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論述高職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協同育人的作用、困境與路徑,認為高職院校要結合自身的發展規劃和辦學目標,將校園文化和企業文化進行有效融合,確立協同育人機制,分析高職院校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協同育人的相關依據,總結現實困境,據此提出從根本上有效強化校企精神文化融合;選擇適宜的企業文化,打造品牌特色;全程對接校企文化,實現立體融合等實施路徑。
【關鍵詞】高職院校 校園文化 企業文化 協同育人
校園文化主要指的是在學校的教育教學過程中,由師生共同創造的文化生活形式的總和。在創建校園文化的過程中,以學生活動為主題、校園作為主要空間,通過豐富多彩的課內外活動,以此體現學校精神,同時把教書育人作為基本導向而呈現出一種群眾性文化。企業文化是企業在經營管理過程中,通過長期發展而逐步形成、所有員工共同認可并自覺遵循的具備本企業特色的行為規范和價值理念。兩者充分融合,實現協同效應,可以更有效地協同育人,發揮巨大的作用和價值。據此,有必要探究兩者之間協同育人的作用、發展困境和實施路徑。
一、高職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協同育人的作用
(一)可有效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促進其全面發展
在高職院校的校園文化創建過程中,企業文化進行有效融合,實現協同育人,這樣可以進一步豐富校園文化,使企業文化的相關內容在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中得到切實有效的融合,進而讓學生充分融入企業的工作環境。學生在這樣的環境中進一步發現自身的問題或者缺陷,然后進行查漏補缺,通過自身的努力,滿足企業的文化要求和標準,從而使自我的社會適應能力和職業素養得到充分提升。除此之外,在兩種文化進行融合銜接的過程中,可以使學生的基礎素養、職業道德得到顯著提升,讓學生更有效地體會企業的競爭環境和社會的競爭現狀,以此進一步提升自我的危機意識,在全新的學習和工作環境中進一步樹立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更加愛崗敬業,團結合作,具備應有的職業道德和崗位勝任能力,從而引導學生肩負社會責任和工作職責,促進學生從學生角色向職業人士轉變,使學生可以更有效地成為社會需要的專業型、技能型人才。
(二)更有效形成自身的辦學特色,使自我影響力、競爭力進一步提高
高職院校通過校園文化和企業文化的有效融合,實現協同育人,并使自身的辦學特色得到充分彰顯,進而促進影響力和競爭力顯著提升。對高職院校而言,如果沒有自身的特色或者特色不夠鮮明,通常情況下難以實現可持續發展。針對高職院校而言,從根本上來講,其辦學宗旨就是為社會企業提供更為優質的人才服務,所以就需要充分融合企業文化的相關內容,吸收不同類型的優秀企業文化,以此確保自我的校園文化更富有特色,辦學方面更有獨到之處。這樣才能進一步提升高職院校自身的影響力,打造高職院校獨具特色的校園文化,進而為人才培養質量的顯著提升奠定堅實的基礎。另外,使校企文化進行更深入的融合,可以更充分地吸收社會層面的企業文化,在職業院校的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中形成更深層次的統一和融合,這樣也能充分滿足高職院校健康穩定發展的客觀要求,為培養更高質量的全面發展人才提供必要的支持。
(三)充分強化文化創新,促進當地社會經濟的良性發展
在高職校園文化和企業文化的融合過程中,可以進一步有效促進不同層面的文化類型實現持續穩定的發展和創新,通過這種創新的推動力量,促進當地社會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對地方高職院校來說,要為社會經濟的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其根本任務是為當地的社會經濟建設和發展提供更高質量的應用型人才。在校企文化融合的過程中,使地方經濟有更為強大的智力支撐和人才保障,進一步實現文化方面的創新,以此確保高職院校的軟實力進一步增強。同時通過校園文化的有效融合,企業文化中的不足也能夠得到彌補,進而實現資源的整合和優勢互補,從而打造屬于當地特色的文化品牌,促進當地經濟的健康穩定發展。由此可以看出,兩種文化進行充分融合,實現協同育人,對高職院校影響力的提升、企業的健康運營和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都有著關鍵性的作用和推動力。
二、高職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協同育人的困境
(一)兩者在精神層面存在一定程度的脫節
