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廷中 張荷玲 武寶愛
山西大學體育學院,山西 太原 030006
“新冠病毒”威脅著全球人類的健康,人們格外關注身體健康,全民居家隔離,體育碩士作為社會體育健康人才輸出的重要群體,在此期間帶家人鍛煉是否科學、通過自媒體網絡是否向社會有效傳播,對社會及家庭做出了怎樣的體育貢獻,是本研究的重點。
以“新冠”疫情下山西省體育碩士對社會及家庭的體育貢獻度研究為研究對象。
2.2.1 問卷調查法
針對在疫情期間與家人鍛煉的情況包括對家人的一些體育保健以及體育自媒體方面采取問卷調查的方式,進行問卷信度和效度檢驗。共收到274份問卷,其中有效問卷為258份,有效回收率為94.1%。
2.2.2 文獻資料法
查閱體育鍛煉對身體的影響以及體育貢獻度方面的國內外科研論文、期刊等,為論文撰寫提供科學有效的理論依據。
2.2.3 數理統計法
針對回收的問卷調查進行了百分率統計。
2.2.4 訪談法
在發放問卷的過程中,就體育碩士在體育貢獻度、體育專業度以及鍛煉傳播等問題與4位山西高校體育碩士研究生進行了電話訪談。
通過問卷調查山西省高校體育碩士中男女比例分別為51.82%和48.18%,專業型碩士和學術型碩士的比例為34.31%和65.69%。
運動對身體有著莫大的好處,不管身體上還是心理上的。從本質上說我們目前鍛煉身體不僅是為了保持身體的健康,更重要的是預防疾病的發生。[1]下面對體育碩士運動鍛煉結果進行分析。
體育碩士在鍛煉方面的情況如圖表1,每周7次及以上占11.24%,一周5-7次占29.46%,一周3-5次的占33.33%,一周1-3次占20.54%,基本不煉者是5.43%。

表1 體育碩士每周鍛煉情況
從表2可知,每次的時間70分以上占28.29%,每次鍛煉的時間50-70分鐘之間為19.38%,每次鍛煉時間30-50分鐘為32.95%,10-30分鐘為18.22%,10分以內占1.16%。

表2 體育碩士每次鍛煉時間
根據表3得知,大部分表示與家人及朋友一起鍛煉,比例為77.52%,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體育運動已經成為生活中的一部分,在疫情期間根據大眾的鍛煉情況,反映出了大眾對于運動鍛煉的需求,更反映出對于運動的態度。在調查體育碩士是否帶家人科學的鍛煉情況(見表4)中,有計劃循序漸進的訓練占38.37%,沒有計劃隨便練練的占到61.63%,表明許多同學沒有合理系統地帶領家人鍛煉。

表3 體育碩士是否帶家人一起鍛煉

表4 帶家人是否有計劃科學系統的鍛煉
表5顯示問卷調查中有氧運動占最大比例為61.63%,力量訓練占12.79%,瑜伽等靜力性運動占9.69%,其他為15.89%。通過與碩士生的交流訪談得知,在與家人鍛煉的同時,有氧運動時沒有帶手環監測心率,對于一些運動損傷以及急救的意識缺失,沒有遵循安全性原則,同時大部分表示有氧運動也只是跑跑步,很少進行器械、徒手等力量等訓練,運動項目單調,更沒有結合健康合理膳食,沒有做到區別性對待和全面性原則。[2]

表5 與家人從事鍛煉的類型
表6結果顯示,帶人家訓練數量中一周7次及以上占13.57%,一周5-7次占15.12%,一周3-5次占23.64%,一周1-3次占47.67%,以及(表7)每次訓練時間70分及以上占13.95%,50-70分鐘占14.73%,30-50分鐘占25.58%,10-30分鐘占34.88%,10分以內占10.85%。另外,體育碩士對家人進行體育保健(拉伸,推拿等),有進行過的同學占79.37%,沒有進行過的占20.63%。結合訪談得知,在運動前后對家人進行拉伸的占大多數,說明體育碩士在帶動家人鍛煉方面具有一定的知識結構,體育康復學是體育學院專業核心課程之一,它是一門對功能障礙的預防、診斷、評估、治療、訓練和處理的綜合性應用學科。[3]近年來,體育康復課程被學生認為是體育專業較難的課程之一。

