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 徐文輝 李曉天



收稿日期:2019-12-11
*基金項目:浙江省基礎公益研究計劃項目(LGN20C160003)
第一作者:李娜(1993- ),女,碩士,研究方向為風景園林規劃設計。E-mail:1973535939@qq.com
通信作者:徐文輝(1968- ),男,碩士,教授,研究方向為風景園林規劃設計。E-mail:392428985@qq.com
摘要:綠道網規劃已逐步融入城鄉規劃體系,其對統籌城鄉資源、優化城鎮空間格局、促進城鄉綠色交通系統具有重要意義。在鄉村振興背景下,文章結合綠道發展,關注鄉村經濟及其與生態環境保護、產業鏈構造、文化傳承保護等之間的連接,分析綠道與鄉村產業帶建設相結合帶來的綜合效益;通過構建結合綠道發展的鄉村產業帶評價體系對規劃要素進行“分層+疊加”,進而總結出一套結合綠道發展的鄉村產業帶規劃方法及應用途徑。
關鍵詞:城鄉統籌發展,綠道,鄉村產業帶,規劃方法
DOI: 10.12169/zgcsly.2019.12.11.0003
Methods of Rural Industrial Belt Planning in Combination
with Greenway Development
Li Na1 Xu Wenhui1 Li Xiaotian2
(1.College of Landscape and Architecture, Zhejiang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Hangzhou 311300,China;
2.Zhejiang Land and Resources Survey and Planning Co., Ltd., Hangzhou 310000, China)
Abstract:Greenway network planning has been gradually integrated into the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system,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coordinating urban and rural resources, optimizing urban spatial pattern and promoting urban and rural green transportation system. In the context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the paper studies the rural industrial belt from the perspective greenway development. It puts the focus on the rural economy development and its connection with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industrial chain structur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etc., and studies the comprehensive benefits brought by the combination of greenway and rural industrial belt development. By constructing 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rural industrial belt in combination with greenway development to delayer and superpose the planning elements, this paper summarizes a set of planning methods and application approaches of rural industrial belt in combination with greenway development.
Keywords: urban-rural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greenway, rural industrial belt, planning method
