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意
摘 要:大數據時代背景下,傳播精度大大提升,多方輿論在互聯網空間相互交匯,碰撞放大。新媒體的即時性、碎片化也造成網絡輿情傳播復雜性加劇和“信息繭房”的問題,“逢熱點必炒”已然成為經常性事件,網絡平臺成為紛爭之地。而在應對網絡輿情時存在的未能準確預判輿情,處理方式不當,網絡空間監管不力、問責不嚴,對于網絡輿情重解決輕引導,網絡輿情治理人員綜合素質有待提升等問題,政府相關部門應重點關注并采取有效策略加以處理。
關鍵詞:大數據;網絡輿情;應對策略
中圖分類號:D630?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1)24-0150-03
引言
隨著傳播手段的快速更新和信息技術的深入發展,大數據顯然成為當今的時代背景。輿論的環境不僅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并且其產生的作用和影響日益突出。人們的工作和娛樂生活依賴于互聯網,互聯網帶給人們諸多便捷,是獲取信息、交流思想、發表意見的主要途徑。在虛擬的網絡空間里,網民表現出強烈的參與意愿和表達欲望,通常在網絡上表達自身利益的訴求,或者對感興趣的某一事件或熱點問題發表看法,做出評論,通過實時交流互動,各種觀點和意見能夠快速地表達出來,而信息的傳播過程中一旦夾雜錯誤信息和誤導信息,公眾對真實信息缺乏正確的判斷能力,事件就會發酵并產生不良的影響。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高度重視互聯網治理工作,營造清朗的網絡空間環境,大力推動網絡綜合治理體系建設[1]。這也意味著要更加重視網絡輿情治理,適應新時代的發展要求。
一、大數據時代下網絡輿情的特征
1.傳播速度快且影響范圍廣。網絡輿情的形成往往十分迅速,在互聯網空間各大平臺出現所感興趣的事件和熱點話題時,網民極容易跟風轉發和發表評論,各個平臺的網民在極短的時間內迅速互動傳播,網絡輿情的形成和擴散就如蝴蝶效應般迅速發酵擴大,其傳播速度和影響范圍是傳統媒介短時間內無法達到的。
2.傳播主體易產生盲目跟隨行為。在虛擬網絡空間里,人人都能隨意發布有關事件和話題的觀點,絕大部分網民處于信息傳播鏈條的最低端,缺乏一定的信息甄別能力,出現涉及到自身利益的事件時,由于其學歷知識、閱歷和思維方式的限制,大多數網民有可能會產生盲目追隨行為。即使大多數網民對某一類事件持有一定立場,而立場可能會蒙蔽眼睛,網民會選擇性遺漏信息,對于信息斷章取義,尤其是對不利于自己所持立場的信息,所以可能會選擇相信流言蜚語,進而發布帶有一定主觀色彩的言論,而且大多數網民容易被情感左右,會屏蔽理性的聲音,進而放大事實真相的失焦,導致網絡輿情擴大、偏離和歪曲。
3.具有一定的風險性。由于受到各種主觀因素和客觀因素的影響,網民的一些發言比較感性,帶有一定的情緒化和個人情感色彩,甚至一些網民把互聯網視為發泄情緒的空間。一些不當的言論和公眾不良的情緒成為輿論焦點后,就會產生網絡輿情危機,如果不能及時有效控制,就會發展成為影響惡劣的輿情危機,或者被別有用心之人利用輿情危機煽動公眾不良情緒,激化矛盾,破壞政府的公信力和形象,而且也會不利于社會的和諧穩定發展[2]。
二、大數據時代下網絡輿情中存在的問題
1.對部分網絡輿情未能準確預判。在許多危機事件中,很多網絡輿情風暴出現得毫無征兆,沒有規律可以遵循,輿情誘發點往往出乎意料。對許多網絡輿情事件的處理,相關人員只是簡單收集和上報數據,卻忽視分析網絡輿情的發展動向和背后的深層次原因。網絡輿論具有傳播速度迅速、影響范圍廣和爆發力強的特征,一條不起眼的社會新聞也可能引起網民的強烈情緒,可能被不法分子利用從而產生引發社會不安的誘因,因此對于網絡輿情的預判尤為重要。
2.對部分網絡輿情處理方式不當。人們在網絡中表現出來的行為是現實社會行為的延伸和擴展,反映了現實社會各方面的輿論狀況和發展態勢。部分相關處理輿論的人員對最開始時候的輿情不夠重視,沒有進行充分的思考而采取了不合理的處理方式。由于缺乏科學的研判能力,不能根據科學的分析準確預測網絡輿情走向和掌握輿情動態,對網絡輿情的應對處理過于簡單,甚至對網絡輿情做出錯誤的處置。對輿情的處理方式不當,輿情進一步發展,造成嚴重后果,激發網民情緒,甚至引起網民對其他相關問題的討論,擴大了輿情的不良影響。
3.網絡空間監管不力,問責不嚴。當前網絡用戶在大多數網絡平臺僅僅簡單注冊成功后就可以發布信息,信息的審核不夠嚴謹,并且處罰力度較弱,大多數的處理措施是封號,用戶不需要承擔很多責任[3]。值得注意的是,如今網絡空間中存在信息發布的買賣生意,也就是所謂的“水軍”隨意發布虛假消息;某些媒體,“網絡大V”為了流量和利益不顧道德底線;還存在盜取他人賬號后發布不良信息,從而使得網絡謠言嚴重影響到網絡輿情的管控,這其中暴露出的問題值得深刻反思。
4.對于網絡輿情重解決輕引導。在某一事件具備足夠的熱度和關注時,公眾迫切需要知道事情背后的真相,熱切關注信息的動態,政府如果能及時回應公眾的信息需求,公布對于事件的態度和進展,才能夠掌握事件處理的主動權,控制輿情發展,減少阻止網絡輿情成功處理因素的產生發展,防止陷于被動應對的局面[4]。除此之外,網絡輿情發生后,政府部門首先是回應輿論并解決問題,但是部門管理人員需認識到在處理過程中絕不是以平復輿論為唯一宗旨,而要科學合理地引導輿論,有些網民的情緒宣泄可能會多于對于真相的了解,僅僅是為了滿足表達欲和宣泄欲,導致問題不斷擴展,更不利于輿情處理。
5.網絡輿情治理人員綜合素質有待提升。網絡輿情處理人員處置輿情事件的綜合能力不足,缺乏相應的處理網絡輿情的方法技巧以及輿情應對、引導能力,往往會耽誤了正確的處理時機。有些輿論事件在未處理之前就從而失去了主動權,已然造成不利的局面,這樣一來相關部門就會背負更大的壓力,可能也會導致被輿論“綁架”的局面,不利于事件的解決。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重大公共衛生突發事件的輿情應對中也暴露出了地方相關部門工作人員缺乏大數據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