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文化歷史悠久,河湟文化是其重要的分支。當地文化在自然環境的孕育中以及與外來文化的相互融合,創造出河湟文化的初始。瞿曇寺的碑刻文化就是河湟文化的一個折射點。
關鍵詞:河湟文化;碑刻書法;瞿曇寺
科研項目:本文為2019年青海高等職業技術學院人文社科類科學研究項目“河湟文化背景下的碑刻書法文獻考究——以瞿曇寺碑刻書法文獻為例”項目編號:GZYKY201908
一、河湟文化的歷史形成和明代少數民族人文社會環境
據《明實錄》記錄,河湟流域的廣義指湟水河,是黃河的重要支流,全長374公里,源于青海省海晏縣的包呼圖山,流域面積約3200平方公里。流經區域大致為西寧經平安、樂都到民和、至甘肅臨夏、再匯聚中原河流,也是古絲綢之路、唐蕃古道的必經之路。下文針對河湟文化的歷史形成從兩方面進行系統闡述。
(一)河湟文化的歷史形成
(1)河湟文化形成的歷史過程可劃分為三個時期。第一,古羌人時期,從出土的馬家窯文物中可看出河湟地區文化統稱為古羌人文化時期,它是河湟文化形成的初期;第二,吐蕃文化與羌人文化的融合。漢武帝時期率兵討伐青海羌人,大部分羌人歸順,并設置了“護羌校尉”以管理羌人,標志著當地的游牧文化與中原漢文化的第一次融合;第三,中原大批漢族進入河湟地區,促進了這里農業和畜牧業的發展。
(2)河湟地區多民族文化景觀的形成。
河湟地區水資源豐富,土地肥沃,自然風景優美,非常適合農耕和畜牧。所以有許多民族生息、繁衍在這里。這里的民族有的以農耕為主,有的以畜牧業為主,他們共同用各自的智慧和勤勞創造出了這片土地的文化,使這里的文化區別于其他地區的文化。
(二)明代少數民族人文社會環境
明朝對河湟地區的管理,以青海藏族地區為例。除了在藏族地區設置衛所,進行大量的封授委任藏族喇嘛首領為官,如永樂年間封噶瑪噶舉派黑帽系活佛為大寶法王、封薩迎派首領為大乘法王等,利用藏傳佛教在藏族地區進行思想統治。
二、河湟碑林的文獻價值以及瞿曇寺碑刻書法文化的特點
(一)河湟碑林的文獻價值
明朝建立之初,即在甘青地區大力扶持藏傳佛教,廣建寺院、頒行詔諭等措施來維護統一,實現了河湟地區的穩定。我們對寺院的瞿曇寺永樂六年皇帝敕諭碑以及瞿曇寺永樂十六年皇帝敕諭碑等進行了解。從五方碑中所記錄的史料來看,可以概括為如下3點:1.民族融合的良好氛圍早已出現;2.唐代中期以后,已有大量的吐蕃人生活在了河西走廊地區,以張掖市大佛寺中“黑河建橋勅碑”可知曉;3.漢族和大量的古藏族民眾生活的融合。可從元朝的“重修崆峒山寺漢文碑”得知,他們的生活生產方式及民俗文化信仰無疑會同周邊的土著居民之間發生深刻的相互滲透與影響。
瞿曇寺碑刻的自身地域文化特征,與中原碑刻文化的關聯性,奠定了它的特殊性質。寺中碑刻反映了漢族文化與藏族文化的密切結合,從五方碑刻的實物可以看出,碑陽為漢文,碑陰為藏文;從形制來看,與中原的碑刻有所不同;從書法風格來看,與明代“臺閣體”相吻合,有鮮明的時代特點。同時從碑刻可以看出,匠人對碑刻的了解和制作是非常嫻熟。
(二)瞿曇寺碑刻書法文化特點
瞿曇寺地處青海省樂都區,筆者與此地宗教管理所負責人在交談中得知,該寺院占地面積34680平方米,建于明洪武二十五年,因朱元璋所賜“瞿曇寺”匾額而得名,先后在1959年被列為青海省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瞿曇寺內有五方碑刻,是其鎮寺之寶,分別為永樂六年皇帝敕諭碑、永樂十六年皇帝敕諭碑、御制金佛像碑、御制瞿曇寺碑、御制瞿曇寺后殿碑。從永樂六年皇帝敕諭碑可知,朱元璋為該寺賜名不假。這五方漢藏雙文合璧碑刻,無論從它們悠久歷史,還是嚴謹莊嚴的形制以及雕刻的精湛,都開啟了西部邊疆碑刻的先河。
五方漢藏雙文合璧碑刻的書法風格與明代的官方字體一樣,明代官方字體在書法史中被稱為“臺閣體”,它的典型特點是,線條光滑、字的大小一致、用筆干凈利索、橫平豎直、整體法度嚴謹、雅俗共賞,這對推動書法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也能夠反映出當時封建社會中央集權制的特點,同時也對當代的印刷體影響深遠。
三、青藏高原少數民族人文社會環境和瞿曇寺碑刻文化的關系
從五方碑記錄的文字可以看出,明朝中央政府利用宗教施行管制,維護了邊疆的穩定。永樂六年皇帝敕諭碑記敘了瞿曇寺創建者、目的以及中央的關心與支持;御制瞿曇寺后殿碑記載了明王朝對瞿曇寺的創建和支持,以瞿曇寺政教地來影響當地的人民生活和思想精神。
