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陽
(貴州省黔西南州氣象局,貴州 黔西南 562400)
暴雨是我國許多地區夏季經常出現的一類極端災害性天氣,因暴雨天氣的出現時常會引發泥石流、洪澇、山體滑坡等次生災害,其對工農業的正常生產、廣大群眾的財產、人身安全以及國家經濟發展往往會構成嚴重威脅。近年來,為了盡可能減輕暴雨及其引發的次生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和人員傷亡事件,氣象學者均特別重視暴雨天氣特征的研究。林巧美等[1]對20世紀60年代以來揭陽市的暴雨天氣特征分析得出結論,近50a來揭陽市的暴雨日數具有8~10a的震蕩周期特點;揭陽市暴雨天氣季節變化十分顯著,4—9月為暴雨集中期,該時間段暴雨占總數的89.9%;夏興生等[2]從暴雨的雨量變化、月際變化以及年際變化方面對濱州市暴雨氣候的時空特征進行分析,并根據暴雨洪澇災害的統計數據探究了濱州市暴雨洪澇災害的主要特點,這對于濱州市的規劃開發以及工農業生產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唐潔等[3]對高要站20世紀50年代以來暴雨氣候特征進行分析發現影響高要暴雨天氣類型有10類,并探究了高要市暴雨天氣對當地農業生產產生的主要影響。祁東平等[4]通過對鄂西南近40a來暴雨的時空分布特征進行分析得出結論,鄂西南暴雨日數由南至北、由西向東方向遞減,暴雨日數等值線呈東北—西南走向;鄂西南暴雨的年際變化差異較大;3—11月逐月暴雨日數呈倒V型分布,暴雨多發季節為5—9月,尤其是6—8月暴雨特別集中;暴雨日變化特征主要夜間暴雨頻次多于白天。蔣文家等[5]分析了盤縣60a來的暴雨氣候特征,得出近60a來暴雨整體呈上升趨勢,20世紀50年代后期—60年代中期以及20世紀80年代后期—90年代中期持續偏多。
黔西南州地處云貴高原東南端,貴州省西南部,地處N24°38′~26°11′,E104°35′~106°32′范圍內,黔西南州屬典型的低緯度高海拔山區。整體地形北高南低,西高東低。氣候為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熱量充足,氣候溫和,無霜期長,農業資源豐富,境內農作物包含水稻、花生、玉米等。黔西南州降水充沛,年平均降雨量為1352.8mm,夏季暴雨天氣發生概率較高,經常給黔西南州農業生產造成嚴重損失。基于此,本文利用1981—2020年貴州省黔西南州夏季暴雨天氣統計資料,對黔西南州夏季暴雨天氣特征進行分析,并闡述了暴雨天氣對黔西南州農業生產的影響,為更好地開展氣象為農服務提供參考。
選擇資料為1981—2020年黔西南州暴雨天氣觀測資料以及暴雨災情統計資料,通過規定日降雨量≥50mm為1個暴雨日;本文采取氣候傾向率的數理統計方法來分析黔西南州夏季暴雨天氣特征。
由1981—2020年黔西南州暴雨日數觀測資料統計了解到,近40a黔西南州共出現暴雨日數1325d,年平均暴雨日數33d,年暴雨日數最多值為51d(2014年),年暴雨日數最少值為14d(1989年)。
通過分析1981—2020年黔西南州夏季暴雨日數年際變化趨勢,結果如圖1所示。近40a黔西南州夏季暴雨日數整體上呈減少的變化趨勢,氣候傾向率為-0.807d·10a-1,即平均每10a黔西南州夏季暴雨日數減少大約0.8d。由暴雨天氣統計資料還發現,黔西南州40a夏季累計發生暴雨日數944d,夏季平均暴雨日數為23d,夏季暴雨日數占黔西南州年暴雨日數的71.25%;夏季最多暴雨日數為46d(1991年),夏季最少暴雨日數為5d(2013年)。

圖1 1981—2020年黔西南州夏季暴雨日數年際變化
通過對1981—2020年黔西南州近40a夏季各個月份累計暴雨日數分布情況進行分析可知,月暴雨日數最多值出現在6月,累計值為427d,占夏季累計暴雨日數的45.23%。7月次之,累計值為308d,占夏季累計暴雨日數的32.63%;8月最少,累計值為209d,占夏季累計暴雨日數的22.14%,見圖2。

圖2 1981—2020年夏季黔西南州逐月累計暴雨日數分布情況
