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臨沭柳編是產自山東省臨沭縣的地方傳統手藝品,已有上千年的歷史。現如今,臨沭已經占據了
中國柳編的半壁江山,有著“世界柳編看中國,中國柳編在山東,山東柳編看臨沭”的美譽。這項傳統的手工
藝技術如何適應現代社會的需求,更好地繼承與發展,這就需要我們不斷進行努力創新。本文將以作品《花好
月圓》為例,通過對材質搭配、人機性以及傳統文化融合等方面的闡述,淺談傳統柳編手工藝產品的創新方式。
關鍵詞:柳編手工藝;創新;材質搭配;傳統文化
山東臨沭的柳編文化源遠流長,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文化價值,歷來被稱為“白柳之鄉”,其源頭可以追溯到1400 多年前的隋唐時期。隨著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視,臨沭柳編手工技藝的特有價值也得到了充分的保護和發揮。現如今,臨沭柳編已經成為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通過保護和發展手工藝的地域性特色,當地成功打造了“中國柳編之都”的區域文化品牌。臨沭柳編這項傳統的手工技藝,不僅在過去服務于人們的日常生活,如家家常用的收納用品筐、簍等,都是用柳編制成的,到如今,它也依然保持著活力,不一樣的是,如今的柳編制品更多的是以一種工藝品的形式繼續呈現在大家的面前。隨著人們對產品要求的不斷提高,柳編手工藝品也需要適應時代的需求,不斷地進行創新。
本文將從材質搭配、人機性以及傳統文化融合等方面,淺談傳統柳編手工藝產品的創新方式。
一、材質搭配
柳編產品通過材質的特點來展示藝術的魅力。所謂材質,是指材料的質地和表面的肌理紋樣,它是設計師展示自己理念的工具。如何利用好不同材質所展示出來的紋理與特征,使之符合現代人的生活與審美,是設計師需要考慮的一項重要問題。眾所周知,柳條柔軟易彎、粗細勻稱、色澤高雅,通過新穎的設計,可以編織成各種樸實自然、造型美觀、輕便耐用的實用工藝品。
柳條這種天然的材質本身具有安全性與環保性,因此更加符合現今社會的發展需求。但需要考慮的是,隨著年輕消費群體的壯大,他們的審美更加潮流與時尚,傳統的造型與材質已經無法滿足年輕人的需求,這就需要我們在材質搭配上進行大膽的創新。如圖所示是《花好月圓》包包系列,整體包型采用圓形,材質選擇傳統柳編,為了解決收納及私密性的問題,包包內部選擇布藝作為內搭。需要注意的是配色以及圖案的選擇,提手選擇皮質,增加使用的手感舒適度,在整體的配件裝飾上,選擇與內襯協調的花朵。整體協調舒適,改變了傳統柳編工藝材質單一、手法普通的問題,為產品注入新的時尚元素,以及加入更多可以變化的設計入手點。
柳編的自然環保以及表面天然的紋理,搭配布藝的柔軟與印花圖案,增加創新的入手點,可改變的配件材質部分,能夠更加滿足人們的不同需求與審美。因其整體呈現圓形,形狀酷似圓月,故取名《花好月圓》,寓意美好圓滿。
二、人機性
人機工程學是一門新興的邊緣學科,產品的造型與人機工程無疑是結合在一起的。在產品設計的過程中,我們應該考慮尺寸是否合理,在使用過程中人們是否順手省力以及舒適,還有就是能否避免一些危險的因素,從而保障產品的安全性等。
產品的設計離不開人機工程數據的研究,一款好的產品不僅要滿足基本的外觀設計,更重要的本質是實現其設計數據的合理性,提升人們在使用過程中的舒適度。在產品《花好月圓》中,我們充分考慮包包的使用狀態與使用場景,嚴格考究包包的尺寸及收納體積,以及在使用狀態中可直接接觸位置的手感。因此,《花好月圓》包包提手選擇皮質,其目的一個是為了打破傳統柳編部分的單調,賦予產品多材質結合的魅力;二是為了增加產品的舒適度,在功能的使用上考慮人們手直接接觸位置的感受,把手位置長期與手直接接觸,材質的加入大大提升了產品的體驗感。包包的尺寸設計在20 厘米左右,能夠滿足消費者女性群體的基本需求,佩戴在身上不會由于尺寸問題而影響舒適度與美觀性。
三、文化融合
一件好的產品不應該僅僅是外觀好看、功能實用,還要賦予產品一定的精神寓意與文化內涵,這也是增加產品附加值的一個入手點。具有美好寓意和思想代表的產品是有靈魂的,不會顯得蒼白無趣,是能夠更加長時間被人們接受甚至收藏而不被輕易淘汰的產品。
在作品《花好月圓》中,正是賦予了其美好圓滿的寓意,使產品不僅好看實用,而且變得具有文化屬性。提高產品的文化附加值,滿足現階段以及未來人們對產品高要求的本質,我們在產品配飾上選擇具有中國傳統文化屬性和內涵的元素——中國結。中國結是一種手工編織工藝品,它身上所顯示的情致與智慧正是華夏民族古老文明中的一個側面。因為其外觀對稱精致,可以代表漢族悠久的歷史,符合中國傳統裝飾的習俗和審美觀念,故命名為中國結。而在中國結中,有雙錢結、紐扣結、琵琶結、團錦結、十字結、吉祥結、萬字結、盤長結、藻井結、雙聯結、蝴蝶結、錦囊結等多種結式。中國結代表著團結幸福平安,特別是在民間,它精致的做工深受大眾的喜愛。在現今階段,人們在研究和設計產品的同時,不僅要考究其功能性與藝術性,還需要將文化屬性融入其中。
綜上幾點,柳編傳統的手工藝產品可從材質混搭、人機性以及文化融合等方面入手,提升產品的創新性,增加產品附加值,使其在新時代得到創新與發展。傳統工藝產品的繼承與發展靠的不是一個人的力量,而是需要一群人不斷努力、踏實勤懇、持之以恒地堅持,在傳承柳編手工藝的過程中,只有不斷地創新,隨著時代的變化,將人們的需求融入新的元素、注入新的活力,才可以走得更遠。
作者簡介:
陳燕青, 男,1977 年5 月生。泉州市高層次人才(第四層次)、泉州市工藝美術大師、中國(臨沭)柳編產業創新發展研究院院長、安溪壹葉閣文化產業有限公司藝術總監。
研究方向:柳(草、竹、藤)編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