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認為高職院校立德樹人機制要積極面對“三喻文化”帶來的沖突,正視自身存在的理論引導不強、與專業教育結合不夠密切、實踐體驗供給不多等問題,提出通過加強理論陣地建設、構建課程思政格局和強化多元合作,加強理論引導,促進專業教育、實踐教育與立德樹人有機結合,不斷優化高職院校立德樹人機制。
【關鍵詞】三喻文化 高職院校 立德樹人機制
“三喻文化”,即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前喻文化是指年輕一代主要向年長一代學習,強調年長一代在文化傳遞中的地位和作用。年長一代閱歷豐富,是年輕一代的行為楷模,他們為年輕一代的生活奠定基礎,向年輕一代傳遞文化。并喻文化是指年輕一代和年長一代的學習都發生在同輩人之間,突出強調同輩人在文化傳遞中的地位和作用,其基本特點是“全體社會成員以如今流行的行為模式作為自己的行為準則”。在這一文化傳遞模式中,同輩人是親密無間的。年長一代雖然在某些方面仍然占據統治地位,但人們的共同愿望在于以同輩人的行為為準,同時也認識到自己的行為應與年長一代有所不同。實際上,由于年輕一代所經歷的異于年長一代,年長一代無法向年輕一代提供“符合時代要求的全新的生活模式”,年輕一代唯有自己創造全新的生活模式,并使之成為“同輩追求的楷模”。后喻文化指年長一代反過來向年輕一代學習,強調年輕一代對年長一代的“反哺”。在這一文化傳遞模式中,年長一代不再是年輕一代的人生向導,年長一代是“孤立的”,與年輕一代有著隔閡,而當年輕一代沒有按照他們的期望行事,他們便“暴跳如雷”“悲痛欲絕”。年輕一代則憑著“天生的稟賦和青春的優勢”反對年長一代的過去,但二者之間仍然存在心靈的溝通。代表未來的是年輕一代,文化傳遞依賴于年長一代和年輕一代的“持續不斷的對話”。
在高職院校立德樹人語境下,教師是年長一代,學生則是年輕一代。二者既有隔閡又有心靈溝通,既有沖突又有友好合作。教師是學生的成長發展引路人,在立德樹人過程中起著主導作用,而學生則是學習和體驗的主體,同時也是教師的“對話者”,把教師帶向富于生命力的未來。如果教師放棄與學生共同學習,無視他們的新思維、新體驗、新期待,無視他們掌握的新知識、新技能,將在立德樹人過程中困難重重。
一、“三喻文化”環境下的高職院校立德樹人機制
(一)高職院校立德樹人機制需要積極面對“三喻文化”帶來的沖突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是高職院校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等職業教育的內在要求。立德樹人機制是高職院校加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導學生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的重要保障。建立健全立德樹人機制是高職院校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
在高職院校辦學環境里,“三喻文化”作為文化傳遞模式的統合實際上是多方面主客體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過程。作為年長一代的教師與作為年輕一代的學生之間、同為年輕一代的學生之間存在不可避免的沖突。這其中既有思想觀念、價值取向、情感體驗方面的沖突,又有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學習方式、管理方式等方面的沖突。這其中的沖突有可能達成和解并有助于促進先進文化的傳遞,給學生帶來積極的影響,助力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也有可能無法調和以致阻礙先進文化的傳遞或者造成劣文化驅逐先進文化,給學生帶來持久的負面影響,消解立德樹人各項工作實效。
因此,高職院校立德樹人機制作為學生政治思想、道德、情感、心理等方面的綜合引導機制,必須積極面對“三喻文化”作為文化傳遞模式帶來的多方面沖突。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維護教師在立德樹人過程中的主導地位,促進學生從教師那里得到教誨,促進學生之間相互學習交流,幫助教師從學生那里得到新知識、新資訊、新技術、新體驗。
(二)“三喻文化”為優化高職院校立德樹人機制提供新動力
高職院校在長期的辦學過程中,基于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充分整合校內外資源,運用現代技術,發揮課內課外渠道優勢,構建立德樹人機制,在教育教學各個環節解學生之疑難困惑,幫助學生撥開人生道路上的迷霧。隨著辦學環境的改變,高職院校立德樹人機制也面臨著各方面的挑戰,需要不斷優化以適應學生成長發展的需要。
從根本上說,高職院校立德樹人機制的對象是學生,學生不僅能真切感知這一機制帶給自己的“好處”,如思想政治素質的提升、道德體驗的增加、心理的舒緩、情感的迸發,而且能真切感知這一機制是否能滿足自己的思想、道德、心理、情感等方面的期待。如果這一機制不能滿足學生的成長發展期待,就意味著尚有亟待完善之處。如何才能更好地優化這一機制,顯然,這不是閉門造車、“拍腦袋”就能做到的。唯有回到學生這一中心,發揮學生的作用,才能為優化高職院校立德樹人機制建立良好基礎。
在高職院校辦學環境下,“三喻文化”呈現出學生向教師學習、學生之間相互學習、教師向學生學習的文化傳遞圖景,反映著學生與教師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學生的成長發展需求得到更全面的呈現,立德樹人機制存在的不足得到更理性的反思。這實際上為優化高職院校立德樹人機制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二、“三喻文化”環境下高職院校立德樹人機制存在的問題
