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中華
(重慶第二師范學院,重慶南岸 400067)
近年來,黨中央將美麗鄉村建設納入國家戰略發展規劃,鄉村景觀規劃與設計是此項規劃內容當中的重要一環。在對鄉村景觀進行規劃的過程之中,應當對當地的文化建設情況做到精準了解,對當地的生態環境狀況加以把握,以便能夠據此依托鄉村景觀建設提升當地民眾的物質生活水平與精神文化水平,進而達到推動當地經濟發展的目的。由于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做好美麗鄉村建設背景下的鄉村景觀規劃工作對于實現城鄉一體化具有重要的意義。
從我國城鎮化建設工作的整體發展歷程來看,其大致涵蓋了下述三個時期:(1)城鎮化建設起步時期。這一時期為20世紀我國改革開放之前,彼時城鎮化建設整體進程較為遲緩。(2)城鎮化建設發展時期。這一時期為我國改革開放到20世紀末期,彼時我國城鎮化建設工作有條不紊地持續推進,然而城市與鄉村地區建設面貌表現出較大差別。(3)城鎮化建設提速時期。在步入新世紀之后,國內城鎮化建設提速,在城市發展趨于飽和的背景之下,鄉村建設成為全新的工作重點。
作為“美麗鄉村”這一概念而言,其最初源自浙江省湖州市安吉縣。該地歷經多年探索,實現了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的協同推進,并打造了第一個國家級生態縣,并且成為聯合國人居獎唯一獲得縣。審視“美麗鄉村”這一概念,其“美”不僅僅是指鄉村的外觀之美,更意味著鄉村的內在之美。
按照鄉村景觀建設的視角來看,通過推動“美麗鄉村”建設,將實現對地區資源的優化整合,讓鄉村景觀充分彰顯自身的特色,并由此能夠帶動區域范圍之內的生態保護。由社會發展視角來看,通過推動“美麗鄉村”建設工作的持續深入,將實現對鄉村地區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讓鄉村居民的物質生活水平以及精神生活福祉獲得提升。由鄉村居民的視角來看,通過推動“美麗鄉村”建設工作的開展,將讓鄉村居民的生活變得更加富足,為其帶來全新的經濟增長點。
在對鄉村地區進行景觀規劃以及設計的過程之中,設計人員應當保持足夠的前瞻性,對鄉村所處的地理位置及其周邊環境要素加以充分分析與考量,以便能夠實現對地形、地貌的科學利用,進而在鄉村景觀規劃與設計過程之中凸顯出地理環境優勢,打造具備鮮明鄉村特色的鄉村景觀以及地標景觀。與此同時,在踐行鄉村景觀規劃以及設計的過程之中,必須秉承可持續發展理念,即,注重對鄉村的生態環境,諸如森林、河流、灘涂、草地等環境要素加以全面的保護。通過在鄉村地區配置供當地民眾進行休閑、娛樂的設施,讓鄉村民眾獲得良好且宜居的公共空間,使其得以從中感受到鄉村生活的愜意。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美麗鄉村”有著美滿之意。有鑒于此,在對鄉村地區進行景觀規劃以及設計的過程之中,應當實現對鄉村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與科學規劃,唯有這樣,方才能夠帶動鄉村民眾實現共同富裕,使其幸福生活指數更高。同時,村委會應當注重鄉村內部的精神文化氛圍建設與引導,以便能夠讓鄉村民眾彼此之間形成更為和諧的關系。在對鄉村地區進行景觀規劃以及設計的過程之中,設計人員應當實現對自然規律與社會發展趨勢的精深理解,并遵循優化景觀利用的理念,最大限度地實現對鄉村地區經濟、自然、文化等要素的科學整合,以此來確保鄉村地區景觀建設實現科學發展。
在美麗鄉村建設的視域下,進行鄉村景觀設計可以從以下幾點著手。
在美麗鄉村景觀設計過程中,應該明確鄉村景觀的規劃設計理念,秉承“創新”“協調”“綠色”以及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1.秉承“創新”理念
可以說,“美麗鄉村”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異曲同工,同以往的鄉村建設相比較而言,在內涵上更加豐富,這一概念強調對鄉村地區的公共服務設施以及基礎建設加以持續完善,注重對鄉村地區村容、村貌、文化格調、民眾精神素養等方面的持續提升。因此,應該秉承“創新”理念,對鄉村景觀進行創新化的設計與規劃。
