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紅燕

[中圖分類號]H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47—662X(2021)08—0090—07
政府對重大事項的鮮明態度是人們的期盼,也是現代治理方式的必然要求。在政治文本中,隱喻能夠策略地表達政府對重大事項的態度。作為人類認知世界的重要思維方式,隱喻通過由此及彼的概念匹配機制,達成現實世界的重新定義與構建,將復雜、陌生、抽象的概念本體簡單化、熟悉化、具體化。“系統地運用某種隱喻以描述事件,可以導致對那個事件非常特定的理解”,其原理為一方面通過說者對事物系統的概念定義,限定受眾對其認知判斷;另一方面通過說者與受眾認知理解達成共識,映現人們對此事的情感態度。
“評價是以改變人的情感和認知為目的的語言表達策略”,說者通過評價性語言表明態度,與聽者建構共同價值觀,實現話語功能。態度作為評價的核心,在其中發揮著關鍵作用,是實現語篇人際功能的關鍵元素。“讀者對話語態度的閱讀定位隨說話者評價方式發生變化:到底選擇直白地銘刻態度還是隱晦地引發態度預示了評價話語是以命令或商議、疏遠或團結、主導或從屬的讀者定位實施話語人際功能”,一般來說,直白表態詞固然能直接明顯地表達態度,但易引起部分受眾抵制。“隱喻的表達式往往扎根于日常話語,不為人們所意識,卻被人們所接受”,在表達態度、勸說受眾時優勢突出,隱喻在評價體系中的重要地位由此奠定。為厘清話語主體如何通過隱喻表達態度以實現預期目的,本文以《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國行動》白皮書為例,甄選其中概念隱喻類型,借助數據分析方法,揭示其態度表達機制,以期為相關研究提供啟示鏡鑒。
1.評價理論之態度系統
在系統功能語言學的基礎上,評價理論將其人際功能延展深化,對語義人際意義進行賦值,關注話語如何通過評價型詞匯語法資源表達態度、闡明價值,以實現話語人際功能。評價系統(Appraisal System)以態度系統(Attitude)為核心,由此衍生級差系統(Graduation)與介入系統(Engagement),分別對態度的強弱進行調節、對態度的來源進行限定。“態度系統關注人們對自身心理狀況、他人的人品與行為以及其他的自然/符號現象所表達的觀點與看法”,次系統化為情感、判斷、鑒賞三個子系統。情感是主體對事物、現象的主觀情緒體驗,反映事物或現象對主體情感造成的影響,根據語義性質細化為安全性、愉悅性、滿意性、意愿性四種類型。判斷以倫理道德、社會規范為準繩,分為社會評判與社會約束兩大類型,表現話語主體對人及其行為規范性、才干性、堅韌性、真實性、正當性等方面的評價。鑒賞是主體從美學角度出發,對具體事物或抽象概念進行價值評價,包含反應性、構成性、價值性三類鑒賞意義。在態度系統中,“判斷”與“鑒賞”被視為“機構化的情感”(institutionalised feelings),“判斷”通過告訴人們應如何作為/不作為重塑情感,“鑒賞”通過對事物價值的評判喚起情感。簡言之,“情感表達隱含著對行為的判斷和對物值的鑒賞;同樣,對行為的判斷和對物值的鑒賞也必定會激起說話人或作者相應的情感”,情感作為態度系統的基礎要素,可轉換為判斷或鑒賞,判斷或鑒賞亦會喚起情感。
2.概念隱喻