企業文化主要是把盈利作為根本目標,在實際的文化創建過程中,首先要考慮到成本問題,通常情況下企業文化和校園文化進行融合的過程中,企業優先考慮的是學生完成的任務或工作的具體情況,對學生精神層面的需求和長遠的發展規劃并不會過多關注。高職院校校園文化的構建需要為學生全面發展和長遠發展進行相應的指導和幫助,由此導致兩種文化在理念方面存在矛盾。在企業實習的過程中,部分學生往往體現個性化特征,不懂得充分溝通和合作,缺乏團隊意識和解決問題能力,而企業往往不會重用這樣的學生,只會給學生安排比較低端的工作,如重復性的枯燥工作,由此導致學生缺乏應有的成就感和獲得感,進而產生不同程度的抵觸情緒,甚至有比較嚴重的逆反心理。這對學生職業道德和職業精神的培養會造成嚴重影響,同時也無法呈現出良好的協同育人效果。
(二)文化融合過程中欠缺品牌和特色
在當前的時代背景下,企業對學生的專業技能和綜合素質有更為嚴格的要求,傳統的校園文化內容已經不能充分適應企業的根本要求和學生的發展需求,其發展的內容和方向往往不具備應有的特色化和品牌化特征,沒有獨特的亮點。由此導致學生在企業的實習和企業文化的構建過程中,不能充分明確自身的角色定位,學生的專業技能不適應崗位要求,校企文化在融合對接過程中存在一定的問題,產生銜接不上或者錯位的問題,在學生的職業能力和崗位需求方面不能實現全過程、全方位的對接,而此類問題的根源是高職院校不能科學合理地構建校園文化。因此,在當前的高職院校企業文化構建過程中,需要進一步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和企業的發展要求,打造獨具特色的高質量文化品牌。
(三)校企文化融合的過程中面臨嚴重的阻礙和困境
從整體情況來看,在當前的校企文化融合過程中面臨比較大的困境,而且所涉及的方面和內容眾多,可以說困難重重,而這種情況對協同育人效果會造成嚴重影響。首先,在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方案方面,往往沒有進行科學合理的制訂,在課程設置、課程教學等相關方面所涉及的規劃也不能充分體現科學性和合理性,通常情況下沒有長遠的規劃,更沒有充分融入企業文化的相關內容,由此導致育人機制往往不夠科學合理,缺乏應有的實效性和針對性。其次,在校企文化融合過程中缺乏足夠的深度和廣度,通常情況下,企業只是把高職學生當作廉價的勞動力來使用,而學校也只是把企業當作一個實習的場所,未能確保學生在其中得到真正意義上的發展。通常在兩者融合的過程中,學生無法獲得真正的工作技能和職業發展能力,由此導致學生缺乏足夠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而此類情況對學生的長遠發展會造成嚴重影響。最后,學生的專業知識往往不能充分應用在企業的工作崗位中,兩者之間的銜接存在一定的問題,學生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應用存在一定程度的脫節,進而導致兩種文化在融合的過程中缺乏應有的適應性。同時校企雙方對于部分問題不能及時有效解決,缺乏溝通機制,而此類問題日益累積,會導致兩者的融合往往形同虛設,不能呈現出應有的實效性。
三、高職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協同育人的路徑
(一)從根本上有效強化校企精神文化融合
從根本上來講,高職校園文化和企業文化都屬于社會文化范疇,在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設立過程中,要進一步有效把握時代發展趨勢和新時代的要求,最大程度地有效培養高質量、高技能的應用型人才,進而確保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全面發展能力能夠得到顯著提升,向職業人角色進行有效過渡和轉變。在校園文化的構建過程中,要充分吸收和融入企業文化的相關內容,體現出更為顯著的企業文化元素,且在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等方面進一步體現校企文化精神層面的深層次融合和滲透,讓學生能夠得到真正意義上的職業素養訓練和教育,進而為其職業核心能力的提高奠定堅實的基礎。
在實踐的過程中,可以有針對性地邀請企業優秀職工到學校開展職業精神的相關講座,通過大講堂的形式,職業精神能夠在學校的校園文化構建過程中得到充分滲透和融入,具備濃墨重彩的職業精神特色,以此促進校園文化建設能夠體現出應有的職業特色和職業水準。在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中,也可以張貼企業家的名言警句或者青春勵志的標語口號等,營造濃厚的校園文化和企業文化融合氛圍,同時也體現更為顯著的人文關懷和人文特色。在職業文化氛圍中,使學生在思想認識、價值理念和行為規范等方面都有更為顯著的改善,更符合企業的需求,進而確保兩種文化能夠在精神層面實現更深層次的融合,為學生崗位勝任能力的有效增強和職業素養的提高提供必要的支持。
(二)選擇適宜的企業文化,打造品牌特色
