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麗,吳修建
(重慶醫科大學附屬永川醫院,重慶 402160)
患者安全是醫療服務的基本出發點和終極目標,是醫療質量的核心內容和基本要求。世界衛生組織(Word Health Oganization,WHO)將患者安全定義為醫務人員在醫療服務過程中采取必要的措施,以避免患者因診療活動而遭受不必要的傷害,或將不必要傷害減少到可接受的最低程度的風險防控過程[1]。醫學生作為未來醫療隊伍的主力軍,其安全意識的樹立和職業素養的培養是未來實施安全醫療的重要保障,加強對醫學生的患者安全教育是有效防止醫療差錯、失誤發生的第一步[2]。近年來,患者安全教育越來越受到國內外醫學教育的高度重視,患者安全教育已發展成為醫學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各大醫學院校均開設患者安全教育課程。本次對臨床醫學專業本科醫學生開設患者安全教育課程的效果進行研究,探索本課程對提高在校醫學生的患者安全意識、樹立其崇高職業素養的意義。
研究對象為某醫學類高校五年制臨床醫學專業的在校四年級153名學生,包括農村訂單定向的臨床專業本科醫學生和臨床專升本醫學生,選取選修了患者安全教育課程的72名學生為觀察組,另以同年級未選修該課程的81名學生為對照組。
1.2.1 教學師資 選擇重慶醫科大學附屬醫院臨床經驗豐富的教師承擔此課程的教學任務,共8名任課教師,分別承擔一章節的課程教學任務。其中,主任護師1名,副主任護師2名,副主任藥師1名,主管護師4名;在職博士研究生1名,碩士研究生2名,本科學歷4名,碩士研究生導師1名;管理崗位4名,負責醫院患者安全及醫療/護理質量工作的干事4名。教學任務涉及醫療質量管理、醫院文化建設、院感防控、合理用藥管理、醫療設備管理、不良事件上報管理等各方面,由具有豐富臨床經驗和管理經驗的管理人員及專職干事組成課程組成員。
1.2.2 教學內容 召開課程研討會,商定教學內容,各任課教師先根據教學大綱自行備課,在專題討論會上進行討論,互助完成備課教案。主要根據學院自行編寫的《患者安全教育課程教學大綱》,結合自編教材《醫學院校學生患者安全教育課程指南》,參考WHO出版的《患者安全教程指南:多學科綜合版》,完成教學內容,包括9個章節:第1章患者安全與患者安全文化、第2章醫療質量管理與患者安全、第3章有效溝通與團隊協作、第4章鼓勵患者參與患者安全、第5章鼓勵上報不良事件、第6章人體工程學因素與患者安全、第7章醫院感染的防控、第8章提高藥品安全、第9章患者安全與侵入性操作,將第4章與第5章合并為一個章節。課程內容的設置及教學安排見表1。
表1 患者安全教育課程內容的設置及教學安排
1.2.3 教學形式 患者安全教育課程以選修課的形式開展,理論課每周三進行一次大課,每次課2學時,共8周,合計16學時。主要采用PPT講授、小組討論、案列分析、觀看視頻等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在大學四年級的時候開始理論課程,與第5年實習期緊密銜接,先理論教學后見習實踐教學,樹立醫學本科生的患者安全意識和職業素養。
選修課程結束后,運用學校的在線課程系統向觀察組和對照組同時發放隨堂測試練習題進行線上測評,組織觀察組和對照組一同進行期末線下理論試卷閉卷考試。線上線下考核測試內容由任課教師根據各自教學章節出考試題,提交課程組專題討論會研討商定。線上隨堂測試分3次,隨堂測試1包含醫療質量管理、患者安全文化、患者十大安全目標、不良事件上報、人際溝通、人體工程學因素、患者參與患者安全、合理用藥、侵入性操作方面的內容共27個單項選擇題、5個多項選擇題、10個判斷題、2個名詞解釋,滿分100分,≥80分合格。隨堂測試2包含醫院感染控制內容共5個單項選擇題,滿分50分,≥40分合格。隨堂測試3包含不良團隊合作導致患者傷害的案例分析1個,滿分50分,≥40分合格。線下理論考試包含教學9個章節內容27個單項選擇題、5個多項選擇題、10個判斷題、4個名詞解釋、5個簡答題、2個案例分析題,每個章節均占12.5%(第4章與第5章算作一個章節),共100分,≥80分合格。
經過患者安全教育課程的學習后,觀察組的3次隨堂測試成績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1),見表2。
表2 兩組學生隨堂測試成績比較(±s,分)
表2 兩組學生隨堂測試成績比較(±s,分)
項目 觀察組 對照組t P隨堂測試1(總分100分)隨堂測試2(總分50分)隨堂測試3(總分50分)總均分(總分200分)98.08±2.97 48.03±6.50 43.21±3.63 189.90±5.43 71.19±7.29 37.11±6.00 37.51±6.21 145.80±13.11 29.21 10.80 6.82 26.58 0.00 0.00 0.00 0.00
經過系統規范的患者安全理論教學,觀察組的期末考試成績明顯高于對照組(P<0.01),見表3。
表3 兩組學生的期末考試成績比較(±s,分)
表3 兩組學生的期末考試成績比較(±s,分)
組別n 理論成績觀察組對照組72 81 t P 96.64±7.16 70.64±7.29 22.20 0.00