《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Metaphors We Live By),一書中正式提出概念隱喻理論,指出人們思考交流、認知世界的活動借由隱喻得以實現,“隱喻不再只是一種修辭手法或語義特征,而是構建人們日常生活的完整體系”。概念隱喻理論的提出,擴展了以往隱喻僅被視作文學或修辭學限閾的一般語用現象之功能,將其與人類思維活動及認知層面的聯系“公諸于世”,表明了隱喻有助于更好地認知事物的地位作用。基于概念域域間相似性,隱喻可將某一熟知概念域的核心構架、層級結構與內部關聯,嵌套至另一概念域中,在兩域之間建立語內信息鏈接,使人類運用同種思維邏輯便可推導域內意蘊,實現了認知疆域擴充、詞匯表意多元等功能。人類的認知能力受限于時代發展與技術手段,無法做到“全知全解”,然隱喻的可感性在認知思維空間中搭建了隱形意象圖式,利用人類豐富的聯想能力擴展認知空間,由未知延伸至已知。作為話語構建的顯著特征,隱喻亦是語義傳遞的重要策略,憑藉自身的鮮明性與表意性,革新人類思維途徑與語言表達方式,最大限度地延伸了認知心理空間,用已知事物推演并觸及未知概念場域,揭示認知背后的發展規律與運行機制。同時,隱喻能以更為藝術的表達方式悄無聲息地顯現使用者的主觀情感,清晰表達態度意義。由于“它既是認知的又是情感的”,這一普遍性特征有利于實現認知交流與情感共鳴,促使態度意義傳達更具自然性與感召性。
白皮書(White Paper)是“政府針對某一重大問題或國際關切,說明事實、表明立場的正式官方文書”,內容涉及經濟發展、民生事業、民主法治、環境資源等各個領域,是社會各界知悉國家政策動向的重要媒介。“隱喻為抽象復雜的政治賦予生命力,成為政治參與者說服公眾、激發公眾情感、樹立公眾形象的絕佳選擇”,《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國行動》白皮書(以下簡稱“抗疫白皮書”)于2020年6月7日發布,記錄了中國人民抗擊疫情的歷程,分享了中國抗疫的經驗做法,闡明了全球抗疫背景下的中國理念、中國主張。作為國際社會了解中國政府態度的重要渠道,抗疫白皮書文本內容及話語策略具有重要輿論導向作用,文中準確使用了多種隱喻表達,運用自如地展現了主體對客體的態度。有學者認為,離開了隱喻的政治猶如無水之魚,雖對隱喻的作用有一定的夸大成分,但從在抗疫白皮書中能感受到隱喻的明顯作用:既揭示了客體本質內涵,實現話語組織相承銜接,重新構建客觀世界;亦簡化了事物復雜特性,有利于實現話語功能,促成有效交流。抗疫白皮書中的隱喻潛移默化地牽動、感召著讀者,表達中國以人為本、生命至上的理念,呼吁國際社會團結合作共同抗疫、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作為特殊的話語策略隱含地表達說者態度,喚醒讀者潛在情緒,構建共同價值觀,實現話語交際功能,說服受眾齊心協力抗擊疫情。
為揭示抗疫白皮書中隱喻的態度表達機制,本文從隱喻及態度數據分析入手,對文本隱喻類型進行甄別劃分,明晰其態度意義,探討如何使用隱喻調動受眾情感與認知,以實現共同價值觀建構。
如表1所示,抗疫白皮書中的隱喻表達以戰爭隱喻、建筑隱喻、集體隱喻、人體隱喻為主。戰爭隱喻出現頻次最高,共195例,其中139例表達了說者態度,以消極情感渲染為主,包括了態度子系統下所有類型。建筑隱喻表述共61處,僅2處蘊藏著說者態度,結合文本獲知,抗疫白皮書中的建筑隱喻以陳述抗疫舉措、部署后續工作為主,甚少體現說者態度。集體隱喻共21例,均蘊含說者對事物的正向態度。人體隱喻共8例,其中7例傳遞說者態度,同戰爭隱喻一樣,涉及態度子系統下所有類型,差異在于戰爭隱喻大多造成受眾的負面情感體驗,而人體隱喻則與之相反,多以正向態度表達感染受眾。需要關注的是,在上述各類隱喻中,戰爭隱喻能夠直接喚醒受眾的消極情感,且數量較多,作用強烈。
