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鳳舉
(廣西藝術學院,廣西南寧 530000)
廣西美術經歷了50年的發展,始終以積極的姿態向前探索,曲折前行。改革開放后,在世界當代藝術為主流的背景下,廣西畫家由于遠離文化中心,信息閉塞,錯過了一次又一次從中、西藝術關系的比較研究中確立自己的文化選擇的機會。當然,也有不少藝術家,在堅守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純正血脈,廣泛吸收外來藝術與尋求自身創新結合,展開繽紛多元的現代形態的廣西美術實踐。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廣西美術異軍突起,黃格勝、鄭軍里、張冬峰、李紹忠、雷務武等藝術家在畫壇上聲名日隆,擴大了廣西美術的影響力。2004年,漓江畫派正式成立,“結束了中國美術單項畫種類型的畫派一統天下的狀況”。隨著漓江畫派影響日隆,聲名漸漸遠播國內外,國內其他省區紛紛效仿,舉起了打造畫派的大旗,也引起了理論界曠日持久的大討論,爭論的焦點是畫派形成的模式。主觀打造畫派利弊的爭論至今還在持續,孰優孰劣尚無法定論,但主動打造畫派,整合地方資源發展美術事業,形成了百花爭艷的繁榮景象,卻是不爭的事實。除此之外,漓江畫派畫家們在探索過程中總結出的創作方法和教學的新路徑、拓展的新題材和形成的新品牌,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愈發顯示出其歷史的意義和時代的價值。
從中外美術史來看,畫派的形成沒有固定的模式,當前許多理論家指責現在的畫派是人為打造的,不是自然形成的,不符合畫派的標準。那么,按照哪一種模式才是標準的?這個標準是古代人的標準還是現代人的標準,況且,就是中國古代畫派的形成也是多種多樣的,地域性的、師承性的、共時性的、歷時性的,有理念相近的、有風格各異的、有傳承千年的、有曇花一現的……既然沒有共同的模式,為何不可以與時俱進地開創一種新的畫派模式呢?只要它有文脈傳承,有優秀的畫家群體,有無愧于時代的繪畫作品,能推動中國的繪畫事業向前發展,用文化品牌的影響力帶動地方經濟社會的發展,何樂而不為?
近百年來,廣西美術的精英們對中國近現代美術事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遠有千年之前的米芾,三百多年前的周位庚、羅存理,近有宗其香、葉侶梅、帥礎堅、陽太陽、黃格勝等,他們或得到桂林山水的滋養,在繪畫技法和境界上找到突破,或終生潛心于桂林山水寫生創作,開創了一個時代的新局面,加上齊白石、黃賓虹、徐悲鴻、關山月、白雪石等藝術大師對桂林的鐘愛,使漓江山水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蘊。
漓江畫派的創誕生,帶著濃濃的鄉土氣息,同時因為有了政府的指導,方向明確,步伐穩健。因為有了藝術院校的參與,人才密集,技術規范,短時間內刮起了南方田園詩畫新風,開創了中國繪畫流派形成的全新模式。
首先,漓江畫派是一個學院式的畫派。漓江畫派建立在廣西藝術學院的基礎上。一是畫家主體是廣西藝術學院的教師,其他畫家也多為廣西藝術學院畢業的學生,骨干成員也多為廣西藝術學院專家和管理人員;二是漓江畫派的主要機構設在廣西藝術學院,漓江畫派雖然是廣西區黨委政府打造的文化品牌,但促進會會長、理事長是廣西藝術學院老院長黃格勝教授,漓江畫派藝術中心和研究機構均設在廣西藝術學院。學院式畫派的好處是畫家主體在一個單位,便于集中力量辦大事。其次是,學院在人才培養上,十分重視基本功訓練,要求極為嚴格和規范,在繪畫理念和創作的方式上有很好地傳承。再次,大學人才資源豐富,知識結構合理,有專門的組織管理、理論研究、宣傳媒體、后備人才培養等,可以整合資源,形成完善的發展體系。
