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雷



在我的認知與觀念里,傳統手工藝不只是單體的實物,而是將其拆解、分離、打散成一個個“零部件”,逐一分析當中的每個做工、每種用料,解構這一單體所代表的工藝門類并形成深入透徹的理論研究以及切實可行的應用系統。
基于我們對中國32個省份和地區傳統手工藝和材料的研究,并結合最新的設計流行趨勢,我們構建起過去與未來的“對話”,借此激發設計師對傳統手工藝的創新思考與實踐。通過材料的解構與重組,為人們提供近距離感受中國傳統手工藝與當代設計相融合的多種可能性。
未來,傳統材料的設計趨勢,我們簡單歸納為4個方面:述說著涅槃新生的“破損與重生”,呼喚著鉛華洗凈的“裸膚主義”,強調著居住空間對心理安全感訴求的“巢居”,將傳統工藝進行現代演繹的“新扎染”。
對“破損與重生”的理解,我們認為,隨著關于地球的討論越來越多,人們熱衷于對末日景觀進行想象,同時也在不斷地尋找希望。破損的材料、灰燼的色澤、搭配科技感的金屬、碳化后獲得的物品……材料打散再重組后獲得的新觸感,對人們來說都是一種治愈。所以,毀滅從來都不是終點,而是重生。
“裸膚主義”是基于2021年人們審美趨勢的改變而提出。人們逐漸開始追求天然裸露的材質,對原生肌膚的多樣性更加包容,斑、皺、紋、痕等元素被作為肌理欣賞,材質從魚皮、物皮、樹皮、皮凍、紙皮等繼而延伸到地球肌膚。
“巢居”這一概念,是疫情期間,人們經過漫長的居家生活后,更希望擁有舒適、放松、簡單、安全的居家空間。傾向于選擇自然材料、天然面料,如藤編、草編、柔軟的織毯等元素,重拾生活的儀式感。
“新扎染”是伴隨科技發展而誕生的手工藝方式,它不局限于扎染圖案,更加追求精彩的觸覺、視覺體驗。針線的痕跡、扎染的褶皺與折疊肌理、刺繡的紋理、豐富的自然染色效果、線條的編織與穿梭等,都是新扎染所呈現的內容。
傳統手工藝被“解構”后,我們希望設計師未來能將材料看作是一個普通的、讓人興奮的、能夠激發創作欲的材料。設計師要用平常心去使用材料,或許是出于創作的沖動,或許是出于設計的熱情。
不斷更新的設計趨勢,讓我們的作品也隨時代更新。就本次的展品而言,我們對入選的展品標準有一定解讀:首先,它需要是原創的、具有設計引導意義和商業想象空間的作品;其次,它要與探討的大趨勢方向相吻合;再者,它必須采用中國傳統手工藝和材料完成。這三者都是優秀作品以及未來設計作品的必要條件。
材料設計與手工藝,如同啄木鳥與樹。啄木鳥之于樹是驅避害蟲,樹之于啄木鳥是獲取食物,兩者是相互依存、互榮共生的關系。對手工藝的研究工作,更多是出于設計師對創作的本能欲望,不是因為愛心或其他因素驅動。為保護手工藝而去保護,這樣最終會兩頭落空,一無所得。
“蟻·泉”系列項鏈
對于螞蟻來說,水就像一個透明的星球;對于水,螞蟻的認知與人類是截然不同的。水是所有生命的源泉,無論是人類還是其他物種,對于水的需要都是相同的。設計師張小川的項鏈作品由925銀、半透明玻璃水晶和銅鏈構成,呈現出清晰的紋理。設計師希望通過作品,呼吁人們善待動物和珍惜水資源,與我們的地球家園和諧共處。
地質的層
作品在制作過程中,至下而上逐層灌漿,像是潮水般的漲退與覆蓋,或像是地層的累積與融合。耳語工作室將來自不同城市的土質凝固在同一物體上,同時呈現出不同地域和純度的土質。因此,在同一個容器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宜興黑紫砂土與景德鎮高白泥的融合。
嫘祖鞋
設計師Nicole Goymann的作品利用繅絲工藝,將蠶繭經沸水煮后軟化,分離出繭絲,晾曬后抽出一根根完整的絲線。通過在模型上纏繞絲線并控制方向,在鞋履設計中塑造出多種不同的形態。素絲外圍的絲膠在經過空氣干燥后會變硬且不會脫落。作品的命名以古代嫘祖種桑養蠶之法而得來。
染瓷凳
從扎染實驗到轉印著色;從織物探索到瓷土成形。我們嘗試用跨界的設計角度看待手工藝在后工業時代的轉變和融合。studio KAE嘗試讓陶瓷作為布藝的載體,通過織物扎染后留下的褶皺形成的自然秩序感體現到陶瓷坯體表面;同時坐椅的形體表現在保證舒適性的基礎上,遵循材料的屬性,曲面和弧度皆由陶瓷高溫軟化后自然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