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蘊嶺
國際區域學是運用交叉學科研究方法對國際區域的構建、運行與發展進行綜合研究。國際區域學作為一門綜合性學問,或者稱之為交叉學科學問,建立在對國際區域的綜合研究基礎上。國際區域學的研究大體可以分為:基礎研究、功能研究和制度研究。基礎研究著眼于對構成區域的基礎因素——地緣和國家進行研究;功能研究著眼于對構成區域的鏈接機制——政治、經濟、文化在區域運行中的功能進行研究;制度研究著眼于對國際區域的制度構建和區域治理進行研究。
地緣鏈接是國際區域的基本形態,研究國際區域,需要研究區域的自然屬性。但國際區域學研究的地理與自然科學研究的地理是有區別的。國際區域學注重的是地理自然屬性與國家屬性之間的關系,特別是二者之間的平衡與矛盾。因此,國際區域學的地緣研究包括了附著其上的政治、國際關系、經濟和人文因素。從研究的角度,地緣區域具有特殊的含義,不同的地緣區域有著不同的特征和運行方式,由此形成了地緣政治學、地緣經濟學、地緣關系學、地緣社會學、地緣文化學,等等。
國家是國際區域構成的基礎,國家對國際區域的認同和參與是國際區域機制或制度構建的關鍵。因此,研究國際區域要從研究區域內國家開始,但作為國際區域學的國家研究,重點不是國家構成本身,而是國家的政治、政策和對外關系,特別是區域關系,以及區域國家的比較。
國際區域政治是建立在國家政治基礎上的,但并不是國別政治的累加。從區域政治的研究來說,一則,需要以國別政治為基礎,進行國別政治比較,理清異同;二則,在國別政治差異的基礎上,尋求國際區域政治的協同和認同。
經濟是國際區域最重要的鏈接,資源、商品、服務、資本、技術、人員的流動構成各國間最直接的聯系網絡。國際區域是各國對外經濟聯系的首站,在一般情況下,區域各國間會建立比其他國家更密切的經濟聯系。區域經濟的優勢體現在:地緣、社會聯系上的方便和互通,使得經濟交往更為易行;形成區域性的規模優勢,為各國發揮比較優勢提供地緣空間;發展區域交通設施易行網絡,實現互聯互通;通過機制和制度構建,創造區域共享利益,等等。
文化聯系是國際區域構成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國際區域的發展起著特殊的作用。文化的突出特征是:多樣性——不同的國家、民族都會有獨具特征的文化;傳播性——文化是流動的,以不同的形式進行傳播與擴散,并以多樣的形式被融合;傳承性——作為非物質的存在形式,具有歷史的連續性。在國際區域范圍,民族國家的文化是主體,不同文化之間有著各種形式的交流。國際區域發展離不開區域文化的構建,而區域文化構建的目標是推動不同文化的互學互鑒,凝聚認同和共識,創建區域開放、包容、合作的共處環境,增加共享利益。
制度建設是國際區域構建的重要組成部分。國際區域作為一個共處區,有著諸多超越國家范疇的公共資源、公共環境、發展空間、區域關系、社會文化等,因此,需要區域層次的管理與治理。區域管理和治理可以通過簽訂區域性協議,或者建立區域組織來進行。比如水資源、礦產資源等,由于其所具有的跨境特性,在擁有、分配、利用和開發等方面,各國間往往會存在分歧與爭端,而且由于權力爭奪、利益沖突,或者其他原因,甚至會出現沖突并導致兵戎相見,等等。這些都需要通過區域治理來進行調節與管理,以維護區域共處的秩序。
國際區域治理是建立在國家對區域認同的基礎之上的,同時,區域治理機制能夠發揮作用,也需要各方有較高的認同基礎,只有這樣,才能制定和遵守區域治理規則,開展治理行動。國家對區域的認同意味著,作為區域的國家,不僅有參與治理的意愿,而且有承擔相應責任的意識。
構建完整的國際區域學體系,需要花很大的工夫,但是,這項工作非常重要,這既是加強研究的需要,也是培養人才的需要。以往,國際問題的理論大多由國外學者領銜,希望能有中國特色的國際區域學理論問世。
(本系列連載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