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一



赴一場燈影之約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辛棄疾曾在《青玉案·元夕》一詞中盛贊北宋開封城內火樹銀光,人流如織的上元觀燈。
觀燈,在我國有上千年的歷史,唐宋時期達到頂峰,上元燈會更是精彩絕倫。“上元”,指的是上元節,即每年農歷正月十五,每到上元節期間,各家各戶,街道兩側花燈無數。大家一改往常夜晚熄燈休息的習慣,家家戶戶張燈結彩,拿出平日里舍不得掛的大紅燈籠懸在門前。街頭巷尾的蓮花燈盞、琉璃燈山、鯉魚燈籠等裝點著整個開封城。
“華燈寶炬,月色花光,霏霧融融,動燭遠近”,數十萬盞花燈將開封城照耀得如同黑夜中的一顆耀眼明珠,宋朝版的“春晚”,正在這座古城浪漫上演。
人們為了方便觀燈,提前十多天就在臨街的酒肆訂好位置,一邊觀燈,一邊與親朋好友暢快飲酒,場面十分熱鬧。據詩文記載:“都人欲為夜宴,而絕無可往處,人多故也”,可見,上元節期間想找一家酒肆吃飯都成難事,因為早被他人預訂一空。
上元之光,長街輝煌
走街觀燈與舉辦精彩紛呈的燈會是上元節的傳統佳俗,而張燈與觀燈的習俗還得追溯至隋朝。《隋書·柳彧傳》有言:“每以正月望夜(正月十五之夜)充街塞陌,聚戲朋游,鳴鼓聒天,燎炬照地,人戴獸面,男為女服,倡優雜技,詭狀異形。”可見上元節的許多習俗在隋朝已經成熟了起來,到了隋煬帝時期,朝廷將上元觀燈游玩活動的規模繼續擴大,賞燈游玩的百姓不計其數,所以,“元宵行樂,始盛于此”。
到了舉國繁榮的唐朝,燈會才成為上元的標志。每年正月十五,上元節被設立為“官方法定節日”,《唐會要》中的《燃燈》記載:“每載依舊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開坊市燃燈,永為常式。”可見,上元燈會時間一般為正月十四至十六,共3天。而關于燈會的描述,唐朝詩人更是將才情進一步發揮,詩人李商隱《詩曰》中的“月色燈山滿帝都,香車寶蓋隘通衢”,盧照鄰《十五夜觀燈》中的“縟彩遙分地,繁光遠綴天”將車水馬龍、月華如晝的熱鬧場景描述得淋漓盡致。
隨著各朝代文化的日益發展,宋朝時期的上元燈會空前壯觀,甚至可以說是達到頂峰。和唐朝相比,宋朝上元燈會的時間由3天延長至5天。宋朝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如實記錄了上元節盛況空前的觀燈場景:“正月十五日元宵,大內前自歲前冬至后,開封府絞縛山棚,立不正對宣德樓,游人已集御街兩廊下,奇術異能,歌舞百戲,粼粼相切,樂聲嘈雜十余里,擊丸蹴鞠,踏索上竿。”
值得一提的是,宋朝花燈的樣式比唐朝更勝一籌。
“燈山上彩,金碧相射,錦繡交輝,面北悉以彩結,山呇上皆畫神仙故事。”燈組有采繒結成的文殊菩薩跨獅子,普賢菩薩騎白象等代表性作品,“菩薩們”的手指大多會噴水,這是為何?因為文殊、普賢兩位菩薩的中間有一座燈山,燈山山頂有一個巨大的水柜,這個水柜將隱藏的竹管與菩薩的胳膊鏈接起來,燈山上有一口水井,井口架著轆轤,開封府會派幾名工匠在那兒轉動轆轤,獲取井水,不停地運至山上的水柜中,最終通過隱藏的竹管,從菩薩的指尖噴出來。
