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
【關鍵詞】馬克思需要理論;留守兒童;現狀;路徑
馬克思的諸多著作都顯示了馬克思對需要的重視程度。馬克思需要理論為重新審視留守兒童發展現狀提供了理論基礎和重要視角。以馬克思需要理論對留守兒童現狀重新思考、審視,對于梳理馬克思需要理論以及改善留守兒童現狀具有重要意義。
一、馬克思需要理論的概念解析
(一)馬克思需要理論的形成
需要作為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馬克思在其眾多著作中都對需要作出了論述。馬克思在19世紀初期提出:“需要是人對物質生活條件和精神生活條件依賴關系的自覺反映。”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對需要作出了更豐富的闡述,他在文章中多次提到“需要”一詞,從而進一步發展了馬克思需要理論。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強調,“經得到滿足的第一個需要本身、滿足需要的活動和已經獲得的為滿足需要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需要源源不斷地產生、被滿足的過程推動社會的不斷發展。馬克思的需要理論是隨著馬克思主義的不斷深化而不斷完善的。雖然沒有馬克思關于需要理論的專門著作,但是通過閱讀馬克思的著作,可以看出馬克思需要理論在馬克思的理論中占據重要地位。
(二)馬克思需要理論的內容
1.生存物質需要。在《神圣家族》中,馬克思指出:“他的每一種感覺都迫使他相信世界和他以外的其他人的存在,甚至他那世俗的胃也每天都在提醒他以外的世界并不是空虛的。他的每一種本質活動和特性,他的每一種生活本能都會成為一種需要。”在馬克思看來,物質需要是人類生存發展的基本需要。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指出:“動物只是按照他所屬的那個種的尺度和需要來建造,而人卻懂得按照任何一個種的尺度來進行生產,并懂得怎樣處處都把內在的尺度運用到對象上去。”通過指出動物和人類的區別表明人類滿足生存物質需要的方式。
2.社會交往需要。在《反杜林論》中,恩格斯指出,“生產勞動給每一個人提供全面發展和表現自己全部的即體力的和腦力的能力的機會”,勞動使人從動物的世界發展到人類文明的社會。“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在馬克思看來,每個人都是“社會關系的總和”,人的生產勞動也具有社會性,只有通過合理有序的社會分工與協作,才能合理分配勞動成果。作為“社會關系的總和”的人而言,社會交往需要必不可少,人一產生就是社會關系中的人。
3.精神層次需要。“在野蠻時代低級階段,人類的較高的屬性便已開始發展起來了,個人的尊嚴、口才、宗教感情、正直、剛毅和勇敢這時已成為性格的一般特點。這時已經創造出神話、故事和傳說等等口頭文字。”正如馬克思所說,在人類滿足物質生存需要便會產生新的需要——精神層次需要。人類對精神層次的需要是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的,但是不論處于任何時代,人類都不會放棄對精神層次需要的追求。
4.自由全面發展需要。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指出:“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作為共產主義社會根本特征,是馬克思主義追求的根本價值目標。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意味著人類除了創造出生活所需的物質財富,將有充足的時間進行科學藝術活動,從事自己感興趣的活動。在共產主義社會,人類將有充裕的時間和精力來提升自己。人類在生存需要得到滿足后,會產生新的更高的需要——自由全面發展需要。
(三)馬克思需要理論的特點
1.多樣性。馬克思認為每個人都有自然、交往以及文明的需要,人作為自然存在物、社會存在物和精神存在物,其需要也會多種多樣。人作為不同的存在物,其需要也會有所不同。對于自然存在物而言,人需要滿足吃、喝、排泄、性等生理基本需要;對于社會存在物而言,人需要滿足生產、交換、消費、交往等社會實踐需要;對于精神存在物而言,人會產生更高級的需要,當人們物質生活水平達到一定高度時,人們會追求精神層面的提高,由此產生精神方面的需要。
2.發展性。馬克思認為人的需要具有多樣性的特征,但人的需要也是逐漸從低級轉變為高級的過程。人類最初產生的是生存基本需要,在物質水平得到提高時,才會逐漸產生精神等更高層面的需要。人類社會實踐活動的不斷發展會導致需要的不斷變化發展。人類社會也正是在不斷滿足需要、產生新需要的螺旋上升式過程中而不斷發展的。