隨著十九大“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鄉村產業發展問題備受關注,一系列鄉村建設活動如火如荼地進行,鄉村各地發展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效,然而由于城鄉二元體制差異、地域性差異[1]等原因,我國城鄉發展仍然不平衡,鄉村發展依然存在很大提升空間。
鄉村振興大背景下,鄉村產業發展不應只是單一農業種植和生產,而應推動鄉村產業的統籌發展,注重鄉村的生態和文化屬性[2],開展鄉村多元經濟建設,提升鄉村發展活力。綠道作為一種特殊的線性綠色開敞空間,其相互連接與交叉形成的綠色網絡對改善城鄉生態環境、促進經濟和文化發展具有重要作用[3]。因此,本文試圖將綠道建設融入鄉村產業帶規劃中,探討鄉村產業帶規劃的新模式。
1 綠道與鄉村產業帶規劃結合的必要性
本文中定義的鄉村產業帶,主要指沿城鄉之間的道路、河流等帶狀自然地形上分布的農林產業帶和服務產業帶,以發展鄉村經濟為宗旨,構造鄉村經濟發展的產業鏈[4],體現鄉村特色產業集群特征,同時具有相關人才、科技、示范區等配套的產業體系,包括休閑旅游服務產業、農業產業等[5]。
結合綠道發展的鄉村產業帶,其基礎內涵在于以產業帶的形式加強鄉村各類資源之間的聯系,溢出效益表現為促進鄉村優勢產業集聚和發展,引導產業的重組與更新,達成城鄉供需平衡,縮小城鄉差距。
1) 集聚各類資源,促進產業轉型升級。依托綠道的線性連接功能,串聯區域內分散的各類農業資源,以產業帶的形式加強產業之間的關聯性,構造農業產業鏈[6],引導鄉村自然資源的合理開發和有效保護;以農業產業的集聚發展為紐帶,形成產業之間的優勢互補和資源共享,促進農業轉型升級和示范引導[7]。
2) 產業融合發展,實現可持續發展。基于鄉村優美自然風光,依托鄉村的農林牧漁產業、農業經營項目、鄉村文化及各類農事活動[8],建立服務產業帶,發展鄉村休閑旅游項目。鄉村產業帶結合綠道建設加強了農業與旅游業的融合發展[9],利于打造溝通城鄉的綠色紐帶,實現鄉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目標。
3) 城鄉統籌發展,凸顯社會服務功能。將產業、生態、文化和基礎設施建設等要素融入綠道建設,并進行有機聯系,形成功能復合的網絡體系,實現鄉村區域生境保護、經濟發展、文化保護與傳承等多重目標,進而實現城鄉統籌發展目標;通過構建鄉村產業帶網絡,加強鄉村各類資源之間的聯系,促進鄉村優勢產業集聚和發展,吸引人才回鄉創業,可為當地居民提供更多就業機會。
2 結合綠道發展的鄉村產業帶規劃
結合綠道發展的鄉村產業帶規劃是一個目標多重、層次豐富的規劃設計過程,研究的目的是促進產業可持續發展,研究背景是以人為主題的鄉村,研究范圍是廣大鄉村區域,其建成后將直接影響鄉村居民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因此要滿足多尺度、多功能的建設需求。首先,應通過對鄉村產業帶的規劃要素進行分析,建立系統的評價指標體系。其次,鄉村產業帶規劃的主要目標是統籌城鄉促進鄉村可持續發展,規劃應強調生態、產業、人文、交通等多種要素的協調發展,結合“千層餅”分析法,對涉及到的各類規劃要素進行“分層 +疊加”,得到更適應統籌城鄉發展的鄉村產業帶網絡[10]。最后,總結出鄉村產業帶網絡指導選線研究與構建鄉村產業帶網絡體系的應用途徑。
2.1 規劃評價體系構建
規劃初期需對區域的規劃背景和鄉村產業帶的規劃目標進行深刻解讀,并開展規劃范圍內及周邊的資源調研和相關資料搜集;相關資料匯總收集后,按照能被評估、易于獲取、能代表要素特征等標準對各資源要素進行量化,并通過系統分析確立評價指標因子。結合綠道發展的鄉村產業帶規劃,應注重鄉村發展過程中的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生境保護以及人文資源傳承保護與發展等多種需求,充分結合開發利用條件、社會服務功能、規劃發展指數[11]等因素建立指標評價體系,并對各要素進行評價和權重計算。
首先,運用層次分析法(AHP法)與模糊評價法(FCE法)對單個要素進行評價,確定各因素的重要程度;其次,對所有要素進行綜合評價,即采用資源結構指數方法對產業和人文資源要素進行綜合評價,分析資源節點的離散程度[12],從而確立需要連接的資源點;最后,運用GIS評價方法計算資源節點的連通性與可達性等。在對資源節點進行評價時,由于資源要素所占權重較大,其對鄉村產業帶的走線影響也較大,因此需要綜合考慮規劃師、投資者、專家、政府部門和公眾的意見(表1)。
