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也
【關鍵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認同研究;構建路徑
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認同的相關概念
(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認同
任何文化都有其獨特的生長環(huán)境,與一定的生產方式和社會政治結構相聯系。中國文化亦有其特殊的生長環(huán)境以及與世界其他文化迥異的內在特質。一方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作為一種文化,具有一般意義文化的要素、特征和發(fā)展規(guī)律。另一方面,作為社會主義文化,它體現了堅持以人為本的價值取向和共同富裕、民主公正、和諧文明等價值規(guī)范,以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為旨歸。從特點上看,凝結著中華民族文化精粹,扎根于中華兒女生活生產實踐;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來源于人民、服務于人民、代表人民意愿,以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為目的,具有廣泛的群眾性,等等。從形成過程看,經歷了“新民主主義文化”“社會主義文化”“先進文化觀”“和諧文化觀”這四個階段,并轉化為人們自身的思想觀念、理想追尋、價值坐標。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認同的內容
結合前文所述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內涵、特點等,筆者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認同的內容主要包括民族文化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執(zhí)政文化認同等。一是民族文化認同。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根脈,也是其區(qū)別于其他民族國家的根本特質,就是因為其優(yōu)秀的民族特質被中華兒女接受和保存,這些由民族情感、民族氣節(jié)、民族精神所共同凝結而成的民族特質,是價值巨大的文化資源寶庫。二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分別從國家、社會和個人層面為認知、認同和實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提供了基本遵循。三是執(zhí)政文化認同。執(zhí)政文化包含著民族國家歷史傳承中形成的政治信仰、政治態(tài)度與情感。它以政治價值觀作用于人們的心理,支配著人們的政治行為,左右著人們對一個政黨的政治取向和認同度。一個執(zhí)政黨得到人民認同,不僅體現在法律、制度上,而且也體現在道義、文化上,是政治認同與文化認同的統一。也就是對執(zhí)政黨自身的指導思想、價值理念、奮斗目標、思維范式及其執(zhí)政意識、執(zhí)政價值、執(zhí)政方式、執(zhí)政制度的認可和擁護。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認同的時代境遇和現實挑戰(zhàn)
(一)全球化的影響與挑戰(zhàn)
隨著時代和實踐的變化發(fā)展,原先的認同會被打破,新的認同將被重建,文化認同總是在“認同—認同危機—構建新的認同”中螺旋式上升發(fā)展。因而,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認同,并不是“從無到有”,而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進行時代鼎新。當前,全球化、網絡化對文化認同的影響也愈加深入和復雜。國內社會急劇轉型,經濟政治社會深刻變動帶來許多問題和矛盾,這些都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認同帶來挑戰(zhàn)。同時還有意識形態(tài)領域激烈斗爭帶來的影響和挑戰(zhàn)。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不遺余力地從各個方面對我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領域造成沖擊。
(二)市場化的影響與挑戰(zhàn)
隨著全球市場化的飛速發(fā)展,我國文化市場逐步對外開放,無論是在圖文、出版、音像等傳統文化產業(yè),還是在創(chuàng)意設計、數字媒體、動漫等新興文化產業(yè),知識、資本、信息、技術等文化生產的要素和資源在世界市場上進行優(yōu)化配置是一個顯著特征。我國文化產業(yè)發(fā)展起步較晚,雖然發(fā)展后勁十足,但相較于發(fā)達國家,我國文化領域的法律法規(guī)不夠健全和完善、現代文化市場體系還沒有真正建立和健全,使得我國文化產品供給能力較弱。市場需求巨大,而供給能力不強,對我國文化產業(yè)發(fā)展造成沖擊和挑戰(zhàn)。
(三)網絡化的影響與挑戰(zhàn)
網絡就像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可以超越國界、民族、階層、年齡、黨派,為世界各國的文化交流與傳播插上翅膀,促進世界文化的發(fā)展和繁榮;另一方面也給我國意識形態(tài)安全帶來挑戰(zhàn)。一是互聯網具有開放性、自由性的特征。截至2020年年底,中國網民數量已高達9.89億人,互聯網的輿論影響力越來越大,新時代,意識形態(tài)的斗爭將主要集中在這一空間展開。二是互聯網的匿名性、即時性引發(fā)輿論環(huán)境新變化,給正確把握輿論導向帶來挑戰(zhàn)。三是虛擬網絡瓦解了傳統社會中群體的身份認同,導致個體價值“去中心化”危機與挑戰(zhàn)。
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認同的構建路徑
(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認同需要高度凝練的核心價值表達
我國十分注重提煉先進文化的核心價值理念,引領社會發(fā)展和時代進步。黨的十八大后, “中國夢”以其簡潔凝練的表達、通俗大眾的形式及其背后的歷史意蘊、現實意義、未來圖景,已然成為當下社會的熱詞,成為凝聚中國共產黨和廣大人民群眾共識和力量的一面旗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承著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基因,寄托著近代以來中國人民上下求索的理想和信念,承載著每個人的美好愿景。離開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將無從談起,實現中國夢也將無從談起。
(二)創(chuàng)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傳播方式
加強馬克思主義的文本研究是準確完整把握馬克思主義基本立場、觀點、方法的基礎和前提。只有加強研究,注重科學理論的準確性,才能不斷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認同提供理論支撐。
廣大人民群眾能不能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接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及其理論,既取決于理論本身的內容,也依賴于其表現和傳播形式,語言表達形式是一個重要方面。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認同,就要在宣傳方面,根據受眾的年齡、知識結構、認知水平、社會角色等,適時轉換話語表達方式,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通俗化。
(三)提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整合功能
文化整合是“各種文化相互吸收、融化而產生一種新的文化”的過程。多元異質文化的存在、交融與沖突是文化整合的前提,實現對主導文化的認同是文化整合的根本目的,也是對現實的觀照。當前我國各種社會思潮涌現,這些思潮的多樣化存在與發(fā)展、碰撞、交鋒,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認同帶來了巨大沖擊和挑戰(zhàn)。但與此同時,如何科學引領、有效整合當代多元社會思潮,也是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認同的重要課題和必要路徑之一。吸收整合社會思潮的有益部分,不僅有利于主流文化的豐富創(chuàng)新,還有利于擴大文化認同的群眾基礎,最大限度地形成社會共識。
參考文獻:
[1]楊敏.話語意義歷史理論重構當代中國國家認同[J].外語學刊,2013(5).
[2]韓震.論國家認同、民族認同及文化認同[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2010(1).
[3]左高山.政治忠誠與國家認同[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10(2).
[4]郭艷.國家認同:危機與重構[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10.
[5]陶家俊.同一與差異:從現代到后現代身份認同[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4,20(2).
[6]李平.發(fā)揮統一戰(zhàn)線優(yōu)勢,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J].外國語文,2013(S1).
【本文系2020年湖南工業(yè)大學研究生創(chuàng)新項目“現代國家風險社會語境中社會認同構建研究”(CX2026)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湖南工業(yè)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