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曉光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理論特征;協商民主;“中國之治”
一、協商民主的科學性基礎
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科學性是中國協商民主制度的首要特征。協商民主之所以能在中國這片廣闊的土地上蓬勃發(fā)展,就是因為其科學地展示了在國家與社會政治實踐發(fā)展過程中發(fā)揮的重要作用。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的實踐表明,協商民主在政治生活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中國共產黨成立后,在實踐中推行了將黨內民主和協商、人民群眾民主和協商、黨外知名人士和其他政黨團體的民主協商結合起來。新中國成立后,人民政協在承擔臨時權力機關后成為統(tǒng)一戰(zhàn)線組織,這里聚集了黨內外眾多行業(yè)頂尖精英參政議政,為黨和國家方針政策出謀劃策。協商民主形式多元,幾乎包含了中國各階層、各領域,目的就是保證黨和國家政策的有效性、廣泛性,找到最大“公約數”,科學指導黨和政府進行高效決策。
毛澤東同志認為,人民政協制度是跳出“人亡政息”周期率的有效途徑,其主要職能是政治協商和民主監(jiān)督,各黨派、各團體、各民族和各界人士參政議政,共同協商新中國的大事非常重要。政治協商還是各民主黨派參政議政的協商機構,主要為各民主黨派提出意見、主張?zhí)峁┢脚_,并且讓各界別代表能夠通過政協充分享受民主權利。
二、協商民主的革命性基礎
馬克思認為,以往的民主從來都是少數人的特權,是壓迫勞動人民的權利,真正的民主只有在無產階級通過革命手段上升為統(tǒng)治階級后才能夠徹底實現。中國共產黨在革命、建設與改革的歷程中,對政治協商的努力探索和積極實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的形成積累了豐富經驗。在建黨初期,為建立民主的聯合戰(zhàn)線,凝聚革命的民主派與革命的社會主義各團體的共識,新生的中國共產黨明確倡議各革命黨派和團體召開聯席會議,政治協商的萌芽開始形成。抗戰(zhàn)期間,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
三、協商民主的實踐性基礎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踐性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區(qū)別于其他理論的顯著特征。”協商民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直接、具體的體現,是社會廣大界別群眾參與的民主實踐,具有鮮明的實踐性。如何推動協商民主的實踐有效落實,將協商民主在社會各領域、各階層制度化發(fā)展,讓人民群眾享有廣泛政治參與的權利,是當下需要重視的任務。
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的根本保證,要把堅持黨的領導貫穿于政協工作的全過程,在實踐中增強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tǒng)一領導的全局意識,在實踐中增強服務國家社會發(fā)展的初心意識。政治協商作為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專門機構,要引導社會各界有事好商量,尋求最大“公約數”,畫出最大同心圓,在實踐中增強凝聚人心的人民意識。
四、協商民主的人民性基礎
人民政協是為人民服務、依靠人民支持的政治組織。它來源于黨和人民的實踐,又植根于人民。“人民政協要傾聽群眾呼聲,反映群眾愿望,協助黨和政府增進人民福祉。”協商民主制度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創(chuàng)新形式,是中國共產黨在革命建設過程中探索出來的,植根于中國大地,呈現獨特的制度魅力。任何制度的產生并非憑空出現的,其形成和發(fā)展也非一蹴而就。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推進,政治協商制度越來越科學化、程序化和規(guī)范化,人民性的特質在這一過程中不斷凸顯,制度價值越來越得以體現。
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就是人民當家作主,只有人民才有發(fā)言權。一個國家民主政治制度的選擇,是由這個國家的人民依據國情、民情來決定的。新時代具有中國特色的協商民主制度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與人民群眾的水乳交融關系,這是人民群眾的偉大創(chuàng)造,彰顯了制度自信,對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有著時代意義。
五、協商民主的發(fā)展性基礎
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fā)展開啟新征程,協商民主制度的發(fā)展同樣與時俱進。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fā)展中國家,發(fā)展的同時也為世界提供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作為中國特色的民主政治形式,不僅在理論上豐富了世界民主理論的寶庫,也在實踐中為世界民主發(fā)展提供了借鑒。隨著社會進一步發(fā)展,人民群眾的需求層次和社會主要矛盾都在發(fā)生改變。堅持協商民主,能夠廣集民智,充分了解人民群眾的需求,找準人民需求和社會發(fā)展的平衡點,從而解決矛盾,實現制度和社會的雙向發(fā)展。
社會主義協商民主是符合中國國情、社會實情的發(fā)展趨勢,更符合人類向共產主義社會推進的發(fā)展規(guī)律。馬克思、恩格斯說過:“民主它必須具備一定的意義而存在,而全部的問題正在于確定民主的真正意義。”今天的中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是黨和人民長期奮斗、接力探索、歷盡千辛萬苦、付出巨大代價得來的,是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必然產物。
綜上所述,“中國之治”順應了歷史發(fā)展潮流,在國家治理方面,顯然可以給后發(fā)國家提供更實際、更有效的經驗。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yōu)勢不斷轉化為治理效能,“中國之治”也必將推動全球治理向縱深發(fā)展,從而對國際社會產生廣泛影響。立足新時代,我們要不斷發(fā)掘馬克思主義關于民主政治的新思想、新內涵,不斷完善具有中國特色、符合國情的協商民主制度,在伴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也為世界政治文明貢獻出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參考文獻:
[1]孫秋鵬.政治協商到協商民主的理論發(fā)展與實踐推進[J].觀察與思考,2019(08):51-60.
[2]周青山,周家吉.試析中國協商民主之馬克思主義民主理論基礎[J].湖北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34(04):59-62.
[3]習近平.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8-5-5(2).
[4]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EB/OL].中華網,2017-10-27.
[5]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294.
[6]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作者單位:安徽大學社會與政治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