二、留守兒童的概念解析
(一)留守兒童的定義
在漢語中,“留守”主要指居留下來看管、軍隊進發時留駐部分人作為守備或者部隊機關離開時在原地擔任守衛聯系工作的人員。國際《兒童權利公約》界定兒童是指18歲以下的任何人。1993年,在《隔代撫養與留守兒童》文章中,上官子木首次將“留守兒童”一詞展現在公眾視野中,特指那些因父母出國而被留在家中由祖父母照顧的兒童,與當今的留守兒童定義有所出入。1995年,在《留守兒童實堪憂》中孫順提到農村務工人員子女為主的留守兒童,“留守兒童”一詞開始接近當今的定義。現在,留守兒童主要指父母一方或者雙方外出務工,孩子留在戶籍所在地而不能與父母雙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16周歲及以下的兒童。有學者依據父母外出具體情況,將留守兒童進一步劃分為不完全或準留守兒童和留守兒童或完全留守兒童:前者父母中的一方外出務工;后者父母雙方外出務工。
(二)留守兒童的現狀
2003年,國務院印發《關于進一步做好進城務工就業農民工子女義務教育工作的意見》;2006年,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的意見》;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留守兒童發展狀況,不斷出臺關愛留守兒童的政策文件,以改善留守兒童現狀。根據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推算,中國農村留守兒童數量約為6100萬,約占農村兒童總數的38%,約占中國兒童總數的20%。盡管國家不斷致力于改善留守兒童現狀,但留守兒童發展仍然存在許多問題。
1.留守兒童生活現狀。留守兒童主要分為不完全留守兒童和完全留守兒童,主要為單親監護或者隔代監護。在缺少父母監護特別是缺乏母親監護時,留守兒童的日常生活缺乏保障,成長所需要的營養飲食也比較缺乏,長期缺乏營養會導致留守兒童健康無法得到保障。盡管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生活水平得到顯著提高,但在部分地區,留守兒童仍然面臨“吃不飽穿不暖”的生存問題。
2.留守兒童安全現狀。由于留守兒童年齡都在16周歲以下,父母至少有一方不在身邊,留守兒童往往對危險預知不夠。近些年來,遭受安全事故的留守兒童逐年增加。由于缺少父母的教育和保護,留守兒童往往也比非留守兒童更容易受到校園暴力的傷害。無論是作為校園暴力的施暴者還是受害者,在校園暴力中不可避免都會受到身心傷害。
3.留守兒童學業現狀。留守兒童大多生活在經濟狀況比較落后、教育資源缺乏的地區,因此教育問題也是留守兒童面臨的重大問題之一。留守兒童學業現狀主要有四大困擾:第一,留守兒童缺乏正確的學習動機,因為沒有正確的指導,大部分留守兒童學習動機不明確;第二,留守兒童監護人不重視學習習慣的培養;第三,留守兒童身邊缺乏有能力輔導學業的監護人,因此部分留守兒童學習成績比較落后;第四,留守兒童在學習之余需要做家務和農活,容易受到不良環境的影響,學習環境差也是留守兒童面臨的學業現狀之一。
4.留守兒童心理現狀。留守兒童的父母通常致力于提高留守兒童生活的物質水平,往往會忽視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留守兒童因為長期與父母分離兩地,缺少溝通和交流,心理方面遇到問題無法得到及時的關注和解決。由于情感長期無法得到疏解,留守兒童逐漸產生自卑、怨恨等消極情緒。如果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長期得不到關注和解決,將會危害留守兒童的身心發展,不利于留守兒童的全面發展。
三、馬克思需要理論視域下改善留守兒童現狀的路徑
2006年,《關于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的意見》的發布充分顯示了國家對留守兒童問題的關注。基于馬克思主義需要理論,本文從生存物質需要、社會交往需要、精神層次需要、自由全面發展需要的角度探索改善留守兒童現狀的路徑。
(一)生存物質需要
馬克思需要理論將生存物質需要放在人類需要的基礎地位,是一切其他需要的前提。生存問題也是大部分留守兒童面臨的首要問題。從國家層面,目前正在實施“營養午餐計劃”以保障留守兒童健康成長,但是“營養午餐計劃”還需要進一步改善,可以將“營養午餐計劃”進一步升級為“免費午餐計劃”,還要以法律的形式來維護“免費午餐計劃”的順利開展,同時要加強對“免費午餐計劃”的監督與管理力度。國家也要加強鄉村經濟建設,為留守兒童父母回歸家鄉創造可能,這樣也能從源頭上滿足留守兒童所需的生存物質需要。從社會層面,公益慈善組織可以向公眾介紹留守兒童的生活狀況,在公眾能力范圍內改善留守兒童生活現狀,公眾也要監督公益慈善組織,使公益落到實處。留守兒童家長也要充分意識到兒童健康成長的重要性,不能一味注重金錢而忽視兒童成長所需的營養需求。