患者安全已成為全球性的嚴重公共衛生問題。WHO在患者安全報告中明確指出,在全球每年4億多人次住院患者中,大約會發生4 000多萬次醫療不良事件,這些醫療安全(不良)事件中有50%是可以提前預防的。WHO早在2004年就成立了“世界患者安全聯盟”,多次發起“全球患者安全倡議活動”,呼吁全球各國密切關注患者安全[3]?;颊甙踩珕栴}受到醫療衛生機構的高度關注,患者安全培訓教育已成為臨床醫師繼續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而在校醫學生是未來臨床醫療隊伍的主力軍,為使在校醫學教育與臨床繼續教育有效銜接,患者安全教育也受到醫學院校的高度重視。
國外已經廣泛開展在校醫學生的患者安全教育,歐洲醫學教育協會于2007年提出從本科教學中開始整合對衛生保健行業人員的患者安全教育。WHO于2008年啟動了醫學本科的患者安全教育項目,2009年發布了《患者安全教程指南》,為各國有針對性地開展患者安全教育提供綱領性的指導。隨即各國醫學高校以該“指南”為參考相繼開設了患者安全教育課程,如知名院校悉尼大學就在本科醫學教學中開設患者安全教育課程。
我國2006年開展的“患者安全管理和教育項目”為國內推廣患者安全教育奠定了基礎。中國醫師協會發布了《中國患者安全十大目標》,并被國家衛健委納入等級醫院評審標準中。2008年,四川大學華西醫學院循證醫學中心將患者安全寫入了《臨床醫學導論》,首次將患者安全教育整合到在校醫學生醫學教育課程中。次年,正式將患者安全寫入了循證醫學的本科教材中,對我國患者安全教育的推進起到了積極作用。衛生部于2012年翻譯了中文版的《患者安全教程指南》,并在全國醫學類高校推廣。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下發了《進一步改善醫療服務行動計劃(2018—2020年)》和《關于堅持以人民健康為中心推動醫療服務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先后將患者安全融入醫療管理和培訓的各個環節[4]。2018年國家衛健委下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患者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將患者安全納入醫療機構管理和培訓的整體規劃中,在國內患者安全教育道路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教育和培訓是推廣患者安全的根本措施,根據“知—信—行”理論,行為的形成需建立在意識信念的基礎上,要有一定的時間積累為基礎,因此,在醫學院校開設患者安全教育課程很有必要[5]。
《患者安全2030》指出培訓和教育是未來提高患者安全性的6個高潛力領域之一[6]。日漸復雜的醫療環境表明將患者安全教育納入本科教學勢在必行,患者安全教育是提高在校醫學生患者安全認知度的有效途徑[7]。本研究在醫學本科教學中設置患者安全教育課程,教學內容包括患者安全與患者安全文化、醫療質量管理與患者安全、有效溝通與團隊協作、鼓勵患者參與患者安全、鼓勵上報不良事件、人體工程學因素與患者安全、醫院感染的防控、提高藥品安全、患者安全與侵入性操作等多個方面,教學方法包括課堂PPT講授、典型案列分析、小組討論、觀看視頻等多種形式,結合隨堂測試和期末試卷考試等考核評價方式,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3次隨堂測試總均分顯著高于對照組(P<0.01),觀察組通過人數為70人,通過率為97.22%;期末考試成績觀察組顯著高于對照組(P<0.01),觀察組通過人數為 69 人,通過率 95.83%,表明在醫學本科教學中開展患者安全教育課程能顯著提高學生對患者安全的認識。在醫學本科教學中開設患者安全教育課程,將患者安全培訓從臨床繼續教育前移,越早學習相關知識,就越早建立起患者的安全意識,從而在今后的臨床實踐中更好地將理論轉化為行為[8]。此研究表明,經過系統規范的患者安全教育課程學習,使在校醫學生對患者安全相關知識有了更全面的認識,能有效提升在校醫學生的患者安全知識水平,很好地提高在校醫學生對患者安全的認知度。
培訓和教育是提高醫學生患者安全意識的核心要素之一。醫學院校培養在校醫學生對風險的評估防范及應對能力,基本措施是開設患者安全教育課程。羅霞等[9]研究表明,在校醫學生越來越意識到患者安全在其學習和職業生涯中的重要地位,在校醫學生作為未來醫療隊伍的主力軍,提高其綜合素質和核心勝任能力對構建和諧醫患關系具有重要意義[10]。加拿大患者安全協會于2011年開發了患者安全勝任力框架,涉及6個方面的核心勝任力:創建患者安全文化的能力、跨專業的團隊協作能力、有效溝通的能力、預測識別管理患者的安全風險能力、優化人員和環境因素的能力、識別反應上報不良事件的能力。澳大利亞于2012年設立了患者安全教育框架,包含7項核心能力:有效溝通能力、給藥安全及安全工作能力、不良事件和未遂事件的鑒別和阻止與管理能力、信息和證據使用的能力、預防院內感染的能力、繼續教育學習的能力等。WHO頒布的《醫學本科生患者安全教育指南》以該教育框架為基礎,能有效提升醫學生的核心勝任能力。
隨著醫療行業的快速發展和患者需求的日漸復雜化,對醫學生掌握多學科的跨專業知識、提高自身綜合素質提出了迫切要求。當今國際醫學教育界三大著名的國際性組織——國際醫學教育專門委員會(IIME)、世界醫學教育聯合會(WFME)、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辦事處(WHO西太區),在21世紀初制定了各自的醫學教育國際標準,強調在醫學生中除開展專業知識的理論學習與實踐外,綜合素質的培養同樣重要??鐚I的合作與溝通是患者安全的關鍵,將多元化的跨專業教育整合進醫學本科教學中,提高醫學生多學科的跨專業知識水平,有利于提升醫學生的綜合素質,是解決溝通與合作問題、促進患者安全、改善患者結局的有效方式。
