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偉 單靜怡
天津中醫藥大學,天津 301617
《“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明確指出“加強體醫融合和非醫療健康干預,”[1]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加快發展健身休閑產業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推動體醫結合,加強科學健身指導,積極推廣覆蓋全生命周期的運動健康服務。”[2]“大健康”“大體育”“大衛生”的理念下,體醫融合已經成為建設健康中國,提升中華民族健康素質、實現人民健康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重要路徑。體育總局武術中心貫徹落實《體育強國建設綱要》實施方案中強調“實施太極拳健康工程,探索武術康養融合工程,開發武醫融合運行機制和服務模式。”[3]武醫結合是體醫結合的一種創新形式,[4]隨著時代的發展與社會需求的不斷變化,“武醫”關系的演進經歷了武醫一體、分化、結合[5]的過程,太極拳作為武術的一個重要拳種體系,與中醫的發生發展上具有“起源上的同根性、技法上的互利性、目的上的同一性、傳承上的融通性”[6]的關系。
傳統的武醫融合是傳統武術與中醫的交叉互融,武醫滲透[7]本質上武、醫同屬一源,所以自古便有“武醫不分家”之說,武醫聯系密切,兩者在思想理論層面與技術實踐層面互相滲透、促進、補充,同構了“武醫一體”的文化典范。[8]“西學東漸”改變了原有的武醫發展模式,西方“現代科學” 散發著迥異于東方的文化元素充斥著各行業和領域,分屬為不同學科與管理體系的“武”與“醫”,在實踐層面“武醫一體”的認知逐漸被弱化。“武”與“醫”的演進不斷發展,“武”不再是單純的傳統武術,而是包含了功法運動、套路演練和搏斗對抗等多種運動形式的“武術合集”;“醫” 也不再僅指中醫,而是飽含中華民族智慧的中醫與建立在西方現代科學體系上的西醫的綜合,[9]武與醫的融合是社會訴求的體現,也是新時代背景下文化交融的一抹縮影。“健康中國”背景下的武醫融合是脫胎于傳統武醫層面的現代武醫融合,同時,武醫融合也有別于將武術作為方式、手段,把醫學作為思路、指導的武醫結合的概念,即在國家“大健康”戰略的支持下,破除武醫行業壁壘與融合痛點,將武術運動系統與醫療衛生系統進行全面、深度的互通與交融,進行未病先防、既病防變和愈后康復,[10]促進人體生命周期的健康鏈條,[11]是一種全新的健康生態系統與健康促進服務模式。武醫融合體現在融合內容上,是武醫的制度、文化、思想、理論、技術、技法等全方位、深層次的協調發展。武醫融合體現在融合路徑上,一方面體現“武中有醫”,運用醫學的理論知識、技術技法對民眾參與武術運動的全程實施監督與指導,實現武術科學健身,防止運動損傷,提升運動效果,以達到武術治未病的目的;另一方面體現“醫中有武”,凸顯武術的健康促進功能,根據民眾的個體情況制定科學合理的武術運動處方治療、武術運動康復調理,從而實現覆蓋民眾全生命周期的,武醫深度融合的,武術健身與健康促進的閉環服務。
太極拳融武術、導引術、藝術于一身,在長期的形成與發展中融合了中國古典哲學、醫學、武學等思想,吸收了儒、釋、道三家的文化精髓,生成了自身完整、獨立的理論方法體系,和其他體育項目有著本質上的區別。作為我國特有的民族傳統體育與“身體文化”,太極拳已成為高校體育的重要組成部分,[12]其豐富的武醫文化內涵、“治未病”的中醫養生思想逐漸被高校,尤其是體育與中醫藥院校所重視,然而受制于體育教學理念與師資水平的影響,雖然太極拳課程出現在眾多高校的教學計劃與教學大綱之中,但是由于沒有做好太極拳與其他體育項目相區別的梳理工作,致使高校太極拳教學仍然使用傳統的體育教學模式,課程開展并達到預期效果。傳統的體育教學模式應用于太極拳教學,呈現多方面問題:教學指導思想層面,太極拳傳統教學模式從“體”和“育”的角度出發,強調“以人為本”“健康第一”“終身體育”的理念,其傳統文化與健康促進的屬性雖有提及,但沒有得到很好的體現;教學內容層面,傳統教學模式僅從太極拳的基本技術動作出發,注重技能、技法的傳授,太極拳的“陰陽哲理”“技擊拳理”“防治醫理”相關知識基本被忽略;教學形式與手段層面,主要采用灌輸式教學的授課方式,教師的示范、分解、領做等傳統教學方法貫穿整個太極拳的教學主線,學生的積極性難以調動,課堂氛圍不高,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回答了學生喜歡太極拳,但是不喜歡上太極拳課的問題;教學的考核與評價層面,仍然以太極拳基本技術水平為標準,重實踐輕理論,形式內容較為單一,評價方法不夠客觀、全面,考核評價體系不夠完善。
