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倩倩
2021年8月20日,來自安徽省自然資源廳的姚敏正在長三角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參與示范區核心中的核心——水鄉客廳的規劃建設工作。已“變身”示范區執委會副部長的她,和來自安徽省發改委的掛職干部董楠一起,成為“青吳嘉”示范區干部隊伍里的“安徽元素”。
改變的起點要追溯到一年前。2020年8月20日,扎實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座談會在合肥召開。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重要指示,“要探索建立同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相適應的干部交流機制。”
安徽敏銳地洞察和領悟到這一重要指示背后的深遠意義。在2020年9月召開的長三角一市三省主要負責同志專題視頻會議上,安徽積極推動將“探索建立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干部培養交流機制”作為一市三省14個重點協同事項之一。
“一體化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要解決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在這個過程中,人是最重要的活力因子,人的融合是最根本的融合。因此,落準下好干部人才交流這步棋,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大棋局滿盤皆活。
那么,如何布局落子?
將“任務書”變成“施工圖”
在姚敏工作的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里,干部交流的創新探索早已邁出腳步。
2019年10月,滬蘇浙兩省一市黨委組織部共同選派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干部,奔赴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開啟“創業之旅”。一年后的2020年9月,即在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重要指示后不久,上海青浦區與蘇州吳江區率先起步,提出示范區毗連區域干部交流工作的設想和建議。
2021年1月,長三角一體化干部交流合作座談會暨一體化示范區領導干部示范培訓班開班式在蘇州市吳江區舉行。會上,上海和蘇州探索的干部交流任職工作得以落地。兩地的首次干部交流,分處級、科級兩個層面進行試點,首批共交流8名干部。
試點之外,更大范圍的干部交流工作也在謀劃中。三省一市的組織部門積極溝通研商,通力協作配合,加強相關工作的頂層設計。從“旁聽生、插班生”轉為“正式生”的安徽,更是以積極姿態加緊融入的腳步,率先與長三角一體化的“龍頭”上海商定干部雙向交流掛職計劃。
2021年3月9日,長三角一體化干部交流工作座談會在上海召開,滬蘇浙皖共同簽署《推進長三角一體化干部交流工作合作備忘錄》,明確了干部交流工作的目標、內容和機制。由此,扎實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座談會上提出的“任務書”變成了貫徹落實的“施工圖”。
備忘錄簽訂的次日,14位滬皖首批互派掛職干部到達了自己的新崗位,蘇皖、浙皖的掛職干部互派工作也在緊鑼密鼓的推進中。根據備忘錄的合作事項,一個規模空前的跟班學習計劃醞釀出爐。2021年4月,安徽省組織實施“千人選派計劃”,謀劃從全省選派1000名左右的干部赴滬蘇浙產業園區和有關企業跟班學習3個月,讓干部走出去,把“真經”學回來。
四地聯動、一體相融。在打造一體化干部工作格局的同時,安徽亦在多層次人才合作交流上謀篇布局,不斷加強省際之間、部門之間及城市之間的溝通對接,積極協同構建一批合作機制、共建共享一批平臺資源、組織實施一批聯合工程、輪值舉辦一批重大活動、指導推進一批市際合作等“五個一批”舉措,以干部人才的最大活力激活發展的最大動力。
如今,在長三角G60科創走廊之后,長三角地區一條“干部人才交流互聯互通的G60”,呼之已出。
“吃勁”的崗位,關鍵的人
打造長三角干部人才交流“互聯互通的G60”,需要破解兩個關鍵點,即“選誰去”和“去哪里”。
首先,以具有破局意義的滬皖互派干部掛職為觀察維度。從上海干部的選派和定崗來看,經滬皖兩地組織部門前期的深入溝通和協作推進,7名掛職干部均是經過精挑細選的重要職能部門業務骨干,專業背景、工作經歷與掛職崗位契合度較高。
以掛任安徽省商務廳自貿區制度創新處副處長的徐凱為例,他掛職的安徽省商務廳,牽頭負責高標準建設安徽自貿區,對接滬蘇浙自貿區聯動發展,推動自貿區在政府職能轉變、投資貿易便利化、金融開放創新等方面先行先試。而此前,徐凱正是在上海市商務委通關協調處工作。
除徐凱外,此次上海選派至安徽掛職的其他6名干部均被安排在G60科創走廊城市、省際產業合作園區及省直綜合部門中專業性較強、改革發展任務較重的“吃勁”崗位,參與到推進一體化發展的重點工作中。
對于首批來皖掛職的上海干部,安徽寄予厚望。在歡迎會上,安徽省委組織部門主要負責人表示,安徽目前存在的困難可能是上海曾經的困難,“上海智慧”正是“破題之鑰”,希望他們當好謀劃發展的“指導員”、躬身實踐的“戰斗員”、對外交流的“聯絡員”。
與上海同步,安徽派出的7名掛職干部的崗位確定,也體現了雙方組織部門的精心安排。2人掛職在長三角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5人掛職在長三角G60科創走廊的起點上海市松江區。前者是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的突破口,后者則是上海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區。
其次,以安徽重點推進的赴滬蘇浙跟班學習“千人選派計劃”為切入點,也能解讀出一番深意。對標對表滬蘇浙高質量發展的先行者,讓領導干部“走出去”,到經濟發達地區和改革開放最前沿感受氛圍,是為了找準安徽發展相對落后的癥結究竟在哪里,進而求真經、破難題。
那么,誰去學?遵循“三個優先”的選派原則,即優先從綜合經濟部門選派,優先從省際產業合作園區及經濟開發區選派,優先從優秀年輕干部中選派,一批身處關鍵崗位、綜合素質較高的優秀干部被選拔出來。以宣城市為例,50名選派干部均為縣科級、大學本科以上學歷,研究生占44%。蕪湖市的60名選派干部平均年齡35.2歲,經過多崗位鍛煉,工作經歷豐富。各市選派的優秀干部中,還有相當一部分是單位的“一把手”。“一把手”脫崗跟班學習3個月,安徽找差距謀發展的決心可見一斑。
去哪兒學?在跟班學習的地點確定上,16個地市結合“從我出發”和“從你出發”兩個視角,緊扣區域發展戰略定位和產業發展相關性,精準對標,靶向尋師,確保解題的銀針扎準穴位。以宣城為例,著眼于加快蘇皖合作示范區和“一地六縣”合作區建設,重點安排宣州區、郎溪縣、廣德市干部到江蘇常州溧陽、江蘇無錫、浙江湖州學習智能制造、鄉村振興、生態文明的經驗做法。池州市立足產業布局、發展定位,組織全市6個省級以上開發園區干部赴滬蘇浙9個特色鮮明的產業園區,全面學習戰新產業發展規律和數字經濟新知識。黃山市則立足于自身產業基礎相對薄弱,但自然資源和生態稟賦較為突出的市情,選派干部深入浙江麗水,探尋山區城市實現生態價值轉換的密碼。
融入“長三角節奏”
向先發地區學習的干部交流工作并不鮮見。早在2002年3月,安徽省就曾選派縣市區黨政主要領導分赴江蘇、浙江、山東等沿海發達地區掛職學習。
然而這一次,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大背景下,安徽積極參與、著力推動的干部交流工作呈現出哪些新特征、新動向?