(一)理論引導不夠強
在“三喻文化”環境下,學生與年長一代、與同輩人交往的過程或多或少接觸到各種思想文化,影響著學生的理論武裝,這不利于積極回應社會思潮和多元價值觀念的沖擊,也不利于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關系到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高職院校擔負著培養高素質高技能人才的重要使命,但由于主客觀因素的影響,高職院校立德樹人機制的理論引導還不夠強,存在接地氣、貼近學生的理論宣講少,有特色的理論陣地不多,理論陣地品牌與精品少,學生學理論和踐行理論的社團活動不多,學生的理論素養不夠高等現象。因此,必須強化學生的理論武裝,加強理論引導,提高學生的理論素養,引導學生學會運用先進理論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二)與專業教育結合不夠密切
思想政治理論課、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高職院校學生養成良好思想政治素質的主渠道和主陣地,而專業教育則是培養學生專業素養的關鍵途徑。無論是思想政治理論課,還是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抑或是專業教育,在本質上都是學生成長發展必不可少的一環。在“三喻文化”環境下,學生通常在以同輩人為主體的學習共同體中通過相互學習掌握專業知識與技能,而專業教育則是這一學習共同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在專業教育中貫穿立德樹人是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內在要求。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高職院校形成相對完善的專業教育體系,人才培養成效顯著。但立德樹人機制與專業教育結合還不夠密切,學生的專業技能培養、專業實踐鍛煉不能與思想政治素質、法治素養、人文素質的提升很好地結合。高職院校立德樹人機制與專業結合不夠密切,主要受到教育功利主義思想的影響,過于注重學生的專業教育而忽視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養成,過于注重專業建設和課程建設而忽視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建設。
(三)實踐體驗供給不足
高職院校立德樹人工作不僅要求學生從思想上、理論上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德,而且要求學生做到知行合一,做社會主義道德的踐行者。在“三喻文化”環境下,學生與同輩人的交流交往頻繁,他們不僅分享資訊、信息和知識,也交流分享學習生活中的體驗、思考與感悟。這就要求高職院校立德樹人機制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實踐體驗,為學生與同輩人相互交流分享、相互學習提供更多機會與平臺。為了適應人才培養的需要,高職院校建立了較為完備的專業實踐教學體系,但基于立德樹人的實踐體系尚有待完善,主要表現在校內實踐和校外實踐機會不多、崗位有限,缺乏充足的經費保障,學生參加志愿服務積極性不高等方面。這就使得高職院校立德樹人機制的實踐體驗供給不足,影響了實踐育人的開展與成效。
三、“三喻文化”環境下優化高職院校立德樹人機制的策略
(一)以理論陣地建設為重點,加強立德樹人理論引導
高職院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要加強學生理論武裝,以理論陣地建設為重點,依托教師這一年長者群體宣講好理論,引導學生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堅定社會主義信念。
首先,創新發展傳統理論陣地。在傳統環境下,理論陣地主要集中在線下,如校園講座、宣傳欄等。在“三喻文化”環境下,要發揮年長一代的理論、政策、經驗優勢,創新高職院校傳統理論陣地。要注意做好“請進來”,通過開展理論專家進校園系列活動,組織學生參加專家理論講座,提高理論素養。同時,高職院校的黨政領導要主動走上講臺,以生動的語言、清晰的邏輯、扎實的理論知識帶頭講好思政課。另外,要建設相關的理論學習社團,開展豐富多彩的理論學習活動,抓好學生黨員理論學習,引導學生在與同輩人的相互交流中不斷加強理論學習。
其次,建強網絡理論陣地。網絡理論陣地要有“群眾視角”,講“群眾語言”,關注“群眾需求”。在“三喻文化”環境下,作為年輕一代的學生是網絡的“原住民”,他們熟悉網絡語言,通常借助網絡開展學習、交流思想情感和人生體驗。可以說,網絡是高職院校立德樹人的重要場域。高職院校建強網絡理論陣地不能照本宣科,要注意結合學生的理論基礎,主動適應學生的理論學習需求,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理論、掌握理論、運用理論。要注意結合時政熱點焦點,掌握好時間節點,掌握理論宣講的主動權,通過文字、圖片、影像等做好理論宣傳。另外,要加強校園網絡建設,推進校園媒體融合,發揮微信、QQ等工具的優勢,加強易班建設,構建理論宣傳矩陣,精準引導。高職院校只有建強多元網絡載體,主動占領網絡理論陣地,才能更好地為立德樹人提供堅強有力的理論引導。
