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渝玲
【摘? ? 要】“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交互融合,是促進“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同向同行、協同效應理想狀態的實現手段。“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交互融合,是落實全員參與育人、拓寬育人的途徑,是實現立德樹人的內在要求,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相互配合、相互支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有機結合與辯證統一。
【關鍵詞】“課程思政”? “思政課程”? 融合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1.22.016
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教育部印發的《關于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的意見》中也強調要強化每一位教師的立德樹人意識,在每一門課程中有機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形成專業課教學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緊密結合、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
一、“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交互融合的理論闡釋
思政課程即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包括“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形勢與政策”等。“課程思政”則是一種綜合的教育理念,即在非思政課中融入思政育人元素,具體可以包括理想信念、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國防教育、職業精神、中華美德、社會公德及各類向上向善的價值觀教育等。
目前關于“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交互融合的研究有很多。比如陳艷撰寫的《論高職院校“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交互融合》、唐曉勇教授撰寫的《畫好各類課程與思政課的“同心圓”》等文章,都從不同角度對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融合的相關問題進行了理論闡釋。但是在談及“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交互融合的概念上模糊不清,沒有具體描述和解釋。習近平總書記在多次關于教育的講話中對“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交互融合進行了解釋。
第一,“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交互融合的本質是立德樹人的兩種途徑的歸一。在2018年9月10日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立德樹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貫穿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各領域,學科體系、教學體系、教材體系、管理體系要圍繞這個目標來設計,教師要圍繞這個目標來教,學生要圍繞這個目標來學。”思政課程是立德樹人的“主渠道”,課程思政是立德樹人的“責任田”,兩者的交互融合是將通向責任田的主渠道打通,實現暢通主渠道,種好“責任田”的協同互動。
第二,“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交互融合的形式是“堅持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指出: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必須“堅持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所謂顯性教育就是旗幟鮮明的教育,正如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寫道:“共產黨人不屑于隱瞞自己的觀點和意圖。”所謂隱性教育就如同潛隱無形、潛移默化、春風化雨般的教育,如同中國共產黨在革命時期產生“熔爐效應”一般。“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的交互融合是實現立德樹人同一目標過程中的形式互補。
第三,“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交互融合的過程是打破思政課教師與專業課教師的邊界,推進三全育人工作的落地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指出:“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關鍵在教師,關鍵在發揮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這里的教師不僅僅指的是思政課教師,更包含其他非思政課教師,即“要解決好各類課程和思政課相互配合的問題。必須克服各類課程與思政課相對立、各自為政、‘自說自話的形而上學流弊,堅持以辯證思維統領雙方在教學理念、教學內容、教學形式等方面的對話、交流和共商。”
二、“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交互融合的實踐教學
重慶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在“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交互融合的實踐教學方面進行了一些有益探索,取得以下成績。
(一)課程思政融入專業課程教學改革
通過開展課程思政,可以幫助大學生將自己所學的知識與實現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密切聯系起來,培養其責任意識和擔當精神并全方位提升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精神品格和人文素養。對專業課內容進行梳理,可以利用相關案例以及內容講授,將專業知識與思政理論相結合,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學生的社會主義工匠精神。課程思政選題主要是服務專業教育,包括新時代精神、專業就業調研、工匠精神、中國文化等,從而更符合專業人才培養的要求,讓思政課程具有“專業”的味道,實現思政課程中的“課程思政”。推動“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交互融合的落實落地,同時激發思政課教師參與變革的能力,在既不脫離教材又不完全依賴教材的思維中做到與時俱進、與專業同行、與人才培養同步。
(二)“思政教師”+“專任黨員教師輔導員”的教學團隊建設探索
教師科研、教學團隊的共聯共建是推動“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交互融合的重要舉措。學院于2020年底要求專任黨員年輕教師擔任輔導員,目的之一在于試點推動思政課教師與非思政課教師在教學和科研團隊建設方面的融合,為推動“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交互融合提供人才隊伍支撐。實現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的前提就是全員參與。思政課教師與專任黨員教師輔導員隊伍的共聯共建,對于增強教師責任意識,更好地推進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交互融合工作取得實際成效有良好的促進作用。
(三)“項目建設”+“示范引領”的教研教改協同推進
為更好地提高教師參與和推進“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交互融合,學院將“課程思政”作為學院重點教改項目、科研項目、黨建項目,以此開展各項試點工作,推動各專業、各學科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共同發力。
1.做好頂層設計,分類推進。堅持遴選專業課程作為建設試點課程,以此提高全體教師對課程思政工作的認識,提高教師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類課程的教學能力,實現“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交互融合,以研促進、以研促建。
2.堅持項目的引領示范。在項目建設期間,采取定期與隨機聽課方式,督查“課程思政”項目建設的效果,對“課程思政元素”融入較好及“思想價值引領”功能突出的項目進行重點推介,并以“示范課堂”“精品在線開放課程”等形式進行推廣,發揮優質“課程思政”項目的引領輻射作用。在雙高院校建設項目中要求課程建設全部體現“課程思政”理念。
(四)“改革教法”+“創新學法”的課程思政教學實施