2.秉承“協調”理念,推動鄉村地區實現外在美和內在美的有機融合
審視“美麗鄉村”這一概念能夠發現,其不但是經濟層面的概念(有賴于公共服務、基礎設施等物質的充足支持),同時亦是文化層面的概念(有賴于鄉村民眾精神文明素質以及現代意識的增強),唯有這樣,方才能夠實現主體同自然生態環境之間、主體同主體之間的和諧相處,方才可以被稱之為美麗。當鄉村民眾處于此種環境之中,其將對家鄉產生美好的回憶,使其能夠對家鄉產生深深的眷戀之情。有鑒于此,在推動“美麗鄉村”的建設過程之中,必須確保村落建設同生態環境實現和諧共存,讓村落建設與設計同當地的人文風貌與地域特質達成匹配。在民居的設計時應當秉承現代、實用的理念,同時亦要確保建成投入使用的村莊像村莊,以此達到“一村一景”。同時,應當在鄉村地區配置足夠的文體設施,并借助這些文體設施組織廣大鄉村民眾開展豐富多樣的文體活動,讓其業余生活得到豐富。此外,應當盡可能多地對古村落、古民居加以保留,以此來實現鄉村文化底蘊的傳承。
3.秉承“綠色”理念,創設宜居的鄉村環境
作為“美麗鄉村”而言,其不應當停留在主觀評判層面,更應當是為當地民眾文化觀以及生活方式的外在體現,身處于美麗的環境之中,將讓鄉村民眾的審美觀獲得熏陶,精神世界得到享受,讓其能夠主動向善,生活變得寧靜、愜意、舒適、安康。有鑒于此,各級政府主管部門應當注重生態文明教育,讓鄉村民眾通過接受系統的教育養成勤儉節約的意識、環保意識,避免出現垃圾堆放、污水亂排等現象。通過對廁所的修葺,將鄉村地區較為常見的旱廁改建為干凈的衛生廁所或標準化公廁。在鄉村周邊以及鄉村內部廣種綠植,提升居所宜居性。
4.秉承可持續發展理念
在鄉村地區存在著諸多未被發掘和使用的自然要素,為此,相關主管部門在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工作之中,應當注重對這些要素的充分發掘和利用,并秉承可持續發展理念,唯有這樣,方才能夠實現對盲目追求短期效益(如涸澤而漁、焚林而獵、濫砍濫伐等)的規避以及對長期效益的保證,由此將會依托“美麗鄉村”建設工作的推進和深入,實現鄉村地區經濟效益與生態保護的同步推進。
村落乃是人類聚居地之一,伴隨著歷史的發展,逐漸演進為專有的聚落形態。這一形態已然成為自然肌理當中的關鍵組成部分之一。在推進“美麗鄉村”的景觀建設過程之中,相關部門應當科學進行規劃、對鄉村肌理給予足夠的重視和尊重,以便能夠在此基礎之上打造聚落式鄉村景觀格局。在工作推進當中,必須確保所規劃的景觀同居住群落二者之間先前形成的緊密聯系不被打破,確保鄉村民眾正常的生活節奏不被打亂。對不同功能區加以科學分配,如休閑區、勞動區以及生活區。
作為鄉村的歷史、風俗、人文等要素,其均為鄉村民眾無法割舍的精神支柱,同時亦是鄉村地域特色的集中表現。有鑒于此,在推動“美麗鄉村”的建設過程之中,應當注重凸顯鄉村地區獨有的地域文化,合理依托當地鄉土元素,諸如當地獨有的建筑形式、植物等。借助對充滿地域特色的提煉與發揚,將確保鄉村民眾所處的生活環境同自然環境實現有機融合,并由此彰顯出該地區的文化內涵,讓鄉村景觀的魅力得到充分顯現。
可以說,地理與文化等要素彼此之間表現為密切聯系、互相促進的關系。針對這一特點,在推進“美麗鄉村”的建設過程之中,應當注重對地理特點的充分結合,對當地各類文化、人文要素的充分發掘和運用,以此來提升“美麗鄉村”建設工作的實效性。
相關主管部門應當意識到,“美麗鄉村”建設工作是一項長期工作,在這一進程之中不可避免地會出現各種制約因素,為此,相關主管部門應當通過對鄉村產業布局的優化與重整,借助多產業布局的形式,提升鄉村地區經濟輻射能力,并以此打破城市與鄉村存在的二元結構桎梏。
在對鄉村景觀規劃工作進行評估時,應當充分考慮到區域之間的發展差異,也就是說,應當結合具體的區域發展實情制定具體的評價準則,以此來提升評價活動的精準性。
本文從“美麗鄉村”建設背景以及鄉村景觀規劃設計的內涵入手,著重分析了美麗鄉村建設視域下鄉村景觀設計的策略。鄉村景觀規劃設計旨在為農村居民構建宜居環境,推動“美麗鄉村”建設,因此是非常關鍵的,在進行鄉村景觀規劃設計時,應該充分考慮農村居民需求,結合當地地域特色,實現鄉村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