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逸騰 郭彬 王振東
摘 要:以鄉村振興為背景,以浙江省桐鄉市石門鎮桂花村的景觀規劃為切入點進行親子互動空間在景觀規劃中的研究分析,深入了解桂花村歷史文脈,對地域、環境等因素進行思考并采取實地調研、問卷調查、問題歸納與解決的方法,結合現有實踐案例,注重人與自然、文化的結合,總結田園親子景觀規劃的設計策略,努力營造符合兒童和家長需求的鄉村田園親子互動景觀空間。
關鍵詞:親子;互動空間;鄉村;景觀規劃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0年浙江省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計劃暨新苗人才計劃項目(851920030)研究成果。
黨的十八大報告首次單篇論述生態文明,并明確提出“美麗中國”新概念。浙江省順應這一大趨勢,率先提出建設“兩美”浙江,以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四邊三化等展開“兩美”浙江新畫卷。案例項目地點位于浙江省桐鄉市石門鎮桂花村,桂花村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人文等方面的優勢,但當地目前并沒有充分利用好這些資源,未能夠形成極具吸引力的旅游產業。因此,如何利用鄉村現有的豐富資源來做好整體的規劃設計吸引游客的到來,從而帶動旅游的發展成為當地必要的研究課題。
當前,鄉土文化流失嚴重,城鎮化水平不斷提高,同時社會競爭激烈,父母陪伴孩子的時間相對較少,面對社會生活的快節奏,父母與孩子的相處時光和親子關系也得到父母的重視。鄉村景觀的規劃融入田園親子活動,從鄉村旅游形態來看,親子教育和鄉村自然資源、人文資源相結合,能夠更好地帶動周邊產業,對實現良好親子景觀互動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項目組將對桐鄉市石門鎮桂花村的傳統文化進行深入的調查和整理,從中選取出有特色的傳統文化,對桂花村的地方特色文化進行合理的定位,正確把握文化品位和文化屬性,吸引外來游客,打造獨具地方特色的文化產業和田園親子景觀空間。
一、石門鎮桂花村現狀調研與分析
桂花村坐落于浙江省桐鄉市石門鎮,以悠久的桂花栽培歷史和豐富的桂花資源而聞名于周邊地區。以民俗街、天官府和桂花大道、福嚴古剎為依托,桂花村形成處處皆桂花、步步桂花景、時時桂文化、滿是桂花香的景象。桂花村周邊道路交通便利,南接同星路,東西兩側與靈同線、民茅線相接,北接振石路、同德線、環城南路。相對于其他城市中心地帶來說,周圍公共設施種類較少,基礎設施相對較落后。項目研究擬在統籌城鄉文化產業發展,推動文化產業發展融入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基礎上,融入田園親子景觀,豐富鄉村文化產業的發展。
項目研究對象為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下的石門鎮桂花村親子景觀規劃,思考在親子關系需要更加優質的物質條件和豐富精神需求的當前,如何才能更好地利用當地的特色文化來建立新形勢下的親子景觀空間。項目組通過現場的調研考察以及對相關村民、游客進行訪談發現:當地發展中,對當地特色文化的認識不夠,沒有充分考慮當地居民、游客、傳統文化、建設發展之間的關系;鄉村產業鏈單一,特色產業和歷史文化挖掘不足,因此不能充分吸引游客,特別是帶小孩的家長。項目組通過開展親子需求的問卷調查發現:不同家長對滿足孩子的游玩需求具有一定的差異,只有合理認識當地傳統文化的優缺點,設計獨具特色的田園親子景觀,符合當地居民和親子活動需求,才能創造更大的吸引力。
二、親子景觀概念及其設計原則
(一)親子景觀的概念
田園親子景觀即在鄉村中設計的能推動親子產生互動行為的景觀空間場所,以家長和孩子雙方的需求為核心,滿足共同的需求,而非某一方的需求,因此親子景觀具有雙向性的特點。近年來,城市生活節奏加快以及愈來愈嚴重的食品安全問題、環境污染問題等,使得回歸自然、接觸鄉土成了今日都市居民的生活時尚。田園親子景觀也在鄉村建設的規劃中日益增多。
親子互動是長輩與子女之間的溝通交流與相互影響。這種影響是多方面的,既有行為上的影響,也有心理上的影響,且具有長期性。景觀互動性讓場所內產生人與人、人與景、景與景的溝通,在親子景觀的規劃設計中結合現代通信技術、文化、審美等加入互動性能夠給親子更好的全方位的體驗,營造更加舒適、自然、有活力的景觀空間。
(二)親子景觀設計原則
親子景觀在規劃設計中應遵循參與性、多樣性、趣味性、主題性、安全性等的一些設計原則。親子景觀在設計過程中要注重互動設計在活動中的體驗過程,建立良好的參與性系統,使參與者獲得感官和心理的雙重滿足。例如設置具有較強參與性的游戲,探險、知識競猜等父母均可參與陪伴的活動。同時也可以在單一的兒童游樂設施的基礎上增加新穎獨特的設計,通過對設施的外觀、材料、色彩、形態等進行地域化的設計,融入先進的通信、光、電等高級手段增加趣味性,在玩樂的過程中增加情感交流,學習了解智能新興技術。鮮明的主體性更加能夠引起共鳴,主題可以是當地的歷史文化、代表性的IP、個人情懷等,但更多的時候是從地域文化的特征、歷史文脈等入手,留意空間的結構、組合、搭配,拉近親子家庭與景觀空間的距離,在創造趣味性的同時賦予空間多樣性和主題性的特點。當然在親子景觀空間的設計之中,安全性是必須要考慮的重要因素,在活動設置的過程中,要特別注重材料的安全使用、活動開展的安全問題。