其次,漓江畫派也是一個綜合式的畫派。漓江畫派除中國畫之外,把西方繪畫中的油畫、水彩畫等涵蓋其中。不同畫種具有不同的表現力,國畫的水墨淋漓、意境深遠,水彩的清新淡雅,油畫的逼真細膩、奔放厚重,我們通??梢栽诶旖嬇山M織的一個主題的展覽活動中同時看到不同畫種的繪畫作品。
再次,漓江畫派還是一個結合式的畫派。打造漓江畫派是廣西區黨委、政府在21世紀初作出的戰略決策,多次把培育漓江畫派寫進黨委、政府報告,《廣西“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建議》再次將漓江畫派發展列入其中:“深入實施廣西當代文學藝術創作工程和文藝作品質量提升工程,打響文學桂軍、漓江畫派、八桂書風、劉三姐、廣西出版等文化品牌。”漓江畫派促進會則根據形勢的發展和漓江畫派發展的需求負責組織、策劃、執行活動,在廣西藝術家自身獲得發展的同時推動中國繪畫事業向前發展,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漓江畫派的出現打破傳統繪畫流派民間組織或官辦的性質,開創了政府部門與民間團體緊密合作具有地方特色的畫派范例。
中國山水畫進入現當代,為更好體現時代精神,現當代畫家不斷將新鮮題材放到山水畫中,原有的山水畫科的概念已不能完全涵蓋它所表現的內容,山水畫科的邊界正在逐步呈現模糊和泛化。山水畫在近代的變革,形成近現代山水畫的多元發展,中國山水畫的題材也隨著時代的發展而豐富,中國近代山水畫家嘗試將新生事物融入自己的創作中。黃格勝先生在《“漓江百里圖”創作回顧》中有過一段話這樣說:“比如長卷中我畫上了桂林電視臺,這不僅能標明時代,又能增加氣勢,也沒有破壞畫面的和諧?!笨梢姡S格勝雖然采用了折中的辦法來表現“時代感”,但因為現代建筑的“新”、鋼筋水泥的“硬”,幾何形狀的“丑”,一不小心就會影響畫面的美感和靜氣。正因如此,漓江畫派的藝術家們更多的是將目光放在了具有鄉土氣息的少數民族地區,著力表現民族地區的民居山水。
廣西少數民族民居建筑承載著中國人“天人合一”的樸素自然觀,他們依山傍水,就地取材,在盡量不破壞自然平衡的前提下建造房子,蘊藏著十分豐富的人文繪畫價值。民居作為表現對象是黃格勝對大自然的感悟和思考,更是黃格勝運用自己個性的表達方式闡釋了對景寫生和創作的有機結合。把少數民族民居木樓當作繪畫主要題材來描繪,漓江畫派的藝術家們在這塊領域里持續耕耘,用老辣拙樸的風格開掘了一個新的審美空間,創造出自己的民居山水,這一創造性的繪畫領域,開拓了中國山水畫的新題材,為中國山水畫寶庫增添了新的元素。
漓江畫派畫家多為大學教師,有許多德藝雙馨的教授、專家、學者,他們在各自的教學崗位上默默奉獻,為漓江畫派的后續發展儲備了人才。其中最杰出的代表當屬黃格勝。黃格勝在教學的過程中,摸索出一套十分管用的教學方法,從線描入手,解決學生造型、歸納、構圖、取舍等許多山水畫創作中的重要命題,影響了他的學生和社會上許多美術愛好者。
從2007年開始,首屆“格物致知——黃格勝教學成果展”開展,展出他和他的學生的教學寫生創作的作品。十多年來,黃格勝教授帶領研究生走遍祖國大江南北,開展寫生創作教學。這樣有聲有色的師生教學畫展,到2019年已經成功舉辦十二屆了,如此盛事盛典,即使放在全國藝術院校中,也屬為數不多,其教書育人精神之執著令人感動。他的學生們個個崇尚寫生,注重生活,培養了一大批關注社會、關注生活的畫家,在廣西藝術界乃至全國產生了廣泛影響,帶動了廣西乃至全國山水畫教學的發展。