太極拳納“天人合一”“陰陽變換”于其拳,融“攻防技擊”“修身養性”于其技,蘊含著豐富的哲學、武學與醫學思想,是武醫融合的重要載體之一。太極拳教學指導思想的制定決定了太極拳課程的定位與走向,將太極拳與其他體育項目的特質合理區分,以《學校體育工作條例》與《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等文件精神為指導,遵循大學生的身心特點,進一步突出太極拳的傳統文化內涵與武醫融合的理念,樹立太極拳“武醫一體”與健康促進的教學指導思想。太極拳教學除常規的基本技術教授以外,還應注重太極拳哲理、拳理與醫理知識的普及,幫助學生了解中國傳統文化,掌握太極拳攻防含義,懂得運用太極拳進行未病先防、既病防變與愈后康復的知識與技能,將太極拳變成大健康背景下的一種生活方式與健康促進的新型服務模式來認知。
傳統的太極拳教學模式將太極拳定位為一種不同運動形式的體育項目,主要以教授太極拳基本技術動作為主,對于太極拳拳理的講解完全取決于教師的自身水平與職業素養,對于太極拳哲理與醫理的講授幾乎可以忽略不計。根據太極拳項目特點與人才培養定位,制定以太極拳技術套路為基礎的哲理教學、拳理教學、醫理教學多層面、全方位的“武醫一體”的太極拳教學內容體系。哲理層面,從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入手,結合新時代大學生的特點,積極開展思政教育,注重學生文化自信的培養;拳理層面,“打練結合”,在太極拳基本技術教授的基礎上,進一步剖析動作的攻防技擊含義,進行太極拳“喂招”“拆招”的技術練習,轉變學生“太極操”“太極舞”的固有認識,還“太極拳”本真面目;醫理層面,分別從中醫、西醫的角度挖掘整理太極拳鍛煉與健康促進相關的功能與價值內容,開展太極拳運動處方的教授,培養學生運用太極拳的知識與技能進行“運動養生”“運動治療”與“運動康復”的能力。

圖1 武醫結合視角下中醫藥院校太極拳教學模式
傳統的太極拳教學模式以教師的基本技術動作講授為主,形式方法較為單一,學生積極性不高,教學質量差強人意。武醫融合的提出為太極拳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豐富了太極拳的教授內容,傳統的體育課堂與學時已經不能滿足太極拳教學的基本要求,在太極拳課程的設置上可以根據學生的培養目標與現實需求,設置太極拳的必修課、選修課、專題講座、社團活動、體育競賽等多種形式的教授方式,分階段、分層次地進行相應內容的講解,幫助學生深度參與太極拳武醫融合的教學。同時,借助新媒體與互聯網技術,引入混合式教學與翻轉課堂教學理念,科學配置太極拳武醫融合的理論與實踐教學內容,開展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形式,學生不僅可以實現線上預習、線下實踐、線上復習的操作,還可以結合自身技術水平與學習需求,進行太極拳擴展知識的學與用,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真正實現了以學生為中心。
太極拳武醫融合的考核與評價體系的完善為中醫藥院校體育部門、教務部門與太極拳任課教師都提出了更高的標準和要求。傳統的體育教學模式下太極拳的考核與評價雖然體現了理論與實踐內容的總體核算,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的整體考量,但是考核與評價主要關注太極拳技術套路的演練水平,理論知識占比過少,考核內容過于單一片面,太極拳“武醫一體”的項目特點沒有得到體現。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與太極拳武醫融合的特質,太極拳的考核與評價除了技術演練之外還應注意考察學生對于太極拳哲理、醫理理論知識的掌握,太極拳攻防技擊含義的理解以及運用太極拳進行運動處方制定的能力,在考核形式上,注重線上理論知識與線下實踐技能的整體考核,在評價方法上,采用學生自評、教師點評與學生互評的綜合評價,凸顯考核與評價的科學性與主體性,促使太極拳考核與評價趨于全面化、客觀化與合理化。
武醫融合視角下的中醫藥院校太極拳教學模式的構建是對傳統太極拳教學的一次“革命”與“挑戰”,將武醫融合的理念引入中醫藥院校的太極拳教學是新時代體育教學改革和建設“健康中國”的需要,也是社會賦予中醫藥院校人才培養的責任和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