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婷 白若愚

摘要:什么是好的當代藝術,什么才能算作當代藝術?毫無審美和現實意義的作品給當代藝術造成了無法消除的影響,有的作者用跳梁小丑的方法想要活躍在大眾視野,絲毫不顧及民眾的感受,試圖拉下整個當代藝術領域的聲譽。在當下的藝術市場中,如何保持質樸的態度、保持藝術創作的純粹性,找到藝術張力同公眾社會的接受能力的一個關鍵平衡點,把握好藝術創作的尺寸,都是當代藝術家需要認真且慎重解決和考量的。
關鍵詞:裝置藝術;人;關系
一、裝置藝術的國內發展進程
裝置藝術作為一種新興的實驗藝術形態,在國內起步稍晚,上世紀80年代左右才有幾件裝置藝術作品出現在綜合性展覽中,實驗藝術作品在當時的國內環境下面臨著尷尬的境地。“85新潮美術”運動的掀起,開始萌發中國現代藝術的思想觀念,雖然說這一運動從客觀的角度來看并沒有真正達到現代美術以及藝術的內涵與宗旨,甚至可以說是簡單地學習與模仿西方的現代美術主義,荒唐地否定中國美術的歷史發展進程,強烈地表現藝術家們反傳統、“反藝術”的風氣。所誕生出的藝術作品在某些角度來看并不能說是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實驗藝術,但“85新潮”之于中國現代藝術歷史進程的啟蒙作用是無法代替的,不管是從思想理論上的突破顛覆,還是從藝術風格語言上的大膽嘗試與創新,都對后來中國當代藝術的開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85新潮”也將我們究竟該如何創作屬于自己的當代藝術這一問題帶到了大眾的視野,啟迪了后來當代藝術家們的創作發展。直至1989年的中國現代藝術大展,《對話》引發了中國當代藝術的風潮。展覽中的作品大都極其大膽、無畏、具有突出的先鋒性。此次展覽開展得轟轟烈烈,關注度可以說是萬眾矚目,它首次將大量優秀的裝置作品集中公開展覽。裝置藝術在國內經歷了很長時間的地下生存模式,發展到2000年“上海雙年展”,才可以說真正意義上實現了裝置藝術的“合法化”。“本屆展覽解開了一個情結,即中國有沒有現代藝術,中國要不要現代藝術,國家的美術館主辦展覽使這個問題迎刃而解”。裝置藝術開始在官方場所展出,這是極具有示范性和鼓勵性的歷史突破,標志著裝置藝術在國內首次得到了認可。2000年的“上海雙年展”展出的作品不只面對國內藝術家,也展出了一大批海外藝術家的實驗藝術作品。中國的現代藝術終于走出了國門,開始面向世界,開啟了一個新時代的歷史征程。
二、裝置藝術的國外發展進程
裝置藝術始于上世紀60年代,作為一種藝術,它與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觀念藝術”“波普藝術”等有聯系。裝置藝術的發展迅速,在西方藝術的歷史上,裝置藝術占據的地位舉足輕重,當代許多著名畫家和藝術家,也都熱衷于從事裝置藝術活動,并且大都帶有裝置藝術家的稱謂。在西方的裝置藝術發展過程中,合法化的進程或許沒有國內的路途坎坷,許多國家早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便有了專門的裝置藝術博物館,并且已經舉辦了多次裝置藝術展覽。比如紐約的當代藝術中心(PSI),就是一個專門的大型裝置藝術中心。國外對于裝置藝術的理論性研究較之于國內也更為系統和明確,關于裝置藝術的教育性發展和探索更是領先于國內,對于裝置藝術課程的開展和支持從大學延伸至中小學,許多大學都專門設置了裝置藝術的課程和學位。不僅如此,裝置藝術在藝術展覽中所占據的地位也是舉足輕重的,裝置藝術在20世紀末已經成為了主流的藝術形態。
三、裝置藝術的國內外現狀對比
在裝置藝術的世界歷史舞臺上,從時間發展順序來看,西方國家對于裝置藝術乃至現代實驗藝術的認識性早于國內。中國的現代藝術萌發落后于西方國家。直到20世紀80年代才出現了一些早期的現代藝術,而這些現代藝術大部分的表現形式都呈現出明顯模仿西方的激進主義,缺少自身特色的表達呈現。西方的現代藝術在如今已經發展得相對成熟,裝置作品的理論思想以及文化背景深厚,所呈現出的視覺效果和引發的價值取向明確且震撼。反觀國內的裝置藝術作品,在繁榮熱鬧的大發展背后,所帶來的問題也是無法忽視的,“湊熱鬧”式的形式主義、無關痛癢的主題和中心思想、裝置藝術基礎理論構架模糊、無法深入探究作品背后的意義,種種矛盾讓裝置藝術在國內的發展備受關注和拷問。過于快速以及急功近利的裝置藝術所帶來的負面影響讓民眾對于裝置藝術的認知和理解遭遇困難,評判一個裝置作品的好壞僅僅是它所能帶來的話題度和參與度,而這些現象的出現加重了作品中嘩眾取寵的嫌疑,一味地討好觀眾而缺乏真正意義上的深刻思想。
