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針對中職“三創”教育生態系統存在的價值認識不足、教育模式陳舊、師資力量不足、缺乏制度保障等問題,以北部灣職業技術學校為例,探索“互聯網+”背景下中職學校“三創”人才培養模式,提出確定課程體系、構建實踐平臺、營造文化氛圍、建設師資隊伍、建立評價體系、形成保障機制等策略。
【關鍵詞】互聯網+ 六位一體 “三創”人才培養
當前,我國正在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經濟結構進入深入調整改革階段,對人才的需求發生了變化。中職學校是技能型人才培養的主陣地,如何培養出適應社會發展的人才,特別是“三創”(創意意識、創新精神、創業能力)人才,是中職學校改革與發展面臨的重要課題,也是地方職業學校必須承擔的責任。
一、基于“互聯網+”視角構建“三創”教育生態系統的意義
隨著“互聯網+”和“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時代的到來,國家出臺了一系列創新創業教育實施辦法和意見,明確提出要大力推進創新創業教育。中職學校實施“三創”教育是貫徹落實“建設創新型國家”“以創業帶動就業”等發展戰略、深化職業教育改革的重要舉措。
教育生態涵蓋了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的體系,大到一個國家、社會教育環境,小到一個學校的教育觀和育人觀,包含教育結構、國家相關政策、教育資源配置、學校課程設置、平臺建設、評價機制等方面。目前,中職學校對學生的“三創”教育重視不夠,定位不明確,創新驅動力不足。因此,積極構建協同合作、資源共享、具有中職學校特色的“三創”教育生態系統勢在必行。
二、中職學校“三創”教育生態系統現實困境
(一)價值認識不足,目標定位混沌
目前,部分中職學校對“三創”教育的價值認識不足、目標定位混沌,“三創”教育還處在形式主義、理論主義階段。盲目追求創業成功率,忽視“三創”教育的“寬度”;片面追求物化成果,忽視內涵育人;強調追求創業技巧、技能培訓,忽視“三創”精神的培養等,這些都背離了“三創”教育的主旨。
(二)教育模式陳舊,課程不成體系
目前部分中職學校“三創”教育仍以傳統教育模式為主,如專注理論水平的“課堂教學模式”和以實訓基地為支撐的“實踐教育模式”。這些模式的設計仍然是強調學校、教師的主體地位,更多強調知識傳授和結果考核,未充分重視學生“三創”價值觀的塑造及“三創”能力的培養。
很多中職學校雖然開展各式各樣的“三創”教育活動,如設置選修課、舉辦講座、設立社團等,但是缺乏全面完善、科學有效的“三創”教育課程體系,開設的“三創”課程與專業教育、人才培養方案、地方區域經濟發展等存在一定脫節。
(三)師資力量不足,缺乏評價體系
目前中職學校創業師資隊伍整體水平不高,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創業師資隊伍一般由兼職教師、基礎課教師組成;二是授課教師缺乏創新創業實踐及相關學科知識背景,專業化程度低,教學質量未能保證。此外,有些中職學校“三創”教育評價體系考核維度單一、考核內容局限、考核方法滯后,未能客觀全面、科學有效、多元化地進行考核評估。
(四)文化氛圍不濃,缺乏制度保障
據了解,目前很多中職學校“三創”文化氛圍不濃、宣傳不到位,不利于“三創”教育的有效實施。部分中職學校的“三創”教育發展處于停滯狀態,育人效果不明顯,究其原因是重視程度不高、機制不健全,缺乏政策、制度、資金等保障。
三、基于“互聯網+”視角構建“六位一體”“三創”教育新生態的策略
中職學校在教育生態理念的指導下,制訂基于課程、師資、教育平臺、考核機制等一系列全面有效、立體推進的對策,融入中職生人才培養全過程,形成教育生態強大合力,促進“三創”教育在中職學校落地生根,培育碩果。
(一)提高認識,明確定位,確定“三創”課程體系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發展,中職學校開展“三創”教育已經是勢在必行,中職學校必須提高認識,加強互聯共享,借助“互聯網+”的優勢,構建適應中職生的“三創”生態鏈;明確定位,創新理念,調整人才培養目標,以培養適應地方區域經濟發展、“互聯網+”時代發展的高素質“三創”人才。
課程開展是“三創”教育生態系統中的核心部分,是“三創”教育目標和價值得以實現的關鍵因素。中職學校在教學內容、課程設計上,應體現“三創”教育理念,適應“互聯網+”時代經濟發展,把培養學生的創意意識、創新精神、創業能力融入專業課程體系中,形成融合“三創”教育的課程體系。
(二)有效協同,資源整合,構建“互聯網+”教育實踐平臺
在“互聯網+”環境下,“三創”教育平臺為學生提供“三創”實踐平臺,是推動“三創”人才的培養加速器。首先,學校、政府、企業有效協同,做好頂層設計,整合優勢資源,打造一個全開放、包容的平臺;其次,充分發揮“互聯網+”優勢,打破時空限制,實現信息技術與傳統融合,資源共享,構建“互聯網+”線上“三創”教育平臺;最后,發揮教育平臺的育人、科研、社會服務等功能,為“三創”人才培養提供豐富的資源。