北宋時期的制燈匠人可謂心靈手巧,他們巧妙地運用獸角、翎毛、琉璃、皮革、絲綢等制作絹燈、鏡燈、鳳燈、水燈、馬騎燈、日月燈、琉璃燈、福字燈、壽字燈、梅花燈、海棠燈等備受百姓喜愛的燈組。
而“諸燈之王”,為棘盆燈。
在宣德門外,有一條東西大街,被俗稱為“潘樓街”。上元節期間,大街南側設有一條隔離帶,隔離帶中擺放著當時最大的棘盆燈。這條隔離帶長達一百多丈,用帶刺的樹枝編成防護欄,防護欄內豎起兩根幾十丈高的巨竿,用彩色絲綢捆扎裝飾,竿上懸掛著紙糊的“神仙”、佛像、戲曲人物,風一吹,神佛皆動,就跟“活”的一樣。這兩根巨竿中間是戲臺,開封府派藝人在此進行雜技、歌舞、笙樂等形式豐富的表演。
當然,獨樂樂不如眾樂樂,上元節期間,皇帝也會與民同樂,《夢粱錄》記載:“上御宣德樓觀燈,有牌曰‘宣和與民同樂。”皇帝會親自登上宣德樓觀燈,與百姓一同歡慶上元佳節,使得元宵燈會真正成為普天同慶、萬民同歡的歡樂海洋。
這燈,“真上頭”
如果我們在上元節期間“穿越”至宋朝,會驚奇地發現人在街巷串,燈在發間閃,許多宋人的頭上竟然盤著花燈。有詩文記載,“燈球燈籠,大如棗栗,加珠翠之飾,合城婦女競戴之。”詩中說的,是宋朝的巧手工匠們將燈籠制作得像一顆顆棗子和栗子,再用珍珠、翡翠等作裝飾,最后往頭上一插,發間的花燈呈現出光彩四溢的效果。
在宋朝,愛美可不是女子的專屬,男子也格外講究自身的形象,特別是達官顯貴們。他們的身后會跟著一群男仆,這些“小跟班”們不僅要負責主子的人身安全,又要讓主子顯得威風。“花燈上頭”成為“顯擺”身份的不二之選。小跟班頭上的花燈通常分為2種,一種是蓮花形狀或牡丹形狀的燈碗,一種是用鐵線串起來的“火楊梅”。火楊梅磨棗為粉、搗炭為屑,將兩者拌在一起,澆上油蠟,團成圓球,一串一串點著后放在頭頂,跟著主人上街。
頭戴花燈很好玩兒,但可不太安全。宋朝男子大多不剃發,和女子一樣,盤著高高的發型。小跟班們只能邁著小步子走路,如果步子邁大了,頭上的蓮花、牡丹花碗和呲呲冒火的火楊梅一旦顛覆,明火落在頭上,可是大事,并且救火也肯定來不及,滿頭頭發可就“清凈”了。
為了保障張燈與觀燈者的財產與人身安全,開封城的官員也著實想盡了辦法。
“防火”之術放在了首位,官兵們依靠云梯、火叉、水桶等工具滅火,所以在許多燈組的旁邊,均設置一架云梯、一只巨桶和若干鋪兵(巡邏的兵卒)。此外,開封府十分重視對上元節期間小偷小盜行為的管控。若有竊人錢財的小偷和調戲婦女的流氓,將被當即拉至燈棚前示眾,或打板子,或處徒刑,讓心懷不軌之人懸崖勒馬,不敢再為非作歹。淘氣調皮的孩童,也在開封府的“管控”范圍之內,為了防止孩童走失,開封府在街巷的社區內建起了觀影“戲棚子”,在沒有動畫片的宋朝,藝人借助手勢、皮影、燈光,在薄布上投射出生動有趣的動畫,吸引孩童觀看,使他們不至于到處亂跑。
換言之,有了開封府的后勤保障,“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浪漫與狂歡才能在上元之夜得到極致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