趙承輝
摘要:創新“互聯網+”戰略實施模式是發展資源節約型農業與構建現代農業經濟體系的重要措施,也是打破當前農業經濟發展瓶頸及增加農業經濟效益的主要手段,更對農民生活、新農村建設及國民經濟發展等產生了積極影響。本文簡要分析了農業經濟發展實施“互聯網+”戰略的必要性,提出一些科學具體的新建議來提高該戰略實施效果。
關鍵詞:農業經濟發展;互聯網+;戰略;途徑
“互聯網+”戰略的制定實施遵循了互聯網信息時代經濟社會及農業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也是綠色低碳環保新發展理念在農業領域的有效踐行,在加快新型農業種植模式及優化配置農業資源結構的同時,也改變了農業經濟發展方向與發展節奏,更對農業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及國家的繁榮富強等產生了積極促進作用。
1? “互聯網+”戰略對農業經濟發展的積極影響
(1)提高農業資源有效利用率。互聯網信息技術提高了農產品市場信息交流互動的暢通性,解決了農業技術落后與農產品市場信息閉塞等難題,為農民了解農業市場行情的變化及相關農業政策等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平臺,為用戶調整農作物種植策略及農產品加工制造企業運營目標等提供更多具有較強指導與參考價值的數據信息。
(2)提高農業效益。互聯網信息技術簡化了農業生產加工銷售環節,提高了農產品銷售的組織化與規模化,加快了新型農產品銷售模式的創建與運用,降低了農民農產品運輸成本及農民銷售壓力。
(3)促進了現代農業發展。互聯網信息技術在農業生產運營中的使用范圍與使用頻率呈逐步上升趨勢,改變了農業信息傳播模式,提高了農作物種植加工狀態監測的持續性,推動了節約型農業的發展。
2? 農業經濟發展中“互聯網+”戰略的實施途徑
(1)巧用互聯網技術拓寬農產品銷售途徑。傳統農產品銷售以農貿市場零售及批發銷售為主,其銷售途徑較為單一落后,深受時間與地域的限制。農民很少甚至不會對農產品進行加工制造,交易方式也以現金交易為主,降低了農民對農產品市場風險的應變與抵御能力,很容易出現農產品滯銷或脫銷的情況,無形之中擴大了農產品價格的波動性,降低了農業經濟發展的健康平穩性與持續性。利用“互聯網+”來搭建具有較強區域化與專業化的農產品銷售網站,既可以是自己創建農產品銷售網站,也可以入住第三方銷售平臺,加快全國性農產品銷售網的建立速度。同時,利用互聯網信息技術來獲取全國不同地區或不同農產品類型的種植銷售數據信息,尤其是農產品加工銷售類企業公示的采購信息,與其進行直接的洽談合作,在降低對農產品中間銷售商依賴性與增加農產品經濟利潤的同時,也構建了線上與線下相結合銷售模式,提高了農產品銷售渠道的選擇性,有效降低了農產品滯銷等情況的發生率。
例如,當地政府部門在調研分析當地農產品特色與營銷優勢等基礎上來搭建特色農產品銷售網站,利用微信公眾號等方式進行宣傳推廣,讓全國各地的消費者了解網站與當地農產品,從而提高了農產品銷售目標范圍的擴大,增加了其銷售量。
(2)巧用互聯網技術轉變農業生產方式。原有農業生產模式以手工勞動為主,具有人力需求量大、效率低等特點,早已無法滿足新時代經濟社會快節奏發展的基本訴求,而利用互聯網信息技術則加快了傳統農業生產方式向現代農業生產方式轉變發展的速度,實現了農產品產量、產值及質量的共同提高。利用互聯網信息技術來加快農業機械的研究推廣速度,減少了農業種植對人力的需求量,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運用互聯網信息技術來對農產品進行深層次的加工,增加農產品附加值,延長農產品產業鏈,在降低農產品市場風險系數的同時,也實現了農民手術的持續增加。
(3)巧用互聯網技術來培養高素質農業人才。以往農民會根據代代相傳的農業種植技術與祖輩種植經驗來種植管理農作物,降低了農作物種植管理的科學性與有效性。農民利用互聯網信息技術來學習掌握更多已經被實踐證明了的科學合理的種植與管理技術,幫助自身發現并改正錯誤的種植管理方式,主動運用生物、物理等相結合的方式來防治病蟲害,提高了農作物總產量。同時,農民也可以利用網絡平臺來與全國各地的農民或農業領域的專家學者進行直接的線上交流互動,分享自己不同農作物種植的心得體會,共同探討自己在農作物種植中產生的困惑或遇到的難題,從而提高了自己農作物種植能力。另外,農民利用網絡資源來學習互聯網信息技術、農產品營銷等相關知識技能,提高了農民整體銷售能力及市場敏銳力,實現了自身綜合能力及當地農業的共同發展。
3? 小結
正視傳統農業經濟發展模式的弊端與漏洞,充分認識到“互聯網+”戰略對農業經濟高速發展的重要性,巧用互聯網信息技術來創新農產品銷售模式、培養農業人才及推廣現代農業生產方式等途徑來加強農業經濟發展內動力,為擴大農業經濟對發展國民經濟與構建和諧社會的積極影響力奠定了基礎。
參考文獻
[1] 于雅雯,余國新.農業信息服務供需現狀及對策研究--基于新疆784個樣本農戶的實證調查[J].調研世界,2015(4):4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