“雙向性”是最大亮點。隨著滬皖首批14名互派掛職干部的到位,安徽在干部交流上真正實現了“派出去”和“引進來”的雙向互動。
最近,徐凱正在謀劃邀請浦東的幾家外貿綜合服務企業到安徽來做一場宣講對接會,幫助安徽的制造業企業打通出口渠道。掛職以來,他參與研究梳理安徽自貿區爭取更大改革自主權的政策訴求,起草以安徽自貿區為牽引打造具有重要影響力改革開放新高地意見等文件,積極聯系對接上港集團、億通公司等相關頭部企業,既扮演著滬皖干部交流的先行者,更竭力做好兩地深層次交流合作的鋪路人。
既是交流,則應體現“相互”。不僅要“派一個干部出去學一班人”,還要“請一個干部來帶一班人”,雙向發揮橋梁紐帶的作用。通過這種雙向交流,在滬蘇浙與安徽之間的各條戰線架起“連心橋”、開設“直通車”,從而提升安徽等高對接的發展能力與合作水平,才能讓安徽更好地融入“長三角節奏”。
“規模性”是另一顯著特征。從人數上來看,安徽省級層面推動的赴滬蘇浙跟班學習干部已有623人,年內預計達到1000人,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鋪開干部交流工作的廣度。實際上,省級層面之下,安徽的城市也已經動起來了。今年以來,黃山已派出400多人赴長三角開展體悟實訓,其選派對象的覆蓋面更廣,既有機關事業單位人員,也有國企工作人員和民營企業家,由十余位區縣長、市直經濟部門“一把手”和市屬國企總裁帶隊,深入長三角地區的頭部企業和商協會,學習體悟新經濟、新業態發展的內在機理,力求將學習期間的震撼轉化為促進當地加速發展的行動。
這次規模空前的跟班學習,改變了以往單槍匹馬的掛職學習狀態,各市均成立了若干學習小組,3個月的時間里以“沉浸式”深度學習的模式,融入一線觸摸“優等生”的發展脈搏。有干部笑稱,“除了他們上廁所,走到哪兒我跟到哪兒,就想看看領跑者的秘籍是什么。”
為確保學有所得,進而學有所成,各學習小組都制定出相應的學習計劃。作為黃山市首批體悟實訓隊的隊長,歙縣縣委副書記、縣長汪凱還擔任臨時黨支部書記,他帶領著52人的實訓隊形成學員日學習、小組日交流、支部周會商、經常性“頭腦風暴”的學習機制。滬蘇浙是大學堂,安徽才是主戰場。學員們傳回的一篇篇調研報告和學習心得,既充斥著加快發展的緊迫感和責任感,更尋找著學以致用的方向感。
“聯動性”則體現出新的時代特征。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以來,安徽共有14個省轄市與滬蘇浙17個城市簽訂26個戰略合作協議,22個城區與滬蘇浙20個城區開展對口合作,形成了一批具有顯示度和示范性的合作成果。
在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劉昕看來,區域一體化首先是干部隊伍的一體化,打破干部壁壘,是長三角進行產業深度合作、社會分工協作的基礎。此次跟班學習的地點和崗位確定中,安徽聚焦“一地六縣”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產業集中合作區、省際毗鄰地區新型功能區、省際產業合作園區、省轄市與滬蘇浙相關市(區)結對共建、各市城區與滬蘇浙相關市城區對口合作,加快推動五個“區塊鏈接”細化成局。領導干部在交流學習中,積極發揮以點帶線,以線織網的作用,助力長三角一體化在互利共贏中實現高質量協同發展。
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大棋局中,互派干部掛職交流和千人跟班學習只是起點。為真正實現干部交流工作與長三角發展大局的同頻共振,三省一市的組織部門始終保持著“熱線”聯系。
下一步,如何在時間上建立起干部交流長效機制,由“一次性”走向“常態化”;如何在空間上不斷拓展干部選派的層級、領域和方式,努力實現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重點領域、重點區域的全覆蓋,更具廣度、深度和力度的探索仍在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