搭建“三創”教育實踐平臺,為學生提供“三創”教育從理論到成果孵化的平臺。通過練習—競賽—孵化螺旋遞進,進階培養學生“三創”意識、能力和素質。首先,項目引領,導師幫扶。通過在專業實訓室、創客實訓室等以項目引領、導師幫扶的模式,讓學生在專業實踐過程中,培養創意意識,體驗創業樂趣。其次,競賽契機,全面推進。通過以賽促學、以賽促教,全面推進“三創”教育。最后,有效推進,孵化成果。通過建設創業孵化基地,為學生創業項目提供實戰平臺,開展成果孵化,將成果推向市場。
(三)制造氛圍,全面培育,營造“互聯網+”“三創”文化氛圍
創新創業是一項復雜的、各因素協同作用的系統工程,文化氛圍是“三創”生態系統的重要因素之一,起著潤物細無聲的育人作用。一是借力互聯網,強化宣傳。中職學校應充分利用互聯網信息技術,增強宣傳力度。抓典型、樹榜樣、爭學習,營造“三創”濃厚文化氛圍。二是開展活動,營造氛圍。中職學校通過開展“三創”活動、創新創業大賽等活動,營造具有中職特色濃厚的“三創”文化。三是以物質為載體,全面培育。通過物質載體提升校園文化,實現全面培育,營造“三創”濃厚校園文化。
(四)專兼結合,內培外引,建設“互聯網+”“三創”師資隊伍
教師是“三創”教育的引領者、實踐者、推動者,要培養學生的“三創”能力,必須有一支具有高水平、高素質的“三創”教師隊伍。中職學校應采取專職與兼職、內培與外引相結合的原則,構建一支多元化、高素質的“三創”師資團隊。
首先,專兼結合。采取專職教師為主、兼職教師為輔,專職與兼職相結合的教師隊伍。專職教師從具有“三創”知識背景、實踐經歷的教師中進行選拔,兼職教師可以從校外選拔,如創業成功校友、創業成功企業家、創業公司管理者等,擔任學校“三創”導師,負責擔任“三創”活動、競賽、孵化基地等指導教師,為學生傳授先進的管理理念、信息咨詢等。其次,不斷提高“三創”教師隊伍素質。充分利用“互聯網+”信息化技術,如騰訊課堂、線上+線下學習、慕課等進行“三創”知識培訓學習,提升“三創”專業知識和能力。最后,建立完善“三創”教師隊伍培養機制,堅持“請進來、走出去”,形成“內培+外引、專職+兼職”長效機制。
(五)四級評估,多元考核,建立“互聯網+”“三創”評價體系
中職學校“三創”教育中必須加入針對創意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的指標性評估和效果檢驗,才能更好地了解“三創”教育開展的效果,做到及時反饋調整,從而保證“三創”生態系統中“三創”教育與人才培養的協同發展,推動“三創”教育新生態可持續發展。
中職學校可以從社會、政府、學校、學生四個層面對“三創”教育開展全方位、多元的考核評估。首先,在政府、社會層面,通過政策扶持、經費投入、社會認可度等維度考核“三創”教育的實施效果、執行力度等。其次,在學校層面,考核的維度指標可以包括師資隊伍、課程體系、實踐平臺等。最后,在學生層面,從創業意識、創新精神、創業能力、創業率等維度考核實施效果、教學質量等,使考核維度多元化。在“三創”教育評價方法上,充分利用“互聯網+”信息技術、大數據(如問卷星)等,提高評價的全面性、高效性、準確性。
(六)政策支持,幫扶合作,形成“互聯網+”“三創”保障機制
“三創”教育的有效落地,需要有強有力、完善的政策保障體系。中職學校應該整合社會資源,完善“三創”教育實施的配套激勵政策和保障制度,為“三創”人才培養提供政策支持、資金支持、人力支持、信息服務支持等。首先,在政策支持上,尋求當地政府給予中職生創業扶持的激勵政策及資金扶持。其次,在幫扶合作上,尋求企業或社會有關組織在創業培訓、創業扶持項目、孵化基地建設等方面幫扶合作,特別是關鍵核心技術方面的幫扶。最后,校內指導。中職學校成立“三創”服務中心,對中職生的“三創”活動進行全程幫扶和指導,為“三創”活動提供場地支持、技術指導、信息咨詢等。
中職學校“三創”教育新生態構建是一項系統、復雜的工程,需要社會各界的共同參與、協同育人、共享發展。中職學校應積極順應“互聯網+”時代“三創”發展要求,完善“三創”教育生態系統,構建以課程體系、實踐教育平臺、文化氛圍、師資隊伍、評價體系、保障機制相結合的“六位一體”、具有中職特色的“三創”教育生態系統,以更快、更有效地完成“三創”人才培養。
【參考文獻】
[1]王鵬.高校創業教育生態系統構建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師范大學,2019.
[2]李曉玲,王傳華,楊進,等.“互聯網+”背景下構建地方高校“三生”專業“六位一體”“雙創”人才培養模式新生態[J].科技視界,2020(27).
[3]王焱.“互聯網+雙創”背景下地方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新生態構建[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19(3).
[4]陳路萍.“六位一體”雙創教育體系的探索與實踐—以連云港開放大學為例[J].江蘇教育研究,2016(30).
【作者簡介】蒙曉春(1986— ),女,廣西桂林人,碩士研究生學歷,高級講師,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職業教育管理。
(責編 蘇 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