注:部分戰爭隱喻表述蘊含多種態度意義,故第4列總值與第2列總值為非對等關系。
通過文本意義分析發現,戰爭隱喻所承載的態度層次豐富,具有明顯多元化特征。一方面,戰爭隱喻以戰爭固有的危險性與壓迫性導致受眾在情感體驗上缺乏安全感;另一方面,抗疫白皮書通過人為賦予戰爭其他含義增添了話語內涵,豐富了態度意義,使得戰爭隱喻脫離單一態度表達層面。建筑隱喻多陳述事實,甚少表達態度,且以相對客觀的鑒賞意義表達對事物價值的評價。集體隱喻大多塑造了中國人民面對疫情團結一致、頑強抗爭的形象,表達對中國人民堅韌品質與出眾才能的正面判斷。人體隱喻通過生動化的事實描寫刻畫了人類面對疫情時堅忍不懈的情境,以積極的判斷意義表達對中國人民品質與才干的認可,調動受眾情感,獲得受眾認同。下文將結合典型案例進行態度意義分析,對各類隱喻態度表達的突出特征予以解釋與佐證。
1.戰爭隱喻
戰爭隱喻所引發的情感體驗與戰爭與生俱來的負面感觀密不可分。戰爭與攻擊、暴力、殺戮相伴同行,極易喚醒人們的傷痛記憶,戰爭隱喻的使用必然導致受眾對所處情境產生危機意識和恐懼情緒。易言之,戰爭的基本特性會使受眾在情感體驗上缺乏安全感,產生對安全的需要,此為戰爭隱喻引發的基礎性態度。此外,在意義賦予等方式的影響下,戰爭隱喻態度表達的豐富性增強,多元性顯現,具體案例如例(1)-(3)所示。
例(1) 全球疫情防控戰(戰爭)(-情感:安全),已經成為維護全球公共衛生安全之戰(戰爭)(-情感:安全;+判斷:正當)、維護人類健康福祉之戰(戰爭)(-情感:安全;+判斷:正當)、維護世界繁榮發展之戰(戰爭)(-情感:安全;+判斷:正當)、維護國際道義良知之戰(戰爭)(-情感:安全;+判斷:正當),事關人類前途命運。
句中表達態度的戰爭隱喻有“防控戰”“安全之戰”“福祉之戰”“發展之戰”“良知之戰”,此類隱喻將新冠疫情與人類社會劃為對立雙方,完成敵我關系的建構:疫情是人類的敵人,只有戰勝疫情,人類的前途命運才得以保障,此為戰爭所固有的殘酷性形成的敵我對立情境,使受眾產生情感上的不安全感。此種情感促使全人類萬眾一心、一致對外,以取得勝利、贏得未來。同時,抗疫白皮書將此次疫情防控戰定義為維護公共衛生安全之戰、維護世界繁榮發展之戰、維護人類健康福祉之戰、維護國際道義良知之戰,指出贏得疫情防控戰的勝利于衛生安全、世界發展、人類健康、國際道義不可或缺,賦予疫情防控戰以必要性與正義性,凸顯人類行為的正當性,堅定人類贏取戰爭勝利的決心。
例(2) 國家興亡,匹夫有責。14億中國人民,不分男女老幼,不論崗位分工,都自覺投入抗擊疫情的人民戰爭(戰爭)(一情感:安全;+判斷:正當),堅韌團結、和衷共濟,凝聚起抗擊疫情的磅礴力量。14億中國人民都是抗擊疫情的偉大戰士(戰爭)(+判斷:才干)。
“人民戰爭”是毛澤東思想的核心之一,具有廣泛且深厚的政治基礎,意指動員全體人民、利用全民力量打擊侵略者,“正義性和群眾性是人民戰爭的兩個基本特性”,符合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受到人民群眾的廣泛擁護。此處運用“人民戰爭”,一方面增強了人們的危機感,另一方面凸顯了一切以人民為中心,疫情防控依靠人民、疫情防控為了人民的深層文化內涵,傳達戰爭的正義性,是對此次戰爭正當性的正面判斷,與前文態度表達具有一致性。句中另一戰爭隱喻“偉大戰士”將評價對象從戰爭本身轉向戰爭的參與者,對站在正義一方的全體中國人民進行評價,表達對其品格與才干的贊賞,肯定中國人民對戰爭的偉大貢獻。“人民戰爭”與“偉大戰士”先后出現,首先,“激活中華民族特殊的抗戰文化和心理情感,激發民眾的集體主義精神和向心力”;其次,肯定中國人民的重要地位,凸顯人民本位思想,感召全體人民團結一致,通過情感意義與判斷意義的表達完成共同價值觀的建構。
