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曉靖



“精致懶”,顧名思義,由精致與懶兩個看似不搭的詞語組成,但這樣的生活主張,恰好是中產階層與一部分年輕人的生活姿態,同時也代表新中產和年輕人清晰的審美。
如今,人們購物時更加看重性價比和對“美”的認可,在符合當代商業美學的新審美趣味之外,愿意將更多的時間和金錢投入到自我愉悅體驗中。
我們在去年做了生活方式的相關調查,調查顯示,去年受新冠疫情影響,我國家電市場迎來了“爆發”,“宅”經濟順勢而生。特別是以懶人鍋為代表的商品,成交額同比增加1 501%;二手商品交易平臺閑魚有超過5萬條二手小家電的出售信息;另外,食物類半成品銷售量去年同比增加111%,“自熱火鍋”等速食品銷售量同比增加50%。
特別是近年來,掛耳咖啡備受歡迎,國內的頭部創業品牌,6個月能實現20倍的銷售增長額;與設計新穎的美容儀,成為新的消費增長點……
由此可見,又懶又精致的生活方式逐漸成為年輕人追求的目標。當然,隨著時代與人們生活方式的更迭,與生活相關的新興詞匯也出現在大眾面前,我們提出了3個新的生活趨勢,分別是“感官解壓”“社交貨幣”“萌寵奴隸”。
“感官解壓”是基于現代人忙碌的生活和信息過載讓人們的感官過早地陷入遲鈍,人們更加急切地需要通過真實的五感體驗得到身體和身心的治愈。而這樣的治愈,往往需要通過產品設計來輔助完成,比如說通過雷諾麗特裝飾膜吸塑、太空棉發泡、圈絨織物等舒適柔軟的材料治愈人們。
同樣是在新冠疫情期間,人們增加了與感官體驗相關的產品:按摩類產品同比增加2 000%;瑜伽墊等放松類產品增加600%。文化社區和視頻平臺“B站”上的單個史萊姆視頻播放量高達600萬。此外,發泡材料成為感官解壓的“神器”,家居市場上的羊羔絨圈圈椅銷售火爆……
“社交貨幣”一詞,出現在95后新生代的世界中。但這并不是真實的貨幣,而是新生代們“燒錢”的愛好,比如漸變色的夾膠玻璃、數碼印刷的亞克力盒、投影燈等適合宅家擺拍的物件;以及富有童心的手辦、潮鞋、電競產品等元素;還有以每年2萬人消費的盲盒等。這些體現出新消費群體對于收藏和動手制作的訴求。值得注意的是,最近幾年,年輕人喜歡的IP不一定是新鮮事物,而是與童年記憶相關的角色。
“萌寵奴隸”是根據2020年有超5億愛寵人群在線上社交平臺“云吸寵”的大數據所衍生的詞匯。不難發現,人們通過觸摸動物的柔軟身體獲得溫暖,撫慰情緒。同時,也在萌寵身上折射出“鏟屎官”對精致生活的追求。“吸寵”無疑帶火了寵物用品的銷售,同時更帶動了類似毛氈、高密度瓦楞紙等材料的再設計。
“世界的未來,永遠屬于年輕人”,無論當下的設計設想有多瘋狂或多顛覆,未來的設計一定是年輕人的世界。而“年輕”,從某種意義上代表著設計材料的創新與可持續,地球環境的逐年變化與人文社會的日新月異,對當代設計師們的作品提出了不少的要求:既要時代新意,又要節能環保,更要融入生活。
在“新銳對話”板塊中,新生代設計師們對當下設計與未來趨勢進行了梳理與想象。8位來自不同設計領域專業背景的青年設計師大膽暢言,從個人到品牌,從品牌到作品,講述了不同新型材料的探索與應用,以及在獨特創意與獨立設計理念融合下的“瘋狂”實踐。
我們有理由相信,年輕,就會有瘋狂的設計創造力。
劉悅:為“毛孩子”的用心設計Purrre studio創始人、設計師
“revolutionary 革新? 、relaxed 自在、remarkable非凡”這3個關鍵詞不僅是品牌的目標,更是我個人所期待的設計愿景。很多人好奇為什么我會選擇寵物用品來創業。我想,一方面是我自身對寵物的喜愛與擁有,另一方面希望通過新銳的設計語言,在偏向傳統的寵物用品領域為人們帶來耳目一新的設計作品。
就作品而言。我的“Teeth Party齒間派對”系列作品,設計了“大食碗”和“小食碟”2種款式。“大食碗”采用臺階式設計,擴大了食物容量的同時也有效避免了外溢,且方便清理;“小食碟”采用淺碟大直徑設計,有效聚集罐頭濕糧等,也方便臉型較扁的寵物進食,抬高底座有效的保護寵物頸椎。配合同系列的幾何撞色餐墊,也增加了寵物用品在家居生活中的趣味。