三、石門鎮桂花村田園親子景觀設計策略
(一)地域性的田園親子景觀
國內大多數鄉村田園景觀規劃設計很少有比較完善或者獨具特色的親子景觀空間,大致呈現出趨同化、單一化的現象,一些田園親子環境與作物區接壤,缺乏美感。此類規劃難以讓孩子得到滿足,不利于培養孩子的審美能力。一些村民利用作物或果樹收割季節進行推廣,吸引家長帶孩子進行采摘活動,然而相關的配套設施卻極其缺失。當地一些民俗文化及非物質文化也沒有充分利用起來,導致部分資源的浪費。項目組根據調查情況做系統歸納分析,提出相應規劃建議,根據親子戶外活動設計要求以及結合利用桂花資源,將田園景觀規劃與親子互動緊密融合,有效融入石門鎮桂花村的桂花、杭白菊、天官府、豐子愷繪畫等元素,增設桂花產品體驗區、菊歸生態園區, 充分保留和修復生態環境。園區由梯田的層高曲線元素演變,變化多樣,柔美的曲線應用于景觀建筑之中,增添景觀建筑的觀賞性,結合當地桂花、杭白菊的栽培,打造獨具當地特色的花園景觀。修葺天官府和建立豐子愷繪畫館,進行現代展示陳設和歷史解讀,將豐子愷繪畫題材融入景觀中,讓孩子了解名人事跡和感人的作品,通過合理的規劃讓桂花村文化得到歷史與現代的雙重演繹,讓桂花村的景觀規劃更能凸顯親子互動性、地域性等特點。
(二)生態安全的親子活動
在整體的景觀規劃和設計中設立供村民和親子互動娛樂的多功能廣場,打造供兒童娛樂的場所,設施的配備要充分考慮到安全性。在材質上選擇較為環保的材料,色彩上可以采用相對明快的色彩,但沒有必要一定是五彩斑斕的顏色。親子娛樂需要的是比較舒適的色彩搭配,就比如木材的顏色、素色的混凝土,它們同樣可以激發兒童玩耍的興趣。鄉村田園的大尺度空間能夠滿足親子互動過程中宜人的舒適空間尺度需求,同時鄉野的不同空間尺度可以結合農耕活動設計多樣化的開放空間、半開放空間、私密空間等來滿足不同親子活動對于空間的需求。
在桂花村田園親子景觀的建設中,還可以建立全方位立體生態修復網,借鑒國內先進的生態保護案例,田間本就有一些青蛙、魚、鳥、昆蟲等動物棲息,在親子活動中做水體修復過濾層,小蝌蚪、鳥等小動物的棲息不僅能讓生態變得多樣化,還會使親子活動增添更多的親近大自然的情趣。為了不對生態造成破壞,路面盡量減少大面積的硬質鋪裝,保護鄉村自然田野風光。路面盡量使用透水磚、草坪磚和其他材質鋪裝,或者可以就地取材,并選擇對孩子較為安全的材質。透水磚和草坪磚在很大程度上能改善積水問題,為親子田園景觀帶來舒適性和安全性。同時可以添加各種作物標志牌,這樣方便孩子識讀大自然。桂花村還保留了古桂景區,可以在古桂園設置親子棧道,田園親子教育在這里進行會更有效。
(三)豐富多樣的功能性
鄉村景觀規劃中親子景觀設計的融入,在整體的規劃中能夠更好地發揮場地的使用功能——教育、游憩、娛樂等。豐富多變的空間能夠更好地激發兒童的好奇心,能夠更好地為親子互動提供更多的趣味性和新鮮感。在空間設計過程中要注重空間的形態、元素、功能的多樣化和異質化的表達。在場地的規劃設計中要注重空間形態上的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場地本身的地貌特征,做到尊重場所精神,利用場地本身的特點創造更多的互動空間,同時也能起到分割空間的作用。在不同空間的營造中也可通過不同地面鋪裝的變化、空間界面的文化融入以及豐富的植物設計來營造生動的親子空間以達到寓教于樂的功能性,融入新技術,使多媒體與景觀相結合,給參與者帶來直觀的參與感和交互感,讓親子活動更加豐富。
四、結語
親子互動不僅是公共空間的一部分,也是連接親子情感的紐帶。鄉村規劃設計過程中應更加注重親子景觀的規劃設計,田園親子景觀在全方面滿足親子需求的同時,也要考慮環境和生態要素,在加強親子旅游和相關經濟產業的同時加強歷史和文化的塑造,使得鄉土文化和親子景觀各個要素相互配合,在鄉村中融入現代的景觀規劃要素,不斷改進設計方法從而在不斷完善鄉村整體景觀規劃的同時,也為親子活動營造比較舒適和愜意的田園鄉村環境,提升鄉村旅游產業的競爭力。
參考文獻:
[1]王克修.推進新型城鎮化進程中的文化產業發展[N].中國城市報,2017-02-27(27).
[2]周曉健.新型城鎮化進程中的文化產業轉型與協調發展[J].理論月刊,2018(2):178-182.
[3]顧煒,陳萍,康錦潤.基于傳統特色與風貌的美麗鄉村設計與實踐:以淮安市大李村為例[J].中國集體經濟,2019(16):1-2.
[4]王相,韓榮勛,王淮梁.基于親子互動需求的公園景觀設計[J].安徽工程大學藝術學院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3):168.
[5]張景,霍媛媛.從親子互動視角論居住區公共空間設計[J].寧德師范學院教育與藝術學院(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12):158.
[6]楊彤.戶外親子景觀空間互動性元素設計研究[J].現代園藝,2021(3):164-165.
[7]諶潔,王云.英國巴克斯特公園的親子景觀設計研究[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農業科學版),2013(6):64-72.
作者單位:
嘉興學院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