完善的課程體系是實現有效教育的基礎,應從課程設置、教學方案、教學形式、授課教師及考核評價等方面進行綜合考慮。根據教學對象的不同,要制定規范有針對性的教育方案。WHO的患者安全教育課程是目前患者安全培訓的金標準。WHO的《醫學本科生患者安全教育指南》中包括患者安全知識和履行患者安全行動兩方面內容。2012年我國參照該“指南”編譯了中文版的《患者安全教程指南:多學科綜合版》,目前國內各高等醫學院校多以此為藍本,再借鑒國外已有的研究基礎,結合國內實際情況,參考相關的教育方案和課程形成患者安全教育自編教材。
開展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和教學形式。醫學本科生對患者安全知識的需求越來越高,多元化的教學形式是實施患者安全教育的有效途徑。國內外開展患者安全教育的形式主要包括傳統的理論教學、情境模擬、角色扮演、模擬法庭、示警教育、案例分析、視頻教學、研討會等。有調查[11]顯示,多元文化的教學形式與醫學生患者安全態度和職業素養顯著相關;還有研究[12]表明,情景模擬教學因其無風險性、可重復性、高度模擬臨床情景等優點被越來越多地引入現代教學中,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學生的患者安全意識及臨床安全實踐能力。國外研究[13]提示,患者安全教育需要采用混合式的教學模式,除進行常規的課堂理論學習外,還需要在臨床情境中進行實踐學習。
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保障,教師隊伍的培養是教學課程是否成功的前沿因素。教師素質和教學方法會影響醫學生的職業態度、知識水平、行為技能、臨床解決問題能力,最終決定醫療服務質量和患者安全感知[14]。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占主導地位,影響學生的思考方式,態度決定行為。因此,只有教師的患者安全知識得到提高,潛移默化到教學中,才能有效提高學生的患者安全意識,從而保障患者安全教育工作有效開展?!半p師型”師資隊伍即醫學院校與臨床管理結合型的教師隊伍,遴選患者安全研究方向的專職教師和教學附屬醫院具有豐富患者安全管理經驗的臨床教師組成課程組,共同制定授課內容,這樣既能保證患者安全基礎理論知識的講授,又能與臨床患者安全事件的案例相結合,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醫學院校應定期有目的地組織教師加強對患者安全知識的學習和能力提升,將患者安全納入教師在職培訓與考核之中,從而滿足當下醫學教育的需要。在教學過程中應加強與醫學生的教學互動,不斷激發醫學生的學習熱情,引導其樹立正確的患者安全意識,建立職業認同感和獲得感,提高職業滿意度。
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興趣是促進有效學習的保證,可以從授課內容、授課方法等方面進行針對性設置。采用正向激勵措施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可采用課堂小組討論、課堂在線測試、課后作業及后期考評等方式,既能活躍課堂氣氛,又能培養學生團隊合作能力和積極競爭意識。有研究[15]發現,自主學習能力可以明顯改善護理學本科實習生臨床實踐行為。臨床管理經驗豐富的教師結合臨床實踐案例進行講授,引導學生分析與患者安全相關的典型案例,可以使臨床經驗缺乏的在校醫學生對于患者安全有更深刻的印象。
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興趣是培養醫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關鍵與核心,對核心勝任能力的發展有觸發作用。學習興趣是影響醫學生對患者安全感知度的重要因素,主動參與學習的興趣越高,對患者安全的感知度就越高[16]。隨著我國患者安全教育改革的推進,醫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處于主體地位,激發醫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興趣,提高自主學習能力已成為高等院校的重要目標之一。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可以提高自主學習的效率,幫助醫學生將所學的患者安全知識轉化為實踐,切實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提高防范不良事件的意識。學習興趣還影響學生的自主學習準備度,自主學習準備度指學習者進行自主學習所必需的態度、能力和個性特征的程度。學習效率歸因于自主學習的準備度,醫學生擁有濃厚的學習興趣,便能更好地控制自己的行為,有利于患者安全教育的開展。醫學院校應積極開展學生主動參與不良事件的討論活動,豐富教學形式,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興趣,構建科學合理的患者安全教育課程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