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楊 史冬巖 毛繼澤


摘? 要:面對傳統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的窘境與痛點,大學生存在基本創新素質薄弱、創新創業能力不足的問題,結合專業教育實踐特點,將創新鏈、產業鏈和教育鏈相結合,從人才培養維度、課程體系構建以及工程實踐的角度,深入解析“專業+創新教育”人才培養機制的內涵與外延,提出了“專創”融合式“三位一體”的專業教育模式;基于“專創”融合式專業教育體系構建、創新機制探索,可為今后工程專業人才培養起到一定的示范和參考作用。
關鍵詞:人才培養;痛點;機制;“專創”融合;“三位一體”
中圖分類號:C961?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1)24-0001-05
Abstract: Faced with the dilemma and pain point of traditional engineering talents training, college students have the problems of weak basic innovation quality and insufficient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bility. Combining the innovation chain, industry chain and education chai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nnotation and extension of the talent training mechanism of "Specialty + Innovation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alent training dimension, curriculum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engineering practice, and puts forward the professional education mode of "trinity" of "specialty creation" integration. Based on the construction of "specialty creation" integration professional education system and the exploration of innovation mechanism, it can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future. In the future, it will play a certain demonstration and reference role in the cultivation of engineering talents.
Keywords: talent training; pain point; mechanism; "specialized innovation" integration; "trinity"
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國家發展戰略背景下,深入貫徹全國教育大會精神,大學教育應轉變觀念,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發展是第一要務、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的新發展理念。工程專業教育需要轉變思維,促進教育和產業體系人才、智力、技術、資本、管理等資源要素的集聚、融合以及優勢互補。
因此,“新工科”大學專業教育應該以創新人才培養為目標,深化產教融合教育理念,提升工程專業教育內涵,努力造就具有創新創業實踐能力、交叉復合與跨界整合能力的“專業創新、融合式”工程技術型人才;并將工程專業大學教育打造成支撐高質量產業發展的新引擎,有力推動我國由“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的轉變。
一、傳統工程專業人才培養面臨的主要問題
當前,隨著國民經濟快速發展和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對教育教學實踐體系提出了新的挑戰。工程專業教育迫切需要夯實學生專業基礎,使畢業生成為既具有較高的基本創新創業素質,又具備能夠解決具體工程問題的創新設計能力,然而,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國內經濟形勢,以及前所未有的新技術沖擊,學生普遍存在著創新素質薄弱、實踐能力不足以及價值取向多元化等問題,高分低能現象突出。同時,傳統專業教育結構單一、教學與實踐脫節、創新能力培養機制僵化,面對傳統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的窘境,其具體癥結可以歸結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創新人才培養維度單一性問題
傳統本科生教學課程中對于構成興趣多樣的學生,教學方法單一,創新方法系列課程與專業課程無法有機銜接與協同。學生在知識的獲得過程中,傳統課堂信息獲得模式是以教師傳授知識、學生接受為主,知識信息獲得技術受到局限,獲取的知識僅限于課堂的講解,課堂效果基本以教為主體; 線上學習課程完成率低、學習體驗不完整、缺乏個性化指導和面對面交流,這兩種方式的學習,使得學習的維度和深度受到限制。為適應“新工科”現代教學,我們亟待在理念、模式、維度、內容上解決教學模式和手段單一性的問題。
(二)課程實務與專業實踐相脫離問題
傳統教學理念中存在著偏重專業知識學習、孤立學習的問題。傳統教學內容偏重理論,專業設計缺乏與實際工程問題的結合,授課時間局限于課堂。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也局限于課堂,缺少實踐教學環節,極大地限制了學生的拓展性思考、主動學習的能力和創新意識的建立,無法解決教學目標中知識與技能的綜合、研究與實踐的平衡、價值觀與愛國情懷的提升等關鍵問題。目前,學生對知識的學習僅限于課堂單一教學環節,對學生科技創新活動重視和投入不足,缺乏貼近工程實際的綜合性集成項目、模擬訓練環境、創新實踐平臺等訓練載體。傳統的教學模式和思路僅僅偏重“知識點講解型”,典型的“灌輸式”,學生的參與度不足,學習的興趣、熱情和積極性均不高,師生的互動有限;“被動接受者”學生缺少自主學習和探索、思辨、表達等能力的訓練,缺少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訓練。傳統的幻燈片、板書等形式很難使學生建立起知識點之間的關聯性;學生無法設身處地地感受和理解所學專業知識點的用處。因此,教學環節亟待建立健全的動態機制,整合創新實踐教學環節資源與平臺搭建,明確解析目標達成度與清晰度,針對實踐教學環節脫離問題,創新性解耦實踐教學環節的動態變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