例(3) 牢牢守住社區基礎防線(戰爭)(+情感:安全)。城鄉社區是疫情聯防聯控的第一線,是外防輸入、內防擴散的關鍵防線(戰爭)(+情感:安全)。……將一個個社區、村莊打造成為嚴密安全的“抗疫堡壘”(戰爭)(+情感:安全),把防控有效落實到終端和末梢。
“防線”本意指由防御工事連接而成的防御地帶,比喻用以抵御外敵、保護自身的物事。“堡壘”本意指由軍隊所修筑,戰守兩用的小城堡,比喻難以攻破的事物。“防線”與“堡壘”均屬于可以保護己方的戰備工事,戰士們在防線以內、堡壘之中與外界病毒進行對抗。由于此類詞匯的本質含義比較積極,削弱了戰爭帶給人的傷痛感,所以此類戰爭隱喻扭轉了其基礎性態度,不再引發民眾的恐慌感與危機感,而是激活人們潛藏于心的安全感,依靠關鍵防線與堅固堡壘保護自身安全,團結一致擊敗敵人。
2.建筑隱喻
建筑隱喻的引發態度取決于隱喻詞本身表達的引申義。建筑物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嵌入人們生活的細微之處,因而,建筑隱喻將抽象事物最大限度實體化,將隱喻隱含表達的態度最大化,更易觸發受眾情感共鳴,實現話語功能,如例(4)所示。
例(4)他們以對人民的赤誠和對生命的敬佑,爭分奪秒、舍生忘死、連續作戰,挽救了一個又一個垂危生命,用血肉之軀構筑起阻擊病毒的鋼鐵長城(建筑)(+鑒賞:價值),為病毒肆虐的漫漫黑夜帶來了光明,守護了國家和民族生生不息的希望。
“鋼鐵長城”為復合名詞,意指鋼鐵般的長城,引申義有二:其一,“鋼鐵長城”這一表述借用鋼鐵的基本屬性——堅硬,形容阻擊病毒的防線堅不可摧,此處指廣大醫務工作者與病毒對抗,是保護神般的存在,肯定廣大醫務工作者的重要價值;其二,長城是中國古代第一軍事工程,從最初的軍事防御功能,演變成現今的文化展示功能,千百年來,長城文化始終深植于中國人民心中。長城已然成為中華民族的象征,現多比喻堅強雄厚的力量。句中“鋼鐵長城”意在說明應對此次新冠疫情突襲時,醫務人員齊心協力凝聚起固若金湯的強大力量,形成的抗疫防線如鋼鐵長城般牢不可破,至關重要,此為對醫務人員重要價值的鑒賞。值得一提的是,此處鑒賞意義的表達必然喚起人們對醫務人員舍己為人等優良品質的判斷,同時激發人們內心對醫務工作者的信任感,從而使人們減少對疫情的恐懼,保持對勝利、對未來的希望。
3.集體隱喻
集體隱喻引發的態度根源于其本身所承載的集體意識。抗疫白皮書通過使用集體隱喻肯定中國人民、國際社會的美好品質與優秀才能,引導受眾自我肯定、自我認同,激發同理心與集體精神,加強人們的凝聚力與向心力,實現情感動員,感召受眾共同參與抗疫事業,如例(5)-(6)所示。
例(5) 中華民族歷經磨難,但從未被壓垮過,而是愈挫愈勇,不斷在磨難中成長、從磨難中奮起。面對疫情,中國人民萬眾一心(集體)(+判斷:才干)、眾志成城(集體)(+判斷:才干),取得了抗擊疫情重大戰略成果。中國始終同各國緊緊站在一起,休戚與共,并肩戰斗。
