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斌
目前全球有44國被公認為內陸國家,中亞地區是內陸國家分布最集中的地區。但無論是從經濟空間還是全球價值鏈來看,中亞都屬于“邊緣地帶”,處于全球價值鏈低端。據世界銀行最新《全球經濟展望》報告統計,2021年全球經濟預計增長5.6%,中亞地區預計增長3.3%。這個預期低于拉美,與南亞持平,高于中東、北非和撒哈拉以南地區。
談到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的原因,有學者認為是自然資源、物質資本、科學技術和人力資源共同起作用的結果,但除自然資源外,其余要素在中亞國家的優勢并不突出,因此需要從“體系”和“單元”兩個理論層次分析中亞經濟的“依附性增長”。
在體系分析中,比較典型的觀點是,欠發達國家的依附性和脆弱性“恰恰是由于它們的落后造成的,而非依附和脆弱造成了它們的落后”;欠發達國家是“強國世界里的弱者”,它們的困難來自國內的低效率,而不是對外部世界的依賴。
在單元層面,學界提出:中亞地區經濟增長取決于該地區經濟體參與全球價值鏈的能力;烏茲別克斯坦改革和“一帶一路”合作拉高中亞基礎設施水平這個因素對該地區經濟增長貢獻明顯;與南亞地區經濟聯系的加強,拓展了出口和服務貿易多元化的路徑;地區安全挑戰增多,中亞國家間的合作意愿增強。
多年來,“出口導向”一直是中亞國家普遍選擇的發展戰略。圍繞該戰略,中亞國家重點發展能源、有色金屬、機械制造業等,在產業結構、貨幣、金融、價格、非國有化等方面也進行改革。隨著出口導向型經濟的發展,中亞經濟對俄羅斯的依附水平明顯降低,中國、日本、韓國、美國、土耳其和一些歐洲國家逐漸成為中亞經濟增長的“依附對象國”。
可得出結論:第一,因《獨聯體自由貿易區協定》和歐亞經濟聯盟的存在,中亞經濟對以俄羅斯為主導國的國家中心依附水平最高。但是,若中亞與其他經濟體建立起了自由貿易關系,那么上述國家的中心優勢將會下降,中亞經濟對其依附水平也降低。
第二,中亞地區經濟依附于全球中心是大勢所趨。中亞地區經濟對全球中心依附的水平僅次于上述國家中心,發展潛力巨大。目前,烏茲別克斯坦與世界貿易組織(WTO)已舉行了四輪談判。為早日結束談判,烏茲別克斯坦和歐盟啟動了加入WTO的合作計劃,未來兩三年有望“入世”。土庫曼斯坦已是WTO觀察員國,按照WTO規則,土將在五年內啟動“入世”談判,而這正是中亞地區國家所追求的。
第三,在地區中心層面,在東亞、西歐、北美三個地區中,中亞經濟對北美地區依附水平最低,但隨著美國對中亞投資合作伙伴計劃的推進,中亞經濟對北美地區依附將有所提高。中亞地區經濟增長對東亞地區的依附主要來自中國、日本和韓國,其中對中國的經濟依附較高。但是,若算上西歐地區的資金和技術要素,那么中亞經濟對西歐地區的依附水平將與東亞地區持平,甚至可能高于東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