由表1可知,投資吸引力要素層中的預期收益所占權重最高,這與鄉村產業帶的核心目標(促進產業發展、增強鄉村經濟實力)相一致;產業資源狀況及土地利用規劃是鄉村產業帶建設的基礎條件,權重較高;投資成本和休閑旅游經營價值是鄉村產業帶建設的決定性因素,也是影響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權重也較高;資源集聚和優化潛力是產業發展的主要動力因素,所占比例也相對較高;景觀塑造所占比重較低,這與鄉村產業帶建設中,休閑游憩只作為輔助功能發展的目標一致;最后,鄉村產業帶的規劃建設還需充分考慮政策法規背景和公眾參與等因素。
2.2 規劃方法
2.2.1 分層構建核心要素
在基礎調研與相關資源收集后,在規劃要素系統評價的基礎上,將涉及的核心要素提取出來并轉化為單獨的子系統分別進行研究。根據各子系統的不同功能特征,分層分析其規劃布局策略與特色,并對各子系統進行分層構建。結合綠道發展的鄉村產業帶規劃主要涉及4類核心要素,即生態環境格局、產業資源、人文資源和交通。
2.2.2 綜合疊加,形成網絡布局結構
對上述4個子系統進行適宜性分析與論證后,再將4個分層構建的子系統進行綜合疊加,經過保留、增強等過程,形成鄉村產業帶網絡的整體布局結構。具體步驟如下:通過協調各子系統之間的關系,將資源節點、線性布局和片狀功能分區等進行疊加與調整優化,通過構建產業帶網絡將各類規劃要素進行有機聯系,形成合理的產業帶網絡系統;運用引力模型和最小耗費模型方法對各子系統進行評價,使疊加之后的鄉村產業帶網絡的整體結構科學、合理,取得最大化的經濟效益,從而構建鄉村產業帶的整體網絡布局結構。
2.2.3 比選網絡方案與優化結構
在初步構建的鄉村產業帶網絡空間布局的基礎上,采用網絡結構分析法對產業帶網絡方案進行比選,在比選過程中不斷對網絡結構進行優化升級,從而構建功能復合的鄉村產業帶網絡。對各子系統疊加生成的產業帶網絡布局方案可采用網絡閉合度α、線點率β、網絡連接度γ、成本比等指標進行評判[13]。若在方案對比中發現已有的產業帶網絡結構方案不夠理想,則需回到上一階段對方案進行修正與調整,直至選出有利于促進鄉村產業發展的最優方案(圖1)。
2.3 鄉村產業帶網絡的應用
1) 構建系統評價體系,指導選線研究。對鄉村產業帶的規劃要素進行深入調查分析,量化各類規劃要素,構建系統化的鄉村產業帶規劃評價指標體系;對各類規劃要素進行評價分析,確定影響鄉村產業帶選線的主要因素;明確產業帶需要優先串聯的各類資源節點[13]以及注重發掘潛在連接資源,使選線規劃更加科學,進而實現鄉村產業帶的效益最大化。
2) 構建合理高效的鄉村產業帶網絡體系。將產業、文化、生態、交通等要素植入鄉村產業帶的建設中,依托產業帶的線性連接和串線成網功能,將各類要素分層疊加,構建溝通城鄉、農業產業集聚和優化升級、增加農民收入的鄉村產業帶網絡體系;加強城鄉供需平衡,拓展城鄉發展與交流空間,以此提升鄉村土地價值,發揮以“帶”養“鄉”的作用[14]。
3 秀洲區鄉村產業帶規劃實踐
秀洲區位于浙江省北部,是嘉興市主城區之一。秀洲區生境良好,區域內河網密布,水系發達;人文資源豐富,生態農業、鄉村旅游業等發展態勢良好;但也存在生態環境遭到破壞、農業產業發展缺乏統籌考慮、人文資源缺乏有機連接等問題。秀洲區的現狀及發展代表了我國廣大鄉村地區的發展狀況,本文以秀洲區鄉村產業帶規劃為例,探討鄉村產業帶的規劃方法,以期為其他地區提供參考。
3.1 秀洲區規劃要素評價
秀洲區農業資源豐富,區域北部主要有蓮藕和漁業產業,中部多為糧油產業,南部為瓜菜水果產業;秀洲區文化資源也較為豐富且類別多元,分布在各鎮,主要有名人文化、古跡文化、古橋文化以及美食文化。鄉村產業帶的建設,可以連接區域內的農業園區、運河、歷史文化街區、特色村落、濕地等要素,形成串聯農業產業與人文資源節點的綠色產業長廊。通過對鄉村產業帶規劃要素進行分析,確定產業帶網絡布局結構和布局策略(表2)。
根據上述各類規劃要素的評價和權重計算可知,秀洲區位于長三角腹地,區位優勢明顯,自然資源豐富,投資吸引力較強;現代農業、旅游業發展初具規模;土地利用規劃較為合理,農田資源豐富;生境優美,水網發達,休閑旅游業發展態勢良好;鄉村振興政策推廣力度較大,公眾參與度較高。
3.2 鄉村產業帶網絡布局與優化
結合上述主要資源構成和各要素的評價與權重計算分析,將構建的生態層、產業層、文化層和交通層綜合疊加,通過方案比選與反復驗證優化,形成3條示范線(濕地水鄉、田園養生、科普體驗)與3個產業帶網絡片區(濕地漁鄉、田園糧鄉、果蔬花鄉)。3條示范線和3個綠道網片區通過連接區域內的農業產業斑塊、濕地漁業斑塊、鄉村旅游地斑塊、生態斑塊,形成產業發展廊道、文化景觀長廊、生態保護發展走廊和鄉村交通樞紐并存的線性布局,使各類資源要素形成有機整體,初步形成秀洲區鄉村產業帶網絡體系(圖 2),促進鄉村可持續發展與城鄉統籌建設。
3.3 規劃布局策略與特色