“萬眾一心”出自《后漢書·朱擕傳》:“萬人一心,猶不可當,況十萬乎!”形容人們團結一致,同時暗含群眾力量強大、勢不可擋之意。“眾志成城”與“萬眾一心”相差無幾,意指人們齊心協力,固若城墻,比喻大家團結一致就能克服困難。此處通過使用“萬眾一心”“眾志成城”再現中國人民齊心協力抗擊疫情的情境,凸顯中國人民戮力同心,胸懷家國天下的無私大愛,匯聚成抗擊疫情的強大合力,取得了疫情防控戰的重大戰略成果,對抵御新冠肺炎疫情侵襲做出了偉大貢獻,表達了對中華民族與中國人民出眾才干的正面判斷,由此激發受的眾集體歸屬感與自我認同感,建立共同價值觀,鞏固己方陣營聚合抗疫能力。
例(6) 中國堅信,國際社會同舟共濟(集體)(+判斷:才干)、守望相助(集體)(+判斷:才干),就一定能夠戰勝疫情,走出人類歷史上這段艱難時刻,迎來人類發展更加美好的明天。
“同舟共濟”出自《孫子·九地》,“夫吳人與越人相惡也,當其同舟而濟,遇風,其相救也如左右手”,多比喻團結互助、齊心協力戰勝困難,也比喻利害相同。此處“同舟共濟”即包含上述兩層含義:一方面,面對新冠疫情沖擊,世界各國利害相牽,沒有任何一方能置身事外;另一方面,面對疫情侵襲,國際社會只有團結互助、相互支援才能度過危機。“守望相助”出自《孟子·滕文公上》:“鄉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其本意是指為了對付來犯的敵人或意外的災禍,鄰近各村落協同看守瞭望,互相援助,比喻人民群眾互相扶持渡過難關,與前文“同舟共濟”內涵相近。抗疫白皮書通過使用集體隱喻表明世界各國齊心協力、互相馳援定能化解新冠危機,較為隱含地對其團結互助予以肯定,屬于對其才干的正面判斷。
4.人體隱喻
“人體類隱喻的本質目的是情感喚起,使得讀者能夠調動情感到所喻之物上”,將個體或個別團體的情感延展為社會共有的情感紐帶,調動受眾融入所言之事。抗疫白皮書中的人體隱喻再現了中國人民面對疫情時頑強抗爭的情景,以相對客觀的形式隱含表達說者態度,有效實現情感動員、感召讀者、團結受眾,如例(7)。
例(7) 武漢人民、湖北人民面對離漢離鄂通道關閉后與外隔絕、交通停滯、城市“停擺”,克服了近距離接觸病毒、醫療資源和生活物資緊張以及長時間隔離帶來的困難,忍住失去至愛親朋的痛苦,服從大局,咬緊牙關(人體)(+判斷:堅韌),團結堅守。
“咬緊牙關”指盡最大努力忍受痛苦或克服困難,形容下定決心,堅韌不拔。本句運用人體隱喻“咬緊牙關”展現湖北、特別是武漢人民以大局為重,忍受痛苦,頑強堅守,最終克服困難的情景,凸顯其堅韌不拔的正面形象,屬于判斷意義范疇。“咬緊牙關”這一表達憑借人體隱喻共知性高的天然屬性,直觀再現了武漢人民和湖北人民為贏得疫情防控戰的勝利忍受痛苦、堅持作戰的情景,并未直接呼喚受眾認同,而是通過描畫歷史情景,呈現客觀事實,以生動具體的畫面感染讀者,引發共情,從而間接實現話語功能,喚起受眾認同。
綜上所述,抗疫白皮書中的隱喻類型主要為戰爭隱喻、建筑隱喻、集體隱喻以及人體隱喻。戰爭隱喻是抗疫白皮書意義建構的主導框架,態度表達相對多元,以情感引發為主,伴以對抗疫之戰與抗疫戰士的判斷。戰爭隱喻引發的情感類型為正負面兼而有之,一方面,由于戰爭隱喻往往難以隱去戰爭的固有屬性——危險性,因此大多喚醒受眾對疫情的恐懼感和對安全的需要,加重受眾負面情感體驗;另一方面,有戰爭就有戰備工事,在脫離真實戰爭場面后,人們對戰爭與戰備工事的觀感截然不同。由于戰備工事類詞匯(如“抗疫堡壘”)的本質意義整體較為積極和正面,與戰爭的傷痛感相對疏遠,激發受眾對戰備工事的依賴,使之感覺生命安全有物可依、有所寄托,抹平了人們對戰爭的傷痛記憶,增加其積極情感體驗。