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芬 馬麗莉
(太原理工大學,山西 太原 030024)
積極心理學中關于積極組織系統的研究集中于,如何建立積極的社會、家庭和學校系統,以及組織系統如何促使個體充分發揮潛能、展現人性的積極品質等方面。[1]
團體輔導是一種發展人際關系與學習的動力過程,促進個人的成長和發展。團體輔導具有更強的感染力以及更高的效率,同時效果也更容易進行鞏固。[2]
基于團體輔導的主題班會是利用主題班會的形式,以團體輔導作為活動基礎,從而確定會議的主要內容,主要針對的是某一個體或群體所存在的共性問題,對學生進行溝通了解并解決問題的一種途徑,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面為主”的弊端,促使班集體對學生個體具備人際支持和集體認同,學生個體對班集體具備歸屬感,學生個體在班集體中有良好的自我評價和積極的情緒,從而實現班集體在大學生成長發展中的引導功能。[3]
高校主題班會育人功能包括:導向、凝聚、自我教育、激勵、引領等,如何做好引導,需要從大學生行為原因、行為體驗、行為共識等方面著手,運用積極心理團體輔導技術,與大學不同階段的主題班會相結合,促進學生的自我剖析自我教育。
★ 大一主題——適應· 歸屬
圍繞大學認知及校史教育、大學生涯規劃教育、校規校紀教育、專業及大學學習方法教育、安全衛生及心理健康教育、自我生活管理教育等內容。
★ 大二主題——合作· 學習
圍繞個人與社會的關系的認知教育,人文社會科學素質教育、勵志感恩教育、知榮明恥及誠信教育、心理健康及情感教育、社會適應與實踐教育等內容。
★ 大三主題——提升· 創新
圍繞職業認知和職業綜合知識、能力及素質,以及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包括組織領導、團隊融合社會交往,和科技創新活動等內容。
★ 大四主題——未來· 愿景
圍繞社會公德及職業道德教育、就業準備及未來個人職業發展教育等內容。
一年級應以幫助學生自我探索和專業學習及確定未來社會定位為出發點進行引導,讓大學生充分認識大學生活及學習,定位目標。團輔技術的應用如:“有緣相識”“多元排隊”,讓學生能夠更加客觀、更加真實地了解自己認識自己。
二年級應幫助學生全面地了解社會發展,一方面要培養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公民意識,另一方面使學生建立起初步的生涯發展方向及制定完善的學習規劃,并積極提升包括團隊合作、人際交往、組織管理等各方面技能。團輔技術的應用如:“盲人”旅行,讓學生加強對于信任與被信任、愛與被愛的深刻體會。
三年級應鼓勵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科技競賽等活動,提高學生的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能力;鞏固學生對未來個人職業發展目標的認同和承諾,培養良好的職業道德和素養,如:時間管理、情緒管理等。團輔技術的應用如:“突出重圍”,讓學生擁有利用智慧去戰勝苦難的能力,秉持堅決不放棄、不服輸的精神。
四年級應進一步提升學生的社會技能并且加強學生對就業的認知,幫助學生進行自我調控,提升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從而使得學生充分適應社會節奏及社會發展。團輔技術的應用如:看我“走過來”,強自信心;“心靈的祝福”傳達感受,彼此啟發,得到支持和信息。
1.打破傳統班會模式,成員可以相互影響,拓展思路
通過營造寬松、啟發式的環境,讓學生針對某一問題討論,積極思考,暢所欲言,讓學生在參與活動過程中,通過將不同價值觀、人生觀的沖擊交互,獲得更加真實的體驗,讓每個班級成員在遇到問題時都能夠從多個角度進行分析并解決,為觀察他人觀念及情感反應提供機會,促進班級凝聚。同時,喚醒學生內在的需求,激發學生改變自我的動機,促進每個學生的自我發展。
2.學生更投入、更融入
團體輔導為參與者提供良好的社交平臺,活動設計往往以游戲為主,更能激發學生參與活動的興趣和積極性。引發學生的參與、互動、體驗,學生則通過自己的所感、所思、所悟獲得新的觀點、思想和信念來指導自己的行動,從而強化認識、厘清價值、展開反思、激發行為、成就積極向上的心態與品質。

實施時間 班會主題 主要內容我的大學 認識大學、適應大學我的專業 專業、行業、培養計劃、學習技能介紹我的信仰 入黨啟蒙教育我的生活 學業、時間、消費、健康、安全的管理第二學期 社會實踐 社會實踐的意義、方式與方法學涯規劃 如何制定、踐行、調整、實現學涯規劃第三學期 團隊意識 團隊文化與集體觀念,合作與競爭,約束與自由人際關系 人際交往、情感問題的觀念塑造及處理技巧第四學期 開發自我 智商、情商、財商、逆商的挖掘與增進科技活動 大學生學術科技活動的意義、方式與方法第五學期 創新之旅 創新思維與創造力的訓練與發揮職業規劃 職業了解、職業生涯觀念與職業發展規劃方法第六學期 塑造成功 成功者的心態、修養、行為特征及奮斗軌跡終身學習 學習型個人和學習型組織的塑造第七學期 職業素質 職場要求與大學生職業素質的自我培養就業準備 就業政策、擇業觀念及心理和實用技能培養第八學期 求職技巧 自薦材料、筆試面試技巧、職業形象與禮儀走進職場 初入職場的適應與職業生涯發展第一學期
熟悉的人在分享時會顧慮較多。部分同學在班級眾人面前較難開放自己,難以自由地表達,另外,大學日常更習慣小群體活動,比如以宿舍為單位,在活動中容易在各自的小團體內活動,使活動無法向深處、高潮處發展。
因此要充分讓學生體會到團體的重要性,加強彼此之間的熟悉和信任。
在班級檔案、宿舍檔案等日常工作資料的基礎上,掌握團體(班級)成員的個性特點、家庭背景、生活經驗,以及聚焦點、矛盾點,將主題班會的內容與團體輔導的形式良好融合,做好前期準備、流程設計,包括:明確目標、環節科學、分享深入等,避免學生活動意愿不強,活動流于形式的問題。
大學中有專職輔導員和兼職班主任,在工作中常常充當權威者和紀律執行監督者的角色,而團體領導者在團輔活動中應為指導者、協調者,同時也是促進者、示范者,必要時也可以作為成員參與活動,在活動中與學生貼得更近,打破傳統師生對立角色。因此,在班級團體心理輔導中,輔導員首先要尊重和接納團體成員的價值觀,理解學生,拉近與學生之間的心理距離,降低學生的心理防御。通過引導同學之間的討論或者參與分享,達到潛移默化的育人效果。[4]
領導者的水平對班級團體輔導的效果起著決定性作用。現階段各個高校的輔導員都是來自不同專業的優秀人才,但是心理學專業的輔導員僅僅占據少數。因此輔導員應當在帶領班級團體輔導之前,加強對基本心理輔導技巧的學習,積極參與心理學的相關培訓;充分了解團體輔導的相關理論,了解如何設計出團體輔導方案,具備共情、傾聽、澄清等一系列心理學基礎技能;可以與專業的團體領導者一起進行學習,從而掌握如何開展團體成員自我體驗及感覺的分享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