企業文化體現在主導特征、領導風格、員工管理、組織凝聚、戰略重點、成功準則等方面,要針對不同的類型進行深入分析。在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中,也要有自身的特色和定位,有自我的核心競爭力,這樣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所以,在高職院校的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中,要進一步有效吸收企業文化的相關內容,和企業文化保持一致性的文化定位,在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中要和企業文化的相關要求保持一致,進而在辦學理念、校訓、教風、學風等一系列方面充分體現。企業追求客戶的口碑和市場信譽,因此在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中,要培養出高技能高素質的人才,使目標保持有效融合和銜接,這樣才能體現出良好的協同育人效果。除此之外,需要確保兩者的融合過程中進一步體現出區域性的產業發展和地區發展效果,根據區域的優勢文化,提煉出學校的核心文化內容,進而確保校園文化優勢在企業文化中得到有效融入,使兩者優勢互補,將就業心理教育、技能教育、創新創業教育融入高職院校的校園文化建設全過程中來,以此打造高職院校的校園文化品牌。
(三)全程對接校企文化,實現立體融合
在校企文化融合的過程中,要進一步有效創新融合的機制,確保富有企業特色的校園文化能夠在人才培養方案中充分融入和滲透,以此在人才培養的全過程體現出兩者融合的效能和價值。在兩者進行融合的過程中,要進一步明確相對應的人才培養目標,以此為基礎,使人才培養方案更精準,更富有針對性。管理團隊要有企業的人力資源部門管理人員參與進來,協同負責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和職業素養培養等。對專業技能而言,由企業的領導和學院的教師共同參與,為學生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幫助,為學生職業精神和職業能力的提高奠定堅實的基礎。
企業文化要有效通過專業課程設置、課程開發和建設等相關內容,融入高職院校的教學過程中,讓學生能夠更充分地掌握崗位的要求,熟悉流程,認知整個行業的發展現狀,從而切實有效地增強自身的專業技能,接受企業文化的熏陶,在不斷的學習和實踐過程中進一步培養遵紀守法、愛崗敬業、吃苦耐勞、團結協作的職業素養。同時,進一步豐富課程學習資源,構建“互聯網+”教學的智慧課堂,確保理論和實踐進行更深層次的融合,進而讓學生在多層次、全過程的訓練和實習過程中,進一步增強自身的專業技能和業務素養,培養職業道德感和認同感。
綜上所述,在當前的高職院校人才培養過程中,要進一步發揮校企文化有效融合的作用,進一步明確兩者融合實現協同育人的作用、意義、困境和實施路徑,以實際情況為基礎,優化和完善兩者融合的相關內容,確保企業文化建設和校園文化建設優勢互補,使校園文化建設更富有企業文化特色,進而促進校企文化的立體銜接,為學生實現全面發展提供必要條件。
【參考文獻】
[1]馮虹.校企合作模式下文化互融建設淺議[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8(24).
[2]楊永海,劉冬霞.論職業教育校企合作中的問題與促進政策[J].企業導報,2016(16).
[3]封麗靜.新時期高職院校校企合作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教育與職業,2014(6).
[4]劉仕昌,陳鵬.高職院校校企深度合作動力機制的研究[J].繼續教育研究,2015(2).
[5]紀丹鳳,張明洪.職業院校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融合策略的探索研究[J].實習就業導航,2020(6).
[6]劉彩琴.重構與實現:新時代職業教育戰略轉型的價值邏輯框架[J].教育與職業,2020(8).
[7]胡穎蔓.高職校園文化和企業文化的融合路徑[J].企業文化,2020(8).
[8]劉靚.高職院校校企文化融合的內涵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20(1).
[9]姜學,柳青,王孟博.高職院校校企文化深度融合發展路徑探析[J].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2).
[10]楊斌,郭苗苗.基于企業文化建設的高職校企文化融合策略探析[J].高等繼續教育學報,2020(7).
【作者簡介】陶日升(1980— ),男,廣西資源人,廣西自然資源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
(責編 丁 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