還應該看到,對戰爭隱喻賦予其他意義后又可豐富其態度表達,如將疫情防控戰定義為“維護國際道義之戰”“人民戰爭”,附加表達了對抗疫之戰正當性的判斷,此時戰爭隱喻則會引發戰爭的正義一方即人類的自我認可,沖淡戰爭帶給受眾的負面觀感,堅定人們共同抗疫的決心。建筑隱喻以相對客觀的鑒賞意義隱含表達態度,傳遞對事物的價值評價,其中隱藏著說者的情感表達,亦能激起受眾對所言之物的情感。集體隱喻的態度表達集中在判斷意義范疇,主要為對中國人民抗疫工作的認可,贊賞中國人民面對疫情團結一致、頑強抗爭的堅韌性。人體隱喻表現為對事實的呈現,其生動的畫面描寫將話語感染力與沖擊力最大化,在肯定中國人民頑強堅守、克服困難的優良才干的同時,引發受眾共鳴,實現情感動員。其他類型隱喻表述所承載的態度意義無外乎情感與判斷兩類,用法及意義亦與主要類型保持一致,不再贅述。
隱喻扎根于日常生活,以人們難以察覺的形式表達說者對事物的評價,悄無聲息地傳遞著說者對所評之物、所言之事的態度,潛移默化地勸說受眾,實現主體問情感共鳴。本文以《抗擊疫情的中國行動》白皮書為研究對象,結合概念隱喻與評價理論,梳理其中隱喻類型及其表達的態度意義。研究發現:抗疫白皮書中的隱喻以戰爭隱喻、建筑隱喻、集體隱喻以及人體隱喻為主,其中戰爭隱喻使用頻次最高、態度意義最為豐富;白皮書中的隱喻以情感的正負形態調動讀者情感,激發受眾凝聚力與向心力,增強團結抗疫的堅定信念;又以正面判斷表達對中國人民堅韌品質與出眾才能的肯定,引導受眾進行價值認同,以此感召受眾;亦以正面鑒賞對中國抗疫行動的價值表示認可,策略性地傳輸情感,實現情感動員。
此外,分析發現戰爭隱喻多以戰爭給人的印象,從負面情感引發受眾對安全的渴望需要,從而激發凝聚力以一致抗擊疫情。相較于象征著沖突與死亡的戰爭隱喻,建筑隱喻與集體隱喻則以積極的態度表達調動受眾情感,堅定了受眾取得疫情防控戰勝利的決心與信心。由此可見,通過適度運用戰爭隱喻表述框架,人為賦予戰爭積極意義,并適當平衡戰爭隱喻與集體隱喻、建筑隱喻的比重等方式,使文本整體態度基調明朗化、積極化,既講清事實,又以積極態度鼓舞受眾,實現共鳴。
本文只以《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國行動》白皮書為案例,研究政府的重大態度的隱喻表達機制。其實這種隱喻表達機制在政府工作報告和各類政治演講中也常常使用。隱喻表達機制是政府的態度表達機制,用隱喻表達方式將抽象的政治概念轉化為通俗的可容易理解的生動活潑的大眾化語言,起到影響和改造社會的作用,最終達到對社會的有效治理。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的日益發展,政府白皮書、政府工作報告越來越受到社會關注,采用隱喻方式對報告的正確解讀變得更為重要。隱喻是特殊的認知和表達方式,隱喻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描述說明目標,隱喻方式能解析中國政治語言的隱喻認知模式,也能更好地闡釋和傳達出隱喻背后包含的情感態度,通過隱喻陳述出各類報告的重要問題,使得相關政治概念通過隱喻反映出更為多方面的特征,幫助群眾更好地理解報告中的語義以及其中所蘊含的意義。總之,通過有效合理的隱喻達到完整準確理解政府意圖的目的,發揮政治溝通的作用,使政府的政策走近群眾,讓群眾更好地理解政府的施政方向,最大程度調動全社會的積極性,進而得到社會的理解與支持,同心同向,朝著共同的目標奮斗。
責任編輯:秦開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