由于政教合一的政治體系,所以藏民族的文化知識和生活方式多以宗教的形式出現,無論是意識形態、法律制度乃至自然科學、歷史人物都與佛教有著密切的關系。我們都知道千年來,青藏高原以藏族人民為主,生活方式以畜牧業和放牧業為主,所以他們逐水草而居。在這片土地上他們與漢族、回族、土族、撒拉族等共生活、共發展、共患難。在長期的生活中,漢族人民受藏族人民影響,學會了放牧、捻毛線、織褐子、制氈等生產技術;藏族人民則向漢族學會了耕作等農業生產技術,還有當地的結婚習俗受漢族影響,一直到現在存在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傳統。這種融合對本土藏區經濟的發展和生活方式改變影響很大。
近代,在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為河湟地區以及大西部的發展迎來了契機,現在的青海、西藏經濟發展速度令人驚訝,其中西寧躋身于二線發達地區的行列。
四、寺里的刻石對書法研究的意義
瞿曇寺的五方尊碑,承載著漢藏之間的友誼和文化的傳承。它作為重要的河湟文化載體充分體現了河湟文化的軟實力,對研究碑刻書法意義非凡。具體體現在以下三方面:
(1)瞿曇寺五方尊碑總體上呈現了兩種文化的交融,形成漢藏文化混合的整體布局,具體表現為碑陽為漢文,碑陰為藏文,這種混合型布局在明代比較特殊,區別于中原的碑刻,在整個明代碑刻中的地位非常特別,當時在西北地區乃至于全國都非常罕見。
(2)瞿曇寺五方尊碑體系總體上繼承了當時明代碑刻傳統,是嚴格按明代碑刻規范制作的,它的形制、刻風、內容,具有鮮明的明代風格,制作非常精致和嚴謹,和中原的碑刻制作方式模式一脈相承。
(3)五方尊碑對書法的影響也是多方面的。我們都知道文字資料是傳播文化的主要載體,所以五方尊碑的文獻資料有著廣泛的傳播和藝術影響力。例如,在甘青地區,直接加大了對周邊的影響力,影響了附近的妙因寺和感恩寺,形成了更具規模的書刻藝術存在。五方尊碑代表了中國傳統碑刻書法,影響了青藏本土書寫的模式,促進了藏族文化向中原文化的靠攏。從實現意義來看,實現了少數民族的碑刻文化和中原碑刻文化的大統一。
五、瞿曇寺碑刻書法的影響和歷史地位
我國的書法藝術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先后由甲骨、鐘鼎,到篆、隸、草、楷、行書等,明代碑刻作為碑學書法的一部分,對書法的發展不可低估。五方碑作為明代碑刻的一部分,方拙樸茂,法度森嚴,字跡清晰,博大精深,最能體現明代碑刻對藏碑的影響,其用筆方圓兼備,結體方正,字跡體現出刀筆結合的特征,具有文質彬彬的氣息。以瞿曇寺五方碑為明代碑刻的代表打破了宋元之前的自由飄逸的格局,使書法藝術朝著實用嚴謹的功能發展,也正因為基于此才出現了宋體字和印刷體,影響著653年后的今天。
碑刻興起于東漢時期,繁榮于西漢,主要有刻紋、記事、歌功的功能,形制分為碑首、碑身、碑座三部分。碑刻由漢代經歷了數個朝代到明代時,它的形制以及刻技已非常發達。瞿曇寺五方尊碑就是明代的典范,碑首多刻雙龍盤繞;碑座有為正方形底座或玄武樣式;碑陽鐫刻漢文,碑陰刻藏文。它記載了該寺歷史、建制、僧侶、官員、政治文化等,其碑文內容為研究碑學提供了文獻資料,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學術價值。
由此可見,民族的團結和發展以及瞿曇寺的修建和發展離不開明代皇室的領導和支持,它不僅是一座佛教寺院,更是當朝維護這里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以及意識形態的舉措,對促進多民族的和諧發展,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作者簡介:蘇建功,單位:青海高等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1.李福善.瞿曇寺及其文物的歷史文化價值初探[J].絲綢之路期刊,2020(3):169-172.
2.吳景山.碑文所見明代在甘青地區弘揚藏傳佛教的客觀條件[J].中國藏學,2016(3):208-212.
3.陳慶英.論明朝對藏傳佛教的管理[J].中國藏學,2000(3):57-74.
4.黃惇.中國書法史<元明卷>[M].江蘇教育出版社,2009:439-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