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 童
(江蘇師范大學美術學院,江蘇徐州 221116)
滿是落葉的庭院經過精心的打掃變得整潔干凈,然后隨意搖晃其中的一棵樹,少許掉落的樹葉又歸于周圍環境,這就是wabi-sabi(侘寂)。侘寂作為日本文化核心,追本溯源,則源于中國佛家禪宗。禪起源于印度,隨著與儒家、道家思想的交匯融合,逐漸形成中國本土的禪宗,南宋時期榮西和尚把禪宗帶到日本,中國的茶文化和禪宗便形成了日本特色茶道文化。茶藝大師和僧侶們在生活中實踐禪學,逐漸發展成為日本重要的美學思想——侘寂美學,本著追求質樸、純粹的價值觀,提升人們發現生活中細節的能力,獲得豐富精神世界的新途徑。
“侘寂”往往會給人帶來這樣一種感覺,孤獨、冷清、清幽,但也不為之感傷,而是帶著一種釋然的心境繼續發現自然之美,苦中作樂,豁然開朗。這種微妙感受的形成與日本的自然環境分不開,日本四周環海、自然災害頻發,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之中,日本民眾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觀——“重瞬間,輕永恒”的物哀觀念,他們認為世間萬物并不是完美的,或者說是不完整的、殘缺的、不永恒的美,這也為侘寂美學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侘寂”由“侘”和“寂”兩個詞組成。日本茶道的集大成者千利休,創造了著名的侘茶,本土制的不太名貴的茶具,小而簡樸的茅草屋頂茶室,形成的“和、靜、清、寂”茶道精神,正好符合侘寂美學概念。人們在品茶的時候,不再注重茶器的名貴與否,或者是高雅的茶室環境,而更注重喝茶時的心境,是一種安于簡單清貧,追求“本來無一物”的審美境界。“侘”是一種空間美學,因為它表現的是“人在宅中”的空間狀態,孤身一人在陋室中感受清幽雅寂,獲得詩意棲居的美好感受。“寂”是時間美學,指的是“孤寂”“凋零”,在時間范疇內,即使外表失去原有光彩而變得斑駁,卻醞釀出一種不依托于外在而帶有歲月沖刷下的美,是事物內在屬性的美。就像物體表面經過歲月洗禮留下的斑駁暗淡的色彩一樣。
如果你問我什么是“侘寂”,我覺得最好的解釋就是帶入場景之中,身臨其境的去感受。它是簡樸的茶室,沒有奢華的裝飾,沒有名貴的茶水和茶具,三兩好友坐于茶室,周圍是靜謐的深山竹林,互相淺談,那時候的每一刻都變成了永恒;它是日本的庭院,院內一角的枯山水,景石表現出山體的走勢,白沙模仿水紋的流動,再配以綠植和青苔覆蓋的石燈,極富詩意和哲學意味。侘寂美學的內涵在日本的設計中都有所體現,從平面設計、產品設計到建筑設計,都體現了侘寂美學中的順應自然、簡樸的理念。
世間存在的所有是萬物都是不完美的,也可以說是殘缺的、不永恒的,當我們近距離觀察某一事物都能發現它的缺點,如在放大鏡下的鐵器也都有凹凸不平的缺口,這種在時間流逝中消耗形體、色澤形成的缺陷,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每一個缺陷每一道斑痕都凝聚著只可意會的從容與謙遜。侘寂美學欣賞事物不完美形態,除了物理形態上的不完美,更多是讓觀者關注超越物體表象的內在精神,讓觀者自行想象,補充這種不完整、不圓滿的空間。如安藤雅信的咖啡杯設計,厚重的金屬質感,天然肌理與色彩,真實表現形態上的瑕疵,還原事物自然原始的面貌。
日本人的審美意識來源于對美的感受,他們認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與自然的關系應該是和諧共生的。自然之美在物體上的表現常為斑駁的肌理質感,自然流動的陶瓷的釉色,或是不刻意做出的干裂紋。安藤忠雄的建筑設計中經常會使用清水混凝土和原色木材,無不展現著材料的自然、樸素。這也正如我們想在室內設計中體現自然簡樸一樣,用竹子、原木、石頭這些大自然中沒有任何加工的材料去裝飾空間,把整個室內空間與自然融為一體,任憑歲月時間的洗禮,不僅不突兀,反而更顯自然韻味。
侘寂的“空”觀指的孤寂、幽靜,這樣的屬性反而成就了簡樸素雅的設計風格。“空即是有,多即是空”,用物質上的“空”,去獲得精神上的“多”,彌補心靈上的空缺。這樣的場景我們經常會在日式的茶室中見到,整個空間中除了一件家具,裝飾只有斑駁的金屬器皿中插著一束干花,墻上的一幅掛畫,偌大的空間似乎空的沒有什么東西,但是卻給駐足者以無限的想象空間,這種空寂之美引發了觀者的想象和深思。當對室內空間進行設計時,不要為了形式而形式,不要繁冗的裝飾,那么我們的室內設計就能更加樸素飽滿了。
