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夢陽
(西安交通工程學院,陜西西安 710061)
混聲三聲部合唱《伏爾塔瓦河》由石桁、夏禮生編曲,林華填詞,改編自交響詩套曲《我的祖國》中的同名篇章。原作由捷克民族樂派斯美塔那作曲,以波西米亞母親河為題,譜寫出伏爾塔瓦河的波瀾壯闊與沿岸雄偉壯麗的和諧景象,深深抒發了作曲家對祖國的眷戀與熱愛之情。合唱作品《伏爾塔瓦河》采用SAT或SSA聲部結構,但從音域、聲部結構、主題內容、旋律等角度來看,也是一部適合童聲合唱團演唱的優秀作品。小學童聲合唱團作品的選擇應遵循有一定難度并略高于團隊水平的作品,培養不同方面演唱表現能力以提高團隊素質為原則。同時兼顧教育功能,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為導向。而作品《伏爾塔瓦河》在小學童聲合唱團的實踐運用中得出,特別是針對合唱團初級向中級提升階段,對合唱團音樂知識學習、節奏音準訓練、聲音音色提升、聲部和聲結構構建等方面的學習有較大的提高,對合唱團未來發展有深遠的意義。
作品《伏爾塔瓦河》輕松愉悅、陽光活潑,作者借伏爾塔瓦河波瀾壯闊景象的描寫抒發熱烈的愛國情懷,內容積極向上,是一首符合少年兒童身心健康發展的作品。以愛國主義思想貫穿整個作品的學習與排練,引導學生“先理解后表達”,在理論實踐結合中,以無痕跡滲透的模式達到愛國主義思想教育,正是“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中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及“課程思政”在小學的貫徹實施。
作品以對比的手法清晰呈現大小調色彩差異。f小調優美柔和而略帶憂傷的基調描寫優美的風景,抒發背井離鄉對祖國的思念之情,F大調沉著莊重的感覺描寫伏爾塔瓦河壯麗輝煌奔流不息的景象,作曲家以同主音大小調的鮮明對比,譜寫心中從感傷到釋懷的畫卷。其強烈明晰的對比使學生能清晰體會到大小調在音樂色彩上的鮮明對比及所表達情感的差異。同時,鮮明的大小調及明確的段落劃分也使得學生能強化對音樂段落的理解。
作品采用6/8拍不平衡的特性使音樂具有大線條的律動感,次強拍使得興奮的音樂趨于平穩與內斂,作品以興奮歡快中又不失柔和優雅為特點,以快板的速度突顯其陽光般的活力,正符合小學階段兒童充滿活力又好動的心理特點,通過排練深化學生對6/8拍的掌握。
童聲合唱團音色發展方向和合唱團演唱的作品風格密不可分,確立合唱團音色發展方向并以正確的方法進行訓練是合唱團提升的重要途徑。演唱方法是音色的直接影響因素,我國著名作曲家、指揮家蕭白曾闡述了合唱常見的三種唱法,即:自然直聲唱法、抒情美聲唱法及戲劇美聲唱法。針對作品《伏爾塔瓦河》風格特點,運用抒情美聲唱法為基礎,發揮童聲與生俱來的清澈、明亮、純凈的音色以塑造作品聲音形象更為穩妥。在演唱訓練中發揮小學生聲音的特點,追求聲音的共性,使聲音音色高度統一。《伏爾塔瓦河》以單一的和聲色彩詮釋合唱音樂,要求作品在演唱時保持集中、統一、穩定的音色特點。而作品節奏規整與旋律平穩的特點,又有利于引導學生建立高位置的發聲概念,在旋律進行與音樂情感強弱變化的同時穩定并鞏固聲音的集中統一,也在合唱團音色訓練方面也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
作品排練前案頭工作不可或缺,熟悉作品內容,掌握各聲部旋律,明晰作品情感表達,并制定詳細的排練計劃與周密的訓練安排是提高排練效率最有效的手段,也是指揮掌握訓練進度與積累經驗的重要方式。
童聲合唱團在演唱此類注重和聲色彩的作品時,人數應濃縮其精華,最大化保證合唱團音準、音色的高度統一。《伏爾塔瓦河》高聲部為主旋律其余二聲部為和聲渲染,聲部人數分配遵循突出旋律聲部而兼顧平衡三聲部和聲音響效果的原則,采用三聲部合唱團人數5:3:4比例。當然,由于實際學生情況不同,可根據合唱團實際的聲部音響效果調整聲部人員結構。在聲部分配方面,正確的聲部劃分應該以音色、音域為依據并兼顧其他情況進行。各聲部應采取男女生搭配均衡各聲部音色。
歌曲學唱階段采用分聲部訓練模式,注重節奏與音準訓練。作品和聲音響效果特點決定了音準與節奏的重要性,排練中應以嚴謹、細致的態度對作品分句、分段演唱。隨后,可采用疊加的形式合入其他聲部,而其中應時刻保持橫向與縱向的音準訓練,在和聲結構復雜處可采用和弦模唱的方式進一步鞏固音準。值得注意的是,發聲位置和氣息同樣制約著音準。氣息訓練作為歌唱的基礎應時刻貫穿,而對高位置發聲概念的建立、穩固與“弱聲”演唱同樣也是《伏爾塔瓦河》的訓練重點。穩定的高位置發聲與足夠的氣息支持是“弱聲”演唱的基礎,在排練中逐漸幫助合唱團員建立發聲位置的概念,并通過高位置發聲的同時以“漸強”“漸弱”等練聲方式融入“弱聲”訓練,逐步達到弱而不虛、輕而不飄。同時通過兩者的結合訓練相互促進、相互提高并,為作品的情感處理的打下堅實基礎。