當一件作品把利益和聲譽擺在藝術創作前面,呈現出來的內容一定不是干凈的純粹的。在西方國家,許多裝置藝術家并沒有接受過學院派的裝置藝術培訓,所以表達出的情感和效果更為自由靈動,不受禁錮束縛。而國內的藝術家們往往受學院派影響較大,接受的都是傳統正規的藝術教育,或多或少會禁錮住原有的思想沖動和藝術感覺。如何將自己的生活體驗融入作品中從而表現真實經歷或者社會歷史,不會過多地矯揉造作和無病呻吟;如何表達情感訴求和精神向往,而不是簡單地展示和陳列;如何做到從切身感受出發,不去刻意地迎合觀眾的喜好,做到藝術的自由化,都是國內裝置藝術所需要深究和思考的。
四、人作為藝術創作的主體作用
裝置藝術創作并不是簡單的現成品的堆積和展現,創作者在創作過程中投入的時間、精力、情感、歷史、文化、觀念、思考種種因素,經過慎重考慮和估量,將作品投放到市場中同觀眾進行交流。創作者作為裝置藝術的提出者,他的審美作用是很重要的。在當代藝術發展越來越快速越來越繁榮的當下,許多人認為裝置藝術的名聲大、成本低、進入的門檻低,所以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加入裝置藝術的領域。雖然裝置藝術的歷史不如傳統的繪畫、雕塑、建筑藝術悠久,但由于其展現形式的特殊性、包含藝術形式種類的多樣性,所帶來的影響之大不亞于任何藝術門類,由于它存在于公共空間中,有時展出的影響力甚至超過傳統藝術。當年《人動物唯美與曖昧》對于中國當代藝術的影響直到今天還在被大眾所提及,“裸男鉆牛肚”的暴力血腥行為讓茫然的公眾感到震驚,批評家把這個作品稱作“腥聞”。它雖不是準確意義上的一件裝置作品,更多地偏向于行為藝術的層面,但這件作品的出現為裝置藝術、當代藝術領域敲響了警鐘。
寬容不是放肆的借口和理由,越來越多的美術館和展覽均以裝置藝術為主要展覽門類,越來越多的藝術家開始進入這一領域,當我們宣稱要告別西方主義、發展中國自己的當代藝術的同時,這種在中國還很年輕的藝術門類如何能走得直、不走歪,又不照貓畫虎地學別人,還能走出自己的風韻,是一條漫長且艱難的道路。
在裝置藝術中,觀念和思想情感是構成其主要核心的部分,沒有理論人文的支撐,現成品就只是現成品,不能稱作為藝術品。普通民眾對于裝置藝術和當代藝術的審美能力較弱,常常會引發誤區,認為或許看不懂的就是深刻的藝術,這樣錯誤迷信的思想會影響一些藝術家們對于裝置藝術領域更深層次的思考和研究。其次在國內的裝置藝術領域,教育性的普及很難開展,藝術家們對于這一領域的研究尚且還在探索的階段。公眾的審美教育實現難度較高,民眾接受審美教育,藝術理論知識的普及相對比國外來說還有很大一段距離,許多觀眾在面對裝置藝術以及當代藝術的時候很難理解和思考,無法認知作品背后深層次的概念和含義。這些問題都嚴峻地擺在中國當代藝術領域的面前,只有不斷摸索并且加以思考改進,杜絕膚淺,加深理解,才能使其更好地發展前行。
(作者簡介:黃婷,單位:太原師范學院,助教,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視覺傳達設計;白若愚,單位:臨縣消防救援大隊)
參考文獻:
1.高國棟.周越.以人為中心的裝置藝術的召喚[M] .中國建筑裝飾裝修,2010,08,15.
2.賀萬里.中國當代裝置藝術史[M].上海書畫出版社,2008,07.
3.張超.劉小榮.裝置藝術的心智詮釋[J].西北美術,2007,04.
4.戴雪來.基于“通感”的當代交互裝置藝術淺析[J].美與時代(上),2017,12,15.
5.徐淦.裝置藝術[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3:38.
6.顧丞峰.賀萬里.裝置藝術[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3: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