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民旺
拜登執政以來,南亞局勢呈現三方面特點。
第一,印美關系并未因人權、價值觀分歧而受到影響,相反,快速實現了過渡。特朗普時期,印美關系曾達到一個高峰,也因此莫迪政府對拜登上臺后的印美關系有很多擔憂,一個重要原因是在人權、價值觀方面跟美國的分歧非常大。近些年,莫迪政府在內政上大量加強對非政府組織(NGO)、社交媒體和境外資金管控,還在“廢除憲法370條”與《公民身份法(修正案)》問題上受到過拜登批評。但是,拜登執政后雙邊政治關系卻沒有受到影響,雙方往來互動頻繁。2月8日拜登與莫迪首次通電話,3月12日美日印澳四國峰會舉行,3月20日美國防部長訪印,隨后印外長訪美。從印美互動中可以看到兩國在政府層面完成了初步接觸,順利過渡。印美兩國“印太戰略”的合攏也邁出一大步。雖然最近兩個月印美關系時有摩擦,比如美國繼續在印度專屬經濟區搞“自由航行”,印度第二波疫情暴發后美國援助遲緩,但不會影響到印美戰略合作的“大局”。
第二,中美印三角關系延續2020年以來的基本態勢,南亞格局越來越呈現出“美印針對中國”的態勢。新冠疫情是重要觸發因素。在2020年之前,美對南亞實際投入比較有限,甚至還很“尊重”印度的南亞“地區霸主”地位。2020年疫情暴發后,印度愈發希望在南亞政策上拉美入局,以制衡中國。這帶來一個重要變化:印美在南亞政策上的協調一致性增強,而這或將加大南亞域內小國發展對華關系的壓力。一方面,這些中小國家十分需要來自中國的經濟支持。另一方面,與中國的經濟往來使巴基斯坦、孟加拉國等南亞國家開始面臨“域內霸主”印度與“域外霸主”美國的雙重壓力。在雙重壓力作用下,巴基斯坦開始與印度緩和關系;南亞地區接受中國投資最多的孟加拉國甚至曾在今年初提出要搞自己的“印太戰略”。
2021年4月以來,印度疫情持續惡化。圖為艾哈邁達巴德市民眾排隊接種新冠疫苗。
第三,美國開始執行“最嚴肅”的自阿富汗撤軍計劃,阿局勢惡化恐將引發南亞格局的更大變化。美撤軍目的在于將資源自阿富汗轉移至“印太”應對中國,但在該地區仍會保留一部分軍事存在,只是目前還不清楚會以什么形式進行。與此同時,印度開始同阿富汗塔利班公開接觸。由于阿政府與塔利班在士氣、民意和力量上相差懸殊,美撤軍或導致塔利班重返阿權力舞臺中心,對地區局勢造成極大不確定性。因此印度開始轉變態度,公開承認塔利班并與之接觸,為自己留“后手”。
未來中印關系走向整體上不樂觀。一是,中印邊境局勢出現反復的可能性不小。2月10日中印雙方在邊境對峙地區部分脫離了接觸,2月19日中方公布了在2020年加勒萬河谷沖突事件中犧牲的四名官兵名單,這一切似乎表明本輪對峙接近尾聲。但隨著印美持續走進,邊境局勢仍有可能出現反復,最近印度在向對峙地區增兵。
二是,印度在雙多邊層面上采取了一系列針對中國的外交舉措。雙邊層面,印度采取很多反華措施作為向美國提交的“投名狀”。例如5月4日印外長蘇杰生率團赴英國參加西方七國集團外長會,其間印通信部發布公告,將中國企業排除在參與印5G試驗的全球電信設備制造商名單之外。多邊層面,印參與并實施“印太戰略”的大方向不會改變。印度過去沒有盟友,俄羅斯是與其關系最密切的大國,但由于中俄關系日趨緊密,疊加中印實力差距不斷拉大,印度愈發視美國為助其制衡中國的最佳選擇。與此同時,印也在努力促成美俄和解。若能成功,印便可推動建立一大片遏華“伙伴圈”。
面對印度一系列旨在制衡中國的措施,中國一直表現得比較審慎克制。若印持續升級其示強政策,或將進一步挑戰中國的戰略耐性,未來中印關系前景是有可能出現消極后果的。中國仍然一貫地致力于對印友好,沒有在對印政策上做出根本性調整。中國將會繼續對印度侵犯中國主權和破壞邊境穩定的行為做出堅決回應和斗爭,同時仍尋求同印保持穩定的整體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