1.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采用舉例子、故事啟發、日常生活式教學、美學熏陶式教學等開展課程思政教學。例如,在“工程招投標與合同管理”課程思政教學中,通過“魯布革水利工程”與“港珠澳跨海大橋”的案例,引出大學生愛國主義精神、大國工匠精神、民族自豪感等。在“工程項目管理”課程中設置課前五分鐘的體驗環節,每次讓1名學生就建筑行業的最新前沿技術的新聞進行分享,實現以碎片化的時間培育學生專業素養的目的。
2.在課程思政中,通過“比擬、思考、實踐”三銜接的學習方法,讓學生在專業課學習中做到哲學思辨。例如,在“建筑工程圖的識讀與繪制”課程思政實施中,為了盡快幫助剛入校的大一學生適應大學生活,可以以各種常見的建筑圖像為切入點,引導學生將圖像的峰值比擬為人生的每一次轉折,啟發學生對“成功與失敗”“質變與量變”的思考。
3.“合作互助”貫穿教學全過程,即通過分組、起隊名、想口號等方式,讓學生在學習專業課程中感受到團隊力量,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例如,在“工程招投標與合同管理”課程講授建設工程招標的時候,先讓學生自己分組去查找工程招標的資料,并且探討一下在招標過程中可能存在的問題或者出現哪些違規現象,以及據此可以得到哪些啟發。讓學生以PPT的形式在上課時候進行匯報與展示,然后大家一起討論對其匯報的內容進行補充與更正。然后教師可以通過短視頻、網絡趣圖、漫畫引入教學,讓學生了解工程招標的準備工作有哪些,要具備哪些品質才能從事招標工作。通過“自主分組查閱資料+講授”的上課模式,學生才能實現態度、情感、價值觀的改變,然后深挖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對學生進行思政化教育,這樣學生才能實現態度、情感、價值的共鳴,進而在領悟中不斷學習和成長。
三、“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交互融合的反思
(一)承認“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必然聯系是首要前提
1.兩者任務相同: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9月10日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我國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這就決定了我們的教育必須把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根本任務。”
2.兩者都具有促進個體社會化的功能。無論是“思政課程”還是“課程思政”,雖然是不同教學的體現,但都具有促進教育的個體社會化功能。在促進“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交互融合的教學實踐中,既不能放大思政的社會化功能,造成思想政治課程“孤島”,又不能忽視其他課程本身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從而阻礙非思政課程教學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發揮。
3.教學資源上具有關聯性。不同學科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雖各不相同,從性質上看具有關聯性。包括文化傳承、行業精神、科學精神、探索創新精神、敬業精神、愛國主義精神、民族情懷等,以內容關聯為突破,鼓勵教師以專業特點參與課程思政教學是實現“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交互融合的重要途徑。
(二)厘清“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各自優勢是必然要求
“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除了具有必然聯系之外,兩者還有各自的優勢與側重點,對這一點進行澄清則是科學、有效地實現“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交互融合的內在要求,否則就會造成專業課程思政化及思政課程學理性缺失,難以達到預期效果。
1.內容各有側重。思政課程注重政治性與學理性的統一,以傳播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和強調思想價值引領為主。而“課程思政”只是一種教育理念和方法,并非是系統性的思想政治教學。
2.課程地位有明顯不同。思政課程具有主體地位,具有鮮明政治屬性的課程;“課程思政”是“同向同行”,是大思政教育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特定的專業化知識體系,側重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及專業素養教育。
(三)創造“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交互融合的條件是關鍵
1.要加強組織領導,為“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交互融合創造組織保障,學院形成了堅持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教學、學管、團委、就業指導中心等各負其責、水利行業協同聯動的大思政工作格局。
2.要加強人才引進和培訓,為“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交互融合提供專業化、職業化的隊伍保障。學院多措并舉加強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在增強專職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力量的基礎上,出臺學校黨政領導干部兼任思政課教師實施方案等。
3.提供經費支持,為“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交互融合建設專項經費。
4.建立考核與激勵機制。一方面建立科學評價體系,確保“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交互融合全流程、全要素公平、公開;另一方面把教師參與“課程思政”情況與效果作為考核評價、職稱評聘、評優獎勵的重要依據。
(四)要善于尋找“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交互融合的機會
1.專業課教師必須有“融入思政教育的意識”。在制定課程方案和設計課程時,要把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的“鹽”主動融入“課程思政”建設,即要主動思考“在何時”“在何環節”“加入何種思政元素”“采用何種方法”“體現了何種思政作用”。
2.在教學內容上,教師需要為“思政教育”的實施留下一定的空間。無論何種課程,都可以通過對比的方式進行教學,例如,通過國內外對比、過去與現在對比、同類型行業對比等找到“思政教育”的空間,找到空間就等于找到了“課程思政”的機會。
3.教學態度是最好的“思政元素”。身正為師、德高為范,教師認真備課、講課充滿激情、與學生互動充滿感情等都是學生能直接感受得到的,是對學生最直接的“思政”教育,是引導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不可或缺的正能量。
推進“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交互融合,作為一項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的系統工程,是全體教育工作者的共同責任,涉及教育教學全過程各方面,縱向需要層層激發動力、形成共識,橫向需要多部門協同配合、互相支持。必須充分發揮教師隊伍“主力軍”、課程建設“主戰場”、課堂教學“主渠道”的作用,寓價值觀引導于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之中,使各類課程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基金項目:2021年度重慶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校級教改項目(課題編號:202101(SZ)、2021年度學院黨建項目課題(課題編號:14):高職院校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融合的路徑研究——基于建設工程管理專業教育教學為例,中期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陳艷.論高職院校“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交互融合[J].思想政治教育導刊,2018(12):23-25.
[2]唐曉勇.畫好各類課程與思政課的“同心圓”[J].四川日報,2019-09-23(01).
[3]邱仁富.“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的理論闡釋[J].思想教育研究,2018(286):120.
[4]鄧飛.“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交互融合的探索與實踐——基于湖南水利水電職業技術學院教育教學的思考[J].文教資料,2020(09):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