關于文化品牌的建設,國家連續出臺多個文件進行了政策部署。2009年國務院發布的《文化產業振興規劃》、2012年《國家“十二五”時期文化改革發展規劃綱要》都對文化產業發展和增強文化軟實力作出了具體部署。廣西積極響應國家整體部署,首先打造了文學桂軍,以廣西文學“三劍客”和文學桂軍“四君子”等作家組成的集體性的文學沖鋒隊,占領了一個又一個的文學高峰,成為文壇不可忽視的力量?!拔膶W桂軍”已在中國文學版圖上閃耀多年,之后又推出了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山水實景演出《印象?劉三姐》、民族音畫《八桂大歌》、壯族舞劇《媽勒訪天邊》、桂劇《大儒還鄉》等歌、舞、戲劇等大型舞臺演出藝術劇目。新世紀伊始,廣西提出第五個文化發展戰略——打造漓江畫派美術文化品牌。
漓江畫派作為當代中國最活躍的繪畫流派之一,已經成為廣西的文化品牌,邵大箴、范迪安、陳履生等一大批理論家對漓江畫派取得的成就都予以了肯定。漓江畫派在發展中取得的優異成績也被《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媒體與學術刊物紛紛報道。在新的歷史機遇下,畫派發展與高層次人才培養相結合,順應了廣西地域民族文化傳承與創新發展的內在需要,既是畫派自身發展的必然,也是新時期國家實施重大發展戰略的時代要求,促進高等藝術教育發展的需要。
為形成品牌效應,爭取老百姓的認可,漓江畫派首先立足本土,組織了廣西史上規模最大的“新時代、新畫派、新農村——漓江畫派八桂新農村寫生采風千里行”寫生活動,漓江畫派的畫家們滿懷激情深入熱火朝天的“三農”建設第一線,走進田間地頭,走進千家萬戶,用美術家的角度展示新農村建設的新成果、新風貌、新景象。同時多次深入壯族、苗族、瑤族偏遠貧困山區的少數民族聚居地,開展寫生、展覽活動,推介原生態山區的旅游資源,讓社會了解少數民族生存狀況,讓老百姓了解、認可、接受漓江畫派。沉下去,同時也要走出去,到其他省區去“走親訪友”,去學習兄弟省區的先進經驗,展示廣西的美術創作狀態和整體實力,形成品牌,先后開展了漓江畫派山東行、西藏行、甘肅行、陜西行等,遠赴臺灣、香港、澳門地區,還走出國門到各地開展寫生、交流、展覽、研討活動,向國內外展示漓江畫派的藝術追求和藝術風格,讓更多的人了解在新時代漓江畫派的成長和成就,彰顯了漓江畫派貼近生活、表現生活、追求現代南方新田園詩畫風的藝術特征。
漓江畫派是一個新時期少數民族地區政府、高校和畫家群體采取自下而上與自上而下相結合的運行方式建立起來的全新畫派模式,在發展過程中面臨諸多問題,形成糅合了畫派與政府、畫派與高校、畫派與畫家、畫派與市場等復雜關系的全新運行模式。通過政府牽頭,自上而下地組織策劃,利用好政策優勢,能較好地整合資源,開展較大型的藝術活動,同時由促進會自下而上組織畫家進行自由創作,在不違背藝術規律的前提下為藝術家提供更多的支持,是一條行之有效的畫派發展路徑。要繼續鼓勵畫家們深入生活,把廣西眾多少數民族文化和風光資源宣傳出去,為地方經濟文化建設作出實實在在的貢獻。
注釋:
①帥民風."漓江畫派"的概念演繹形式[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2009(5).
②黃格勝.《漓江百里圖》創作回顧[J].藝術探索,19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