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奕瑩
(陜西職業技術學院,陜西 西安 710119)
賦權最早由美國學者巴巴拉·所羅門在《黑人賦權:受壓迫社區里的社會工作》提出的。賦,賦予;權,權利。賦權涉及到個人、人際、政治等三個因素。個人層面著眼于個人權力感和自我效能感,以“賦權”激發個人自我潛能,從而實現被“賦權”的個體“助人自助”;人際層面是在一個企業或者社會組織中,有權利一方給下級或者弱勢群體“賦權”;政治層面是國家權利部門中上級給下級“賦權”。賦權理論自誕生之日起就把個人權能的獲取與提升和社會結構的優化作為一種責任與使命。
“賦權理論”自80年代傳入中國,因為這個理論誕生于社工管理的土壤中,因此在社會工作中的應用比較普遍,并被廣大社工組織管理者廣泛認可,而在企業管理和教育行業的應用還處于一個不斷探索的階段。
巴巴拉·所羅門的賦權理論誕生于社工管理工作,通過賦權理清個人、組織、社區三者的責權利的關系,通過賦權讓社區組織參與到社區管理工作中,分擔一定責任,架起居民與社區的橋梁,激發居民個人參與意識(見表1),使三者形成合力,共建美好社區。

表1 巴巴拉·所羅門關于社區賦權的過程與結果
我們借鑒巴巴拉·所羅門在社會工作中的經驗,應用到高校管理中。把學校比作一個社區,學生會、學生社團就是學校與學生之間橋梁和紐帶。在賦權理論視角下的高校管理就必須充分發揮學生自治組織的橋梁作用,讓學生會組織參與到學校管理中,形成學校充分賦權,學生組織積極參與,從而激發學生自我發展潛能和參與學校管理的積極性。
2.1.1 學生會參事議事
借鑒巴巴拉·所羅門的賦權理論,學校在教育教學管理中向各分層級賦權,而學生會作為學生自治組織接受校團委直接領導,承擔學校與學生之間的橋梁紐帶作用。學生會具有參與學校管理、議事的權利,同時能代表學生維權,保護學生合法權益。
2.1.2 學生評課、自主選課
學生參與評課,學生評價對教師職稱評定、工資獎金發放等起到很大作用。如果老師的課不受學生歡迎、評分低,學生有權選擇其他老師。學生除了正常必修課之外,有權選擇自己喜歡的課程作為選修課,選修課也能獲得一定學分,也可以選擇修雙學位。
學校賦權,是給學生一定規則范圍內的自由,學生會會有章程、管理條例,校團委對學生會領導、監督、考評。根據芭芭拉·所羅門的授權五要素——時間、質量、風險、成本、范圍(圖1),學校給予學生一定權限。比如,時間上在保證正常上課,不影響學校的正常管理秩序,不對他人造成影響,學生會的活動時間是可以自由掌握的;再說成本與風險,學生會組織學生通過校友捐助、社會募集、大學生自主創業等形勢籌措自己,活動所學經費多少自己說了算,如果籌措不到足夠經費,影響正常活動,風險他們自己承擔;再說一下范圍,這個范圍就是要在學校所畫的圈圈里,不可越界,如果超出學校規定權限,造成后果,學生自負。賦權就是責權利是相關聯的,學生是被賦權的主體,他們是行為主體,也是責任主體和受益者。

圖1 賦權五要素
2.3.1 增強大學生自我管理能力
從幼兒園到高中,學生幾乎都是充當被管理者的角色,自我管理的方面相對少。有些名校,更是以軍事化管理著稱,學生一直被動地接受管理,自我管理能力則有待提高。現在很多高校總會出現學生掛科、降級(本科降為專科)等現象,還有的沉迷網游或者陷入情感糾葛中不能自拔,這都是缺乏自我管理能力所致。