人和自然實際上作為密不可分兩個個體,人依靠自然,任何一個人都生存在自然之中。在室內空間的設計中,將自然的元素與室內環境融合,天然木材、竹子、石頭,甚至是大自然的光、水、風等元素都能夠成為室內設計的靈感來源,不僅能夠感受到自然的紋理和色彩,數年之后時間流逝,這些東西反而更顯韻味,成為自然的一部分。
所謂大道至簡,大象無形。不用刻意嬌柔的裝飾,簡單自然,是對生命、對自然的思考。好的室內設計或許會給現在的人們多一種減輕壓力的方式,將室內的東西化繁為簡,簡化室內裝修設計。整個空間布局變化不用很復雜,講究功能與實用;簡化室內裝飾,或許花瓶中的一束干花、一幅掛畫、原木方桌和一套最簡單的茶具,即使沒有其他鮮艷顏色和華麗擺件,也能達到最好的裝飾效果。展現出侘寂美學中對自然元素的運用以及最樸素的裝飾追求,對于心境上的思考與升華有極大幫助。
人與自然常常是不可分割的關系,人依賴于自然,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所以日本人更愿意使用竹、木、土、紙等自然材料來建造房屋,這些自然材料更能夠順應自然,在時間的風化洗禮中,木材展現出本身的木紋肌理,竹子展現最初的素色,茅草屋頂和紙裱移門也可在重新更換后,給屋室帶來煥然一新的感覺,所有的東西在時光中成為自然的一部分,令人倍感親切。日本的很多設計也都體現著要順應自然,這也正如侘寂所體現的理念一樣。例如日本的食器設計,總能在材質表面看到最初的肌理,粗糙的質感、流暢的線條,這種融合現代人審美和侘寂美學思想的設計,成為日本設計美學的主流。
室內的整體色調要樸素淡雅,給人以關懷,感受歸家的幸福。以材料本身自然色為主,且純度不高,例如柔和的灰色、赭石色。可以用藍色、紫色等安靜深色稍加點綴,讓空間更加穩重安靜。侘寂的色彩更加自然,不會過于艷麗,而是趨于樸實和沉穩。可以將室內部分墻面做成黃土仿古墻,古樸的肌理與色彩氣質,讓人心情平靜下來,顯現侘寂之美。
在室內材質的選擇上,更加注重自然材料,盡量表現物體本身的肌理、質地、色彩,直觀地向人們傳達出物體本身的情感。材料可以帶有殘缺,對其中的殘缺之處進行適當處理,殘缺之處與室內環境相互融合,反而能讓受眾體會其中某處細節的殘缺之美。老舊的外表下或褪色,或斑駁,卻給我們傳遞一種美,這種美直達內心。室內設計材料不需要復雜的結構和裝飾,選擇天然環保的材質,無須鮮艷的色彩,手工定制與原木、水泥墻、藤編、亞麻或許是最好的選擇。通過運用材料的不同質感,一方面可以展現材料本身獨特的肌理,極致簡約的效果,另一方面彌補空間布局的不足,使整個空間耐人尋味。
室內陳設是空間設計不可缺少的內容,它對于美化空間、渲染氣氛有著重要作用,侘寂空間設計追求素、簡、樸的設計理念,這種理念可以反映在室內陳設和家具上。去掉繁冗的細節裝飾,適合的陳設裝飾和部分的空間留白,拓展和延伸室內的空間,保持室內空間的舒適性,給人們留下遐想的余地。室內陳設或與空間融為一體,或者成為空間的設計亮點。為了遵循侘寂美學所提倡的重復利用的原則,盡量選擇環保可重復利用的設施。保留天然原木粗糙紋理、線條流暢的家具,交織出室內空間的層次感,更顯原始恬淡之美。造型時尚的吊籠燈飾和墻上的繩編壁掛,增添空間的趣味性。坐佛像的東方宗教信仰藝術更能把室內清靜淡然的氣氛推到極致。
當代社會,富裕的物質生活,復雜的人際交往,人們越來越渴望用更少的物生活,擺脫物質的束縛,將“物”之美滲透到日常生活,當結束一天疲憊的工作時,回家看到的是舒服的亞麻布沙發、藤編座椅、復古陶罐臺燈,簡潔大氣的室內配色,帶來舒適的視覺體驗,精神也能得以放松。
侘寂美學是一種簡單質樸卻精致隱奢的美,它強調是萬物與時間的關系,追求拋棄事物外部特征,洞察生命本身的藝術,主張在平靜的空間中窺探極簡生活的美學。原木、藤編、水泥、枯草、金屬……這些自然的物件,隨著時間的洗禮變得越來越有味道,展現出本身的情感和意象,用手輕輕撫摸其自然天成的表面,別有一番風雅韻味。將侘寂美學的思想融入室內空間的設計中,可以彌補現代化工業元素帶來的審美疲勞以及空虛感,讓在物質世界迷失的人們回歸自然,慰藉疲憊的身心。在室內空間的設計中,對空間劃分、色彩材質選擇、器物擺件的布局都需要精心的設計,感受自然而然。在都市快節奏的生活下,侘寂風這種包含年代感、故事性的裝修風格,打破原有的枯燥,帶給人們質樸自然的美。
注釋:
①“和敬清寂”:香港日本文化協會主編[Z].香港:香港文化協會,1992.
②[美]李歐納?科仁.《wabi-sabi侘寂之美》蔡美淑譯,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