作品情感表達是歌唱的核心所在,歌唱不是單純的技術。《樂記》中說:“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動,故形于聲。”由此可見,“聲萌于心”,而情感是音樂表現的本源。合唱從音響效果的角度優于獨唱,因其以眾多人數使音響效果產生巨大張力,具有更為廣闊的情感抒發空間。《伏爾塔瓦河》遵循細膩的原則,以夸張的強弱對比、大小調色彩對比、旋律中“連”與“斷”的對比表現作品的真摯情感。
作品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以小調婉轉溫柔又略帶憂傷的調性特點描繪出祖國美麗而又充滿生機的景象,并流露出對祖國的思戀之情。演唱中基于快板的速度區間,采取相對慢的速度來表現作品陰柔之美。起句是作品的難點之一,第一個音必須在保持足夠穿透力的同時盡可能地弱唱,以訴說的形式并帶有迫不及待之感講述伏爾塔瓦河的美景,結合于平穩上行的旋律以較為平穩而緩慢的漸強推進至最高點“群山”處,而“群山”為旋律線的最高點的兩個三拍長音,長音的演唱不能一成不變而應是情感更強烈的體現,通過相比之前更為夸張的漸強漸弱來推動音樂的發展。“群”作為山的量詞應進一步漸強把情感送到最高處,而中強保持到“山”后開始表現漸弱的意圖,并通過“中”的五拍長音有足夠的空間使聲音平穩漸弱,最后使聲音宛如消失在群山深處。作品前四句都采用相似的情感處理手法,采取聲音歸零原則,即四個起句聲音如同音響的音量旋鈕一般,從零緩慢上升至最高點在緩慢歸零。每一句的起句聲音都是一個新的開始,以弱而集中的起句配合細膩的漸強減弱處理以充分體現作者對伏爾塔瓦河周邊優美景色的描寫,而中間兩句的音樂發展是情感進一步的升華,旋律的起伏感在原有基礎上進一步加強使作品情感從柔美轉向壯麗。樂句以“中強─強─中強”的走向與前四句形成情感的遞進關系,其演唱相較于前四個樂句稍帶堅定之感。而后一句的結尾處以漸弱回歸至弱,借表現被“聲聲的號角驅散的霧障”漸漸遠去暗示作者內心的陰霾消散。隨后轉折點到來逐漸體現出作者內心的激動,最后三個樂句以短小而逐漸遞進的形式把作者的思戀之情推向高潮,通過離調和弦來暗示情感從憂傷到興奮的轉變。演唱中每句在保持漸強的同時,注意每個樂句的情感遞進,后句要強于前句。結尾的漸弱處理一定要保持聲音的細膩與平穩,并保持高位置集中的聲音。在漸弱的處理中,指揮應引導學生以“把聲音送到遠方”的具象代替“聲音漸弱”,謹防學生在漸弱的同時聲音綿軟分散。
第二部分在感情色彩上有別于第一部分,音樂轉為明亮色彩的大調式,通過伏爾塔瓦河的波瀾壯闊抒發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其速度因情感的轉變而應稍快于第一部分,以體現作者懷著滿腔熱情回歸祖國的堅定信念。該部分的第一句是作品首句的轉調重復,基于大調明亮陽光的特點,這一句的情感處理應更為直接與大膽,漸強減弱的情感處理應更為強烈。但需要注意的是樂句結尾采用漸強的方式結束以表現作者的堅定。樂句進行至“布拉格”時采用小的漸弱處理,到達“城”時通過一個長音的漸強引出下句,一個短小的樂句保持以“強”的情感點出其主題。隨后兩個樂句的情感處理基本相似,前句采用中強的起句后結合下行的旋律走向而漸弱結束處以長音“煌”做漸強以引出下句,繼而以情感的遞進以“強”起并漸弱結束。最后結束部分又有了較大的變化,通過細小斷開的旋律體現出對未來壯麗輝煌的肯定,在演唱中一定要保持堅定的狀態,聲音每兩個字斷開,其情感要求“聲斷而情不斷”保持均勻的漸強,聲音應保持高度的集中,并要求聲音斷的整齊而不能拖泥帶水。而結束處盡量保持聲音的空曠感并把通過漸弱把聲音送向遠方。作品的結尾采用前句句尾的重復最后以強音直接收的方式結束該作品,以最直接而最強烈的方式表達出作者內心的堅定信念。同時,鋼琴伴奏在合唱作品中往往作為一個襯托聲部的存在,在整部作品的情感表達中也起到很大作用,特別注意在演唱長音時,通過鋼琴伴奏的漸強與漸弱處理增強音樂的流動感,使各樂句連接得更為緊密,同時也能讓合唱團員保持在連貫的情感中。
三聲部混聲合唱作品《伏爾塔瓦河》作為一部優秀的改編作品十分適合于童聲合唱團的演唱。通過作品的學習與排練,可以使小學中的童聲合唱團從思想品德、音樂知識、演唱水平等方面收獲頗豐,并通過對音樂情感的處理讓合唱團員切身體會情感表達才是音樂的核心。《伏爾塔瓦河》雖結構簡單,但其難點在于通過情感強弱的對比詮釋作品的內涵,以細膩的聲音展現其描繪的畫卷。在演出及比賽的運用中,雖難度上不及大型合唱作品,結合于合唱團的實際情況通過作品逐漸積累比賽經驗及演出經驗,使其快速成長。可以說,大型場合的演出與比賽對合唱團的成長有較大的作用,特別是對于比賽而言,從選歌、密集排練、賽前心里調整直至比賽無疑對合唱團乃至于指揮都是巨大的提升。而合唱這項事業也正是因為表演而存在,所有的排練、學習都是為表演而做準備,舞臺又能教會學生很多在課堂上沒有的知識。提高學生綜合素質、豐富學生課余活動、培養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則是小學中的合唱團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