圖2 橋哈里窗自我潛能開發圖
學校通過賦權,給學生提供參事、議事的機會,讓學生通過不斷學習,提高自我認知,激發學生的自我效能感,提升自我價值感。一個自我認知四象限如圖3所示,按“我知道、我不知道”“別人知道,別人不知道”形成。其中,⑴我知道、別人知道的為公開的我;⑵我不知道、別人知道為盲目的我,就是自我認知盲區,需要別人反饋,給我們提出意見、建議,讓我們認識到自己的盲區,提高自我認知;⑶別人不知道,我自己知道的是隱私的我,如果你想讓大家認識到你的某些有點、長處,你可以適當的機會給大家展示自我,提升自我價值感;⑷我不知道、別人也不知道的則是潛能我,如果有合適的條件、機會,這個潛能可以被激發,這樣就會實現自我超越。
2.3.2 增強大學生的責任感
權利與義務是一對孿生姐妹,在被賦權的同時,我們也成為責任主體,這就能提高我們的責任意識。習主席對新時代青少年提出,要做有責任擔當的未來建設者和社會主義接班人。過去我們在父母面前,犯了錯誤,闖了禍很多情況下是父母幫我們扛著,這就造成了很多大學生責任意識淡薄。以大學生談戀愛為例,有的男女談戀愛,自控力查,兩個人偷吃了“禁果”,造成女方懷孕,有的男孩這時候選擇逃避,對女方造成身心的傷害;也有的人朝三暮四對自己的感情一點不負責,腳踩多只船,到最后踩空了,一只船也沒有了,傷害了別人也傷害了自己。
賦權教育就是讓大學生明白:責任與權利是相伴相生的,我們今后要走向社會,要成家立業,所以對別人負責也是對自己負責。學校是家庭走向社會的練習場,而大學生活是我們從練習場走向社會的最后一站,如果我們在這個時候選擇逃避責任,將來我們走向社會,會付出更慘重的代價。
2.3.3 為走進職場打好基礎
教育的目的是培養人,為國家培養有知識、有能力,敢創新、能擔當的社會公民。教育就是把自然人培養成社會人。走進職場這是我們必須面對的,我們不可能讓父母養我們一輩子。對大學生進行賦權就是為他們今后走向職場打下基礎。
在信息化、大數據時代,企業管理組織扁平化,企業所需人才更趨于綜合性,要一專多能,不僅要掌握專業知識,還要具備綜合素質、實踐能力,還需要有一定自我管理能力。企業中上級給下級賦權,就是要給他一定自主權,在規定的時間內能完成領導交給的任務,管理過程中,員工有充分自主權。
大學生在學生時代就了解賦權,有理論基礎和實踐經驗,這就能盡快適應企業工作,能順利進入職場。
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抓好三個著力點:一是發揚當代大學生的斗爭精神,二是提高當代大學生的政治定力,三是提高當代大學生的道德素質。以下本文從賦權理論視角,談談如何從三個著力點落實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
黨的十九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這是對我國未來一段時間面臨的外部環境的準確判斷。伴隨著中國在國際上政治、經濟地位的提高,西方敵對勢力會千方百計地阻止我們的發展,通過政治上干預、經濟上制裁、形象上丑化等惡劣手段達到遏制我們發展的目的,而當代大學生生在和平年代,難免對國際形勢認識不足。我們的高校政治思想教育,一定要提高當代大學生的斗爭精神,認清國際形勢,避免被西方反華勢力利用。
為了讓學生認清國際局勢、認清中國未來發展,我們可通過在學生中進行模擬聯合國的活動,學校賦權學生會主持,讓大學生以在模擬中體驗國際局勢的時局變化。學校可以編配國際風云系列主體校園劇,開展“我的未來我做主”,每日“世界風云播報”等,讓學生站在歷史大變革的背景下,用國際的視野、開放的胸襟去迎接未來。
2020年是我國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年。這就意味著我們要實現第二個百年的奮斗目標的強國戰略,就要在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同時,全面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五位一體的建設。高校政治思想教育就要加強對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形勢政策教育,加強黨對學生組織的領導。將學生組織納入高校管理的范疇,讓學生社團參與高校議事,打通學生組織的神經末梢。
學校加大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避免“黑天鵝”事件的發生,因此,高校要從政治高度來認識加強當代大學生政治定力的重要意義。結合慶祝建黨100周年時機,高校可以開展《聚焦兩會看中國》《民族復興我的責任》的主題演講活動,培養大學生的責任意識和擔當精神。
人無德不立,國無德不興。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年的文明史,“絲綢之路”就是中國留下的文明足跡,“一帶一路”倡議就是新時代的文明之旅。
隨著我國綜合實力的不斷增強,特別是近年來我國積極參與全球治理,為世界繁榮穩定發揮作用。在2020年新冠疫情發生后,中國積極承擔大國的責任與擔當,為全世界新冠疫情防控提供國際援助,塑造了大國風范。
當代大學生作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生力軍,站在全球一體化發展的大格局下,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素養,做一個有理想信念、有吃苦耐勞精神、有奮斗精神、有責任擔當的時代新人。
賦權理論視角下的大學生政治思想教育就是培養大學生自立自強、自我管理能力,讓他們知權益、明責任,確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做有知識、有能力,有創新思想,有實踐能力,有責任擔當的未來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