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磊
蘇皖兩省交界處相隔不遠的兩個鄉鎮,發展卻呈現出不同的景象。
無錫宜興的太華鎮與宣城廣德的四合鄉同為山區鄉鎮,兩地面積相當,戶籍人口分別為2.6萬和2.2萬。截至2020年,太華鎮常駐人口4.1萬人,四合鄉卻僅為1.4萬人。由于人口居住分散,四合鄉在基礎設施完善上投入巨大,讓本就不富裕的財力更顯捉襟見肘。
人口集聚是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為何兩個相距不遠、鄉情基本相同的鄉鎮常駐人口數量會產生如此懸殊的差距?帶著問題,四合鄉黨委副書記、鄉長周鋒來到太華鎮跟班學習,尋找人口集聚的“密碼”。
自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太華鎮持之以恒引導山民下山進城。由于行動較早,政府成功抓住了土地政策紅利,集鎮上的居民住房從傳統自建房逐漸過渡到有不動產權證的商品房。目前,全鎮居民大多集中在集鎮、中心村和重要道路沿線,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建設水平也得到提升。
既要做好生態保護,又要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缺少建設用地空間怎么辦?太華鎮在集鎮規劃區內和中心村科學規劃布局,充分利用低丘矮山土地空間資源,為山民下山安置提供場地,引導農民集聚。
“江蘇的干部思維理念很超前,不是機械的、片面的照搬照抄政策,而是善于研究政策、吃透政策,謀劃工作不在乎是否有可以遵循的案例,而是想有沒有法律禁止,只要不觸法律紅線,就敢大膽的探索。許多創新經過實踐后進行總結和提升,更會進一步影響上級政策。”周鋒說道。
對標滬蘇浙,安徽也需要一種創與闖的銳氣。對此,跟班學習的宣州區文旅局副局長胡一群也深有感悟,“在工作中,我們要有創新的勇氣。制定政策時不能過于瞻前顧后,要摒棄習慣性等待的路徑依賴。”
讓政策活起來,不僅在于“下接地氣”的靈活執行,更在于努力“上接天線”向上爭取。來自黃山市農業農村局的程寄縣局長在麗水體悟實訓時,對此深有體會。
按照“培育發展新引擎,建設浙江大花園”要求,浙江麗水于2018年主動開展國家公園創建工作。此前2015年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方案公布的第一批名單中,麗水并不在其列。當時,浙江的錢江源國家公園為體制試點區之一。麗水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先后多次赴中央深改辦和國家林草局,積極爭取多方支持。2019年1月,國家林草局將麗水確定為全國唯一的國家公園設立標準試驗區,率先開展設立標準的試驗檢驗。
2019年7月,國家公園中期評估專家組對浙江錢江源國家公園的創建給予高度評價和肯定,同時也指出“試點區面積小,且代表性不足”的問題。浙江立足現實,創造性地提出“一園兩區”建設思路,即在錢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的基礎上,與麗水鳳陽山、百山祖創建區域整合成一個國家公園。這一方案得到了國家林草局的同意,同時明確與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同步創建驗收,有效解決了原錢江源國家公園建設遇到的面積問題,也為麗水帶來了與體制試點同步創建國家公園的歷史機遇。2020年,錢江源—百山祖國家公園試點結束并成功完成驗收。
程寄縣表示,百山祖國家公園的創建把不可能變成可能,體現了浙江銳意創新、改革賦能的精神。“我們在工作中決不能過于束手束腳,認為束縛起來是一種安全,放開手腳就會露出破綻,其實是一種‘避責思維。必須樹立創新抓發展的意識,才能對得起黃山這片養育我們的土地。”程寄縣說道。
創新中的試錯,是成本也是收益,只有大膽嘗試,才能為后面的工作積累經驗。當前,安徽正處在沖一步向前,退一步落后的關鍵階段,發展面臨諸多難點和梗阻點,必須要有顛覆性的創新,才能撐起發展的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