表6 體育碩士帶家人鍛煉的數量

表7 體育碩士帶家人每次鍛煉的時間
美國新聞學會媒體中心與2003年7月發布了由謝因波曼與克里斯威鯉斯兩位聯合提出的“We Media(自媒體)”研究報告,里面對“We Media”下來一個十分嚴謹的定義:“We Media是普通大眾經由數字科技強化、與全球知識體系相連之后,一種開始理解普通大眾如何提供與分享他們自身的事實、新聞的途徑。”[4]自媒體大多以論壇、貼吧等網絡社區平臺;微博、微信公眾號等社交媒體;抖音、快手、小火山等視頻發布分享平臺為依托。通過自媒體學習的人數最多,占到了76.74%,通過疫情期間網課來學習的占到了5.81%,網絡、微信公眾號、微博等學習的人數比例為7.75%,書籍為6.98%,大部分同學對于新知識的來源更多是從APP類手機軟件中獲得。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CNNIC)統計,截止2018年6月30日,我國網民規模達到8.02億,而手機網民規模達7.88億。[4]智能手機的普及加快了移動互聯網的發展進程。由此可見,大量健康運動信息通過互聯網得知。結果顯示,許多同學只限于自己鍛練,自媒體直播或者錄制視頻分享在網絡平臺的很少。訪談中一些同學表示,自己專業度不夠,自信心不足,對于鏡頭有些恐懼心理,擔心自己分享的不好,另外,對自媒體后臺直播錄制不熟悉等一系列的情況影響視頻傳播。50人以下占到了最高比例68.29%,300人以上觀看占9.76%,100-300人觀看占4.88%,50-100占17.07%。此調查發現許多同學的傳播覆蓋面比較小,僅僅限于身邊人的傳播,對于自媒體沒有真正的參與其中,帶領更多人參與鍛煉、帶領同專業同行業的人更加積極地去傳播,從這一方面來看體育碩士研究生對于社會的體育貢獻比較小。
(1)我省高校體育碩士研究生在自我鍛煉意識方面整體良好,由于多年課外活動訓練等方式養成了體育運動鍛煉的習慣,為培養終身體育意識打下來夯實的基礎,同時為我國的體育工作、體育產業的發展有了較大意義的推動。(2)許多體育碩士能夠帶領家人一起去鍛煉,從家庭貢獻方面來看,體育碩士表現突出。并且許多家人是自愿去鍛煉,不難發現發展到現代化的今天,普通的民眾也都比較重視體育運動鍛煉。而且此次疫情期間,民眾通過看新聞、網絡知識等傳播的有關預防“新冠”的健康知識之后,更加清晰地認識到體育鍛煉對于健康的重要性,也反應出了人們對于生活的追求變得愈來愈強烈;同時從國家層面來說,可以提升整個民族的身體素質。(3)自媒體作為一種新的信息傳播方式,不僅傳遞了內容,而且可以讓我們接觸到了許多新鮮的東西,擴大了信息的邊界。體育碩士在體育知識方面大多來源于自媒體,在娛樂上網放松時刻,同時也增長了知識與見識。但在自媒體傳播方面,大部分同學們表現出了消極狀態,沒有通過自媒體去傳播,本來作為體育專業人士,在此次疫情期間,有義務為社會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貢獻,但是通過調查發現,自媒體制作等知識與能力方面的不足,其社會貢獻方面,遠不及為家庭做出的貢獻。
(1)體育碩士需要從自身、學校以及社會多方面的整體提高。對于個人來說,需要調整學習方法和學習態度,多翻閱有關方面的書籍,通過實踐快速成長。對于學校來說,多注重體育人才的培養,提升學生的求知欲以及好奇心;在教學過程中,逐步把體育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重視復合人才培養。(2)自媒體雖然給體育碩士傳遞了許多相關知識,但是也降低了信息傳播的全面性與專業性。自媒體作為個人用戶傳播,由于在文化、認知、個人素質等方面具有差異和局限性,導致了信息的不全面性,也降低了信息的可信度,更有甚于許多體育自媒體為了博得關注量,會選擇一些碎片化的信息來傳播。碎片化的信息導致了體育碩士知識來源不系統,體育碩士應該更多關注官方權威類的自媒體,還是要結合教科書或其他專業書籍來汲取知識。學習專業知識以外還要多學習有關自媒體方面的知識,比如優質視頻的拍攝制作,如何更好地直播吸引許多粉絲來觀看和自媒體的簡單運營方式等,具備了良好的專業技能知識,再加上自媒體運營,這樣就可以獲得更多的關注,學到體育鍛煉的科學方法,更因傳播而收獲了健康,這樣才能為社會做更多的貢獻。(3)這次突如其來的災難使我們更加的珍愛生命,為了能夠更好地抵抗未知類似災難的來臨,需要做一些防患措施,筆者認為疫情背景下的“體醫融合”變得尤為重要。在我國“體醫融合”促進全民健康的平臺尚處于探索階段,還未形成穩定的平臺。[6]所以在建設“健康中國”的背景下,如何發揮醫療和體育促進健康的功能,構建“體醫融合”促進全民健康水平提升,是當前需要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