通過上文可知,黔西南州夏季暴雨天氣出現幾率較高,占年暴雨日數的71.25%;而該時間段恰好為大多數農作物旺長期,一旦出現暴雨天氣,勢必給農業生產帶來不同程度的影響。暴雨天氣過程中雨勢十分猛烈,既影響到作物的開花、結實,還會導致作物地塊土壤的透氣性下降,對農作物的正常生長發育帶來不利影響。嚴重的暴雨天氣還會引發洪澇、山體滑坡等地質災害,沖毀農田、淹沒作物,給農業經濟造成十分嚴重的損失[6-11]。如,2015年6月20日16∶00—21日08∶00,黔西南州從普降大到暴雨,共333個監測點出現降水(占總數的81.2%),其中,13個監測點大暴雨,154個監測點暴雨,107個監測點大雨,其余小到中雨。最大降水出現在貞豐縣長田鄉137.5mm。暴雨以上量級的降水主要集中在晴隆、興仁、興義、安龍、望謨、貞豐;此次天氣過程造成全州8縣(市)不同程度受災,根據各縣民政部門統計,全州受災人口43221人,因災死亡3人(望謨縣2人,貞豐縣1人),轉移安置5189人,農作物受災面積3101hm2,成災面積1195hm2,絕收面積335hm2,損壞房屋360間,倒塌房屋23間,直接經濟損失3770萬元(其中農業經濟損失2371萬元)。再如,2016年6月10日08∶00—12日08∶00,受低渦切變系統影響,黔西南州連續降暴雨,部分鄉鎮大暴雨。暴雨以上量級的降水主要集中在興義、望謨、冊亨。其中,興義市南盤江鎮、則戎鄉、敬南鎮、清水河鎮、白碗窯鎮5個鄉鎮受災,受災人口6703人,緊急轉移安置人口324人;作物受災面積280hm2,成災面積273.3hm2,絕收面積102.9hm2,農業經濟損失251萬元;貞豐縣魯容鄉落煙、里秀2個村3戶農房受損,北盤江鎮云洞灣村33hm2玉米、芭蕉受災,直接經濟損失40多萬元;安龍縣萬峰湖受災人口1500人;農作物受災面積8hm2、成災5hm2、絕收1hm2,死亡牛1頭,直接經濟損失30萬元(農業24萬元,基礎設施6萬元);冊亨縣達央鄉、弼佑鎮等15個鄉鎮受災,受災人口9099人,農作物受災面積259hm2,絕收面積43.5hm2,因災死亡大牲畜2頭,死亡羊218只,直接經濟損失738.44萬元。又如,2019年6月15日08∶00—16日08∶00,黔西南州共239站出現降水,其中特大暴雨1站,大暴雨18站,暴雨74站,大雨24站,其余小到中雨;暴雨及以上量級降水主要出現在晴隆、普安、貞豐、興仁、望謨。晴隆縣有暴雨洪澇災情發生;此次洪澇災害共造成28038人受災(主要是因道路垮方或塌方出行受影響),緊急轉移分散安置120人,共直接經濟損失1789萬元,其中農業損失683萬元,基礎設施損失1045萬元,家庭財產損失61萬元。
針對暴雨對農業生產的影響,黔西南州各級氣象部門應聯合防汛部門以及農業單位共同制定科學合理的防御暴雨洪澇災害的措施。氣象部門需要嚴密監測天氣情況,及時向廣大群眾發布天氣預報信息。一旦監測到暴雨天氣,要和防汛部門、農業單位相關人員聯合會商,有效防御暴雨災害,盡可能地降低農業生產損失。具體應對措施如下。
在暴雨多發季節,黔西南州各個氣象監測站工作人員要堅持24h值班值守,對降水天氣進行嚴密監測,并且做好降水天氣值班記錄,提升暴雨、大暴雨以及特大暴雨等極端降水天氣預報預警準確率[12]。若監測到暴雨天氣,要及時向政府部門和社會大眾進行預報,為政府部門制定科學有效的防汛減災決策提供指導。
黔西南州氣象局在汛期還應注重和應急管理、水務、農業、民政等相關部門密切合作,共同開展防汛減災工作[13]。各有關部門要結合實際情況安排專業技術人員參與防汛抗災聯席會商與應急響應工作,不斷提升黔西南州暴雨災害防御水平,盡可能減輕暴雨天氣給農業生產造成的各項損失。
1981—2020年黔西南州共出現暴雨日數1325d,年平均暴雨日數33d;近40a黔西南州夏季暴雨日數整體上呈減少的變化趨勢,氣候傾向率為-0.807d·10a-1;夏季暴雨日數占黔西南州年暴雨日數的71.25%;夏季暴雨日數最多的月份為6月,該月暴雨日數占夏季累計暴雨日數的45.23%;7月次之,占夏季累計暴雨日數的32.63%;8月最少,占22.14%。
夏季為大多數農作物旺長期,暴雨天氣的頻發,會影響到作物的開花、結實,還會導致作物地塊土壤的透氣性下降,對農作物的正常生長發育帶來不利影響;嚴重暴雨天氣還會引發洪澇、山體滑坡等地質災害,給農業生產造成極大的經濟損失。針對暴雨天氣,黔西南州各級氣象部門應聯合防汛部門以及農業單位共同制定科學合理的防御暴雨洪澇災害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