立風:在理性與感性之間的轉換產品設計師
我在日本九州大學產品創新設計專業讀的研究生,研究的方向是組裝家具結構的創新。本次展覽的蝴蝶衣架就是其中一件作品,并榮獲了紅點、A Design Award金獎、金點獎。它的結構非常簡單,由兩個金屬框和一個菱形木棍組成。木棍穿過疊放在一起的金屬框便可完成組裝。
我關注家具結構的創新設計,我相信家具設計不僅僅是外觀設計,它還有很多內在的譬如結構可以設計。而一個方便的、反復拆裝的結構也將為當今的物流和用戶帶來不少便利。畢業回國后,我跟林氏木業等電商平臺合作,希望產品設計更多的為消費者和電商們考慮。
湯雨眉:回歸自然鄉土的質感紙藝設計師、首飾設計師
在沒有冰箱的年代,江南鄉村常用竹竿枝杈晾曬蔬菜或魚,我在地調研時以此為靈感,創作了《曬魚》這一作品。作品以鄉民常用的“晾線丫子”為主體,削竹為骨架,捶紙為懸魚,化米為石土,展現了中國江南鄉村悠然自得的恬淡意象,搭建起了質樸鄉土生活的造物小景。
整體設計體現了造紙村落傳統工藝與生活方式的相互交融,盡可能保留源自文化母體的質樸感以及自然鄉土的質感、傳統手工藝的溫度,希望能勾起人們對古老文化沉淀下來的共鳴,以及心中對文化原鄉的認同。
辛瑤遙:瓷器釉色的當代化處理陶瓷藝術家
我常年在景德鎮進行陶瓷藝術創作,我喜愛在瓷器表面呈現經典的克萊因藍,所用的藍色是青花瓷原料的一種,上敷一層透明釉,發色較為沉穩。同時,為這種藍色調打造無光天鵝絨質感的釉面,在繁復調配釉料的基礎上,讓其純度發揮到極致。
我的最新作品——漸層銀釉鐘上,在同一個釉面上呈現了銀器的顏色和釉面的光感兩種效果。作品表面采用漸層處理,形成顏色的微妙過渡。當有光線變化時,作品能呈現出銀光的流動感,此時“銀輝如月輝”。
葉帆:實驗室里創造跨學科的藝術設計新材料藝術家
未來的藝術和設計中,創作者會面對更加復雜和智能的有機材料。對材質擁有更深層次的理解,能幫助創作者在未來更好地面對新的問題。
基于染色、材料結構、材料配比等實驗成果,我創作了浪漫又有詩意的雕塑家具,如自然生長系列。 這個系列運用特殊的綜合材料創造出輕盈的云,人們通過觸摸和感受,形成對柔軟空間的向往以及浪漫生活的期待。我認為家具的意義也將超越功能與使用價值,將去探討藝術性與精神性。
王可人:存留“萬花筒”效應下的隨機性意外studio KAE創始人
studio KAE試圖將產品的形式之美回歸到材料與工藝本身,創立之初,我和合作伙伴張哲愷希望能重新思考工業產品和手工藝品兩者之間的關系,試圖在理性結構與情感溫度中找到兩者的平衡。
我們的作品Coffire燈,是采用咖啡渣完成的扎染設計作品。作品采用回收的咖啡渣廢料作為著色材料,在注漿翻模而成的陶瓷胚體上進行特殊的熏燒著色處理,作品燒制完成后的表面能呈現出不盡相同的紋理和顏色,形如自然的大理石肌理。
唐偉焜:造紙的另一種解構可能ReStudio創始人、設計師
我創立了以可持續材料為核心的產品設計工作室ReStudio,我們追求打造立體獨特的產品,并關注材料的可持續發展以及商業價值,材料主要以廢紙和回收塑料為主。我們探討生活與環境關系,以及造紙工業與紙制品的關系。
此外,我們確保所有的材料都是百分百可降解的,通過植物染、生物染、礦物染等方法進行材料著色研究,進而選定植物染作為這種新型紙質材料的著色處理法,并形成一套應用色卡,給予設計師伙伴創作的參考工具。
汪昱彤:“渣渣”的再生與進化論KAFFTEC咖法品牌主理人
每天,全球賣出超過20億杯咖啡,日均產生4萬余噸咖啡渣。若將咖啡渣視為垃圾處理,將產生大量的溫室氣體——甲烷,并對土壤和水源造成污染,從而引發嚴重的環境問題。如何避免不必要的浪費和潛在污染?
自2019年成立以來,KAFFTEC咖法便一直致力于咖啡渣回收升級材料的研發與運用,希望通過回收和材料工程技術幫助品牌和企業實現循環經濟。我們希望讓咖啡渣回收升級材料及其產品真正融入消費者的生活,讓環保不再是遙不可及的概念和空喊的口號,讓咖啡渣獲得第二次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