(二)社會交往需要
馬克思需要理論認為社會交往需要在人的需要中處于必不可少的地位。留守兒童長期居住在經濟條件相對落后的地區,不利于其進行社會交往。國家鼓勵人才往經濟發展相對落后的地方去,讓留守兒童接觸更多領域的人才,從而滿足社會交往的需要。此外,國家也要創造條件讓留守兒童“走出去”,對留守兒童去教育資源豐富的發達地區學習予以政策支持。社會層面,教師可以在寒暑假期間去留守兒童居住地區支教,學生可以以書信的形式與留守兒童進行交流,愛心人士也可以以各種形式幫扶留守兒童。留守兒童家長也要履行監護義務,定期與留守兒童溝通交流。留守兒童往往因為缺乏社會交往,容易產生自卑、怨恨等情緒,作為社會成員,留守兒童以后也會踏進社會,盡早進行社會交往能夠為其以后發展提高社會交往技能,使留守兒童不與社會脫節。
(三)精神層次需要
馬克思需要理論將精神層次需要放在需要理論的重要位置。留守兒童的精神層次需要往往最容易被忽視,一旦精神層次需要得不到滿足,會滋生犯罪、自殺等嚴重事件。國家要充分重視留守兒童的精神層次需要,在為留守兒童所在學校提供教育支持的同時,也要予以必不可少的心理咨詢,只有及時發現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才能及時避免心理問題嚴重化。政府可以以購買服務的方式,發揮社會組織、社會工作專業服務機構的作用,為留守兒童提供心理疏導、行為矯治和家庭關系調適等專業服務。工會、共青團、婦聯、殘聯、關工委也要不斷開展農村留守兒童關愛服務工作,致力于解決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留守兒童長期缺少父母的關懷,精神層次需要長期無法得到滿足。父母作為監護人有責任關心留守兒童的精神層次需要,部分父母將心理問題等精神層次問題推給學校,這是一種不負責任的體現。
(四)自由全面發展需要
馬克思需要理論將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作為共產主義社會的根本特征,充分顯示了自由全面發展需要的重要性。留守兒童由于生活在經濟發展相對落后、教育資源不充分的地區,無法得到滿足人自由全面發展需要的經濟支持和教育支持。國家要予以政策扶持支持留守兒童居住地經濟發展,鼓勵企業在留守兒童居住地發展經濟。與此同時,國家需要在留守兒童居住地投入教育資源,鼓勵老師在留守兒童居住地任教,為留守兒童所在學校投入教育設備等。社會組織也可以定期組織愛心人士去留守兒童所在學校任教,不單單從學習、生活等方面幫助留守兒童,還可以致力于培養留守兒童的興趣愛好,滿足留守兒童自由全面發展的需要。留守兒童自由全面發展的需要往往是最容易被忽視的需要,盡管自由全面發展需要作為生存發展的更高需要,但自由全面發展需要的滿足有利于改善留守兒童發展現狀。
馬克思需要理論認為,需要具有多樣性和發展性的特征,因此在改善留守兒童發展現狀的過程中,也不可以急于求成。社會公眾要認識到改善留守兒童發展現狀是一個長期工作,短時間取得的效果可能不盡如人意,但只要長期堅持不懈地努力,留守兒童現狀終將得到改善。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趙俊超.中國留守兒童調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尚彥.馬克思需要理論的相關概述[J].船舶職業教育,2019(5):18-23.
[4]趙富才.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產生原因探析[J].鄭州大學學報,2019(4):11-20.
[5]周漢平.農村留守兒童概念界定與相關政策思考[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2011(9):19-23.
[6]劉潔.馬克思人的需要理論及其當代價值意義[D].上海:東華理工大學,2017.
[7]譚深.中國農村留守兒童研究述評[J].中國社會科學,2011(1):138-150.
[8]臧書起.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研究[J].人民論壇,2014(10):149-151.
(作者單位:武漢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