1) 構建目標和功能多元的鄉村產業帶網絡。以鄉村產業帶為載體,串聯秀洲區內的水產、糧油、林果、蔬菜等產業,實現農業產業的集聚和優化發展,加強鄉村農、林、漁等產業與旅游業的結合,更好地實現鄉村第一、三產業的融合發展。依托秀洲區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人文資源,沿運河廊道和3條已建精品示范線串聯各鎮歷史文化街區、景區村莊、遺址遺跡、名人故居等人文資源節點,通過產業帶建設使文化資源轉變為可游、可觀、產業化的區域優勢產業。
2) 探索土地適宜性建設格局與城鄉互動發展的新路徑。結合秀洲區土地利用發展規劃,通過對不同區域的開發建設強度和類型進行差異化的界定,確保各類用地的使用條件和范圍;在鄉村土地范疇上發展鄉村旅游產業,實現鄉村產業帶的綜合效益,構建城鄉互動發展的新路徑[15-16]。
3) 完善公共服務設施,構建城鄉綠色交通紐帶。近年來,秀洲區各村鎮的公共服務水平快速提高,但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和公共服務水平依然落后于城鎮區域。通過鄉村產業帶的建設可以重組與更新鄉村區域的基礎設施,增加公共服務設施,構建溝通秀洲主城區和5個鄉鎮之間的綠色交通紐帶。
4 結語
鄉村振興背景下,鄉村產業帶規劃不僅要體現促進鄉村產業發展的功能,更應注重統籌城鄉發展、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和地域文化的保護與活化等功能。結合綠道發展的鄉村產業帶規劃,要注重與區域產業發展規劃、旅游規劃、土地利用規劃、政策背景等相互銜接,從而構建和諧高效的鄉村產業帶網絡。
鄉村產業帶的建設目標是促進鄉村地區經濟發展。本文通過構建結合綠道發展的鄉村產業帶評價體系,對規劃要素進行“分層+疊加”,總結出“分層構建核心要素—綜合疊加成網—方案比選與結構優化”的鄉村產業帶網絡規劃方法,并總結出鄉村產業帶網絡指導選線與構建網絡體系的應用途徑。利用產業帶網絡的空間連接功能,將鄉村各類產業、人文資源點等聯系起來,加強農業與旅游業的結合,發展以鄉村旅游為載體的休閑經濟,引導產業重組與更新,增強鄉村產業發展活力。通過將生態、產業、文化、交通等要素綜合疊加,構建綠色生態、農業產業集聚和優化發展、城鄉高效溝通、文化底蘊深厚的多功能鄉村產業帶網絡體系,從而實現城鄉統籌的發展目標。
參考文獻
[1]
廖祖君,王理,楊偉.經濟集聚與區域城鄉融合發展:基于空間計量模型的實證分析[J].軟科學,2019,33(8):54-60,72.
[2]汪洋,李俊杰.鄉村振興戰略下鄉村產業規劃研究:以湖北襄陽臥龍鎮為例[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9,30(21):261-263.
[3]徐文輝.開展城鄉統籌中國綠道規劃建設的建議及其對策研究[J].中國園林,2012,28(6):12-15.
[4]徐文輝.浙江省鄉村綠道發展模式創建[J].城市規劃,2010,34(06):60-63.
[5]夏淑娟,徐文輝,陳青紅.浙江安吉產業發展型鄉村綠道應用模式研究[J].廣東農業科學,2013,40(3):40-42,237.
[6]夏淑娟.基于浙江省美麗鄉村建設背景的產業型鄉村綠道規劃研究[D].杭州:浙江農林大學,2013.
[7]劉君.農業產業化與農業產業集群發展的互動關系研究[J].農業經濟,2009(8):38-40.
[8]惠梓航.南京市旅游農業項目調研及規劃建設評價[D].南京:南京農業大學,2012.
[9]任耘.新常態下我國鄉村旅游產業與傳統農業融合優化路徑[J].農業經濟,2017(10):38-40.
[10]金云峰,周煦.城市層面綠道系統規劃模式探討[J].現代城市研究,2011,26(3):33-37.
[11]范勇,趙明遠,趙蘭勇.基于城鄉統籌發展的鄉村綠道網絡構建策略研究:以寧海縣胡陳鄉綠道規劃為例[J].現代城市研究,2017(1):68-74.
[12]胡劍雙,戴菲.我國城市綠道網規劃方法研究[J].中國園林,2013,29(4):115-118.
[13]宋勁松,溫莉.珠江三角洲綠道網規劃建設方法[J].城市發展研究,2012,19(2):7-14.
[14]寧志中,王婷,邱于皙,等.鄉村綠道休閑產業系統規劃實踐:以浙江仙居永安溪綠道為例[J].規劃師,2017,33(3):89-95.
[15]郝曉斌,陳曉娟,朱為斌,等.城鄉綠道的游憩功能實現及產品開發[J].中國城市林業,2016,14(1):81-84.
[16]陳永生,衛超,李瑩瑩.基于生態資源特征的安徽省域綠道網總體規劃方案與思路[J].中國園林,2017,33(1):8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