(二)以課程思政為中心,加強立德樹人與專業教育融合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要求大力推動以課程思政為目標的課堂教學改革,“優化課程設置,修訂專業教材,完善教學設計,加強教學管理,梳理各門專業課程所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載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課堂教學各環節,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與知識體系教育的有機統一”。就高職院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而言,要抓好課程思政,加強立德樹人與專業融合。
首先,構建課程思政工作格局。思政課程是立德樹人的主渠道,但作為“課程”體系有其邊界,影響其育人功能的發揮,而立德樹人除了講政治、講信仰,還需要講思維方式、講智慧等。因此,高職院校立德樹人需要積極構建課程思政格局,把立德樹人與專業教育有機結合。高職院校專業教育各課程有的以知識傳授為重點,有的以技能培養為重點,有的以素質養成為重點,但這些課程都應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明確立德樹人目標,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為此,在“三喻文化”環境下,既要發揮年長一代教師的作用,帶動年輕一代教師開展課程思政,又要發揮年輕一代教師尤其是共產黨員教師的榜樣作用,激勵年輕一代教師在開展課程思政過程中相互學習、比學趕超,同時,年輕一代教師要主動幫助年長一代教師運用新技術、新知識開展課程思政。這就要求高職院校積極構建黨委領導的,二級教學部門、教學管理部門和其他相關行政職能部門協調合作的課程思政工作格局,促進立德樹人與專業教育的融合。
其次,打造課程思政品牌。課程思政是立德樹人的重要抓手。高職院校立德樹人要在構建課程思政體系的同時,積極打造課程思政品牌,建設基于課程思政的專業教育“金課”體系。在“三喻文化”環境下,這離不開年長一代教師和年輕一代教師的共同努力,也離不開學生的積極參與。作為年輕一代,學生是課程學習的主體,他們渴求新知,對未來發展充滿期待,視野開闊,富有朝氣與激情,善于接受新知識、新技能,是教師這一年長一代在互聯網時代更新知識、提高技能、調整思維方式的重要幫手,他們將為教師打造思政課程精品提供新動力和新思路。
(三)以多方面合作為依托,建設立德樹人實踐體系
校企合作遵循職業教育辦學規律,適應職業教育實際,是職業教育“辦出特色”“辦出成效”的基本路徑和根本方法。高職院校要緊緊依托多方面的合作關系構建立德樹人實踐體驗體系,促進學生在與同輩相互交流體驗的過程中不斷提升自我。
首先,基于專業實踐建設立德樹人實踐體系。專業實踐是高職院校學生深化專業知識學習和提高職業技能的重要方式,為高職院校學生提供相互交流、相互學習的平臺。在“三喻文化”環境下,高職院校要把立德樹人融入專業實踐體系,把勞動精神教育、工匠精神教育、職業道德教育等貫穿專業實踐全過程,引導學生掌握行業法律法規,掌握操作規范,樹立安全生產、服務群眾、奉獻社會的思想意識。要注意創造環境讓學生與同輩人相互交流分享勞動體驗、實踐體驗,促進他們在專業實踐中不斷提高自我修養。具體來說,在專業實踐前,要做好學生動員,幫助學生提高掌握技能與提高修養相結合的思想意識;在專業實踐期間,要發揮帶隊教師和行業企業相關人員的引導作用,重點抓好勞動精神教育、工匠精神教育和職業道德教育;在專業實踐結束后,重點抓好相關先進典型宣傳,引導學生圍繞提高自我修養進行反思。
其次,構建思想政治教育實踐體系。高職院校要依托校企合作平臺,充分調動相關行業企業參與立德樹人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構建思想政治教育實踐體系,與行業企業協同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一方面,要引導企業在硬件設施、經費支持、科技應用轉化等方面加強與高職院校合作,共建不同主題、不同內容、風格各異的校內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基地,如理論文化長廊、紅色紀念墻、思想道德與法治素養研練中心、學生志愿服務文化站等,構建起校內立德樹人實踐體系,為學生提供貼近學習和生活的實踐體驗。另一方面,高職院校要加強與行業企業、社會組織、地方政府部門、事業單位等方面合作,建設思想政治教育校外實踐基地、企業文化基地、紅色文化基地、脫貧攻堅基地等,構建校外立德樹人實踐體系,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社會實踐體驗。高職院校只有積極構建立德樹人實踐體系,才能更好地引導學生把知與行有機結合,把理論與實際結合,把所思所悟與切身體驗結合,為他們相互交流思想、分享體驗創造更大的空間。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羅永寬.讓理論武裝在網絡陣地實起來、亮起來、強起來[J].人民論壇,2019(23).
[3]邱仁富.“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的理論闡釋[J].思想教育研究,2018(4).
[4]譚澤媛.課程思政的內涵探析與機制構建[J].教育與職業,2020(22).
[5]張健.校企合作“五度”問題及其解決方略[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6(33).
【作者簡介】徐福林(1981— ),男,漢族,廣西岑溪人,碩士,中教一級,廣西國際商務職業技術學院教師,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
(責編 蘇 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