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彥含
(杭州師范大學,浙江杭州 310000)
視奏在《鋼琴百科辭典》中被明確定義:“視奏,看樂譜即演奏,尤指面對新譜即刻演奏(或演唱)的能力,要求盡可能按樂譜所示的要求,在音高、節奏和力度等方面保持準確。”一個具有較高視奏水平的學生必須很好地掌握音樂理論知識,并且了解音樂發展原理、擁有對音樂結構的分析能力,同時在生理上具備良好的聽覺和協調的肢體運動,以及在心理上具備良好的音樂記憶力、內心聽覺、注意力的分配與集中。因此,視奏作為一種提高音樂綜合能力的訓練手段成為研究的熱潮,但更多研究者的研究視角集中于師范類、音樂院校學生的視奏研究,只有少數文獻針對兒童群體。而兒童群體的視奏研究有其獨特性與重要性,因此本文通過對近年來我國兒童鋼琴視奏教學的論文研究,對現狀進行梳理、總結和述評,希望對后繼研究者有所啟發與思考。
兒童鋼琴視奏研究主要分為4個方向——結合心理學理論闡述鋼琴視奏過程及原理、鋼琴視奏教學策略和建議的提出、鋼琴視奏教材教學體系研究、國外鋼琴視奏教學體系研究。
從腦科學角度出發,視奏被認為是大腦將樂譜轉化成手指動作,并建立起神經鏈接的生理過程。這種連接過程包括了人體的眼球運動、視線掃描與大腦的連接與傳遞,隨之大腦獲取信息加工并迅速做出判斷給出指令,最后人體的各肢體部分接受指令,其中包括人體手腳肌肉的反應、力度的控制。此研究多見于國外的實驗研究,其中對眼部運動、大腦皮層的研究最為多數。
從心理學角度出發,主要分為感知覺理論、多元智能理論、認知信息加工理論三類。
感知覺理論。此理論被絕大多數文章提及,主要圍繞鋼琴視奏種所涉及的視覺、聽覺、觸覺、運動覺等感知覺能力培養的角度進行分析討論。如宋丹的《兒童鋼琴視奏能力的實驗研究》、斯科特?德克森與代霜蓉的《視奏》等。視奏是一種涉及了聽覺、視覺、觸覺以及運動覺四種感知覺的復雜系統,在這個系統中,樂譜是外部刺激物,演奏者運用視覺將樂譜上的標記輸入到大腦,通過觸覺、運動覺將樂譜上的符號轉化成琴鍵上的動作,同時運用聽覺(包括內心聽覺)檢驗樂譜輸出的正確性。
多元智能理論。美國哈佛大學的加德納教授在20世紀80年代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論,他提出人的智能包括了音樂智能、動覺智能、語言智能、空間智能、人際智能、自我認知智能與博學家智能這八種智能。吳菲在其碩士論文《鋼琴視奏中音樂、空間、動覺智能的相關性研究》一文中對鋼琴視奏中所涉及的三種智能——音樂智能、空間智能、動覺智進行了深入挖掘并闡釋其相關性。
認知信息加工理論。認知信息加工理論是現代心理學中研究最多、研究成果最為豐富的一個心理學領域,主張研究認知活動本身的結構與過程——信息的存儲、加工、提取和使用。周鈺在其碩士論文《鋼琴視奏認知過程解讀及訓練策略初探》中對視奏的認知過程進行了詳細的解讀,結合認知信息加工理論對視奏所涉及的知覺、瞬時記憶、注意、短時記憶、長時記憶五個心理過程進行剖析,并提出4個基本假設——樂譜刺激量、眼動狀態、聲音代碼關聯速度、音型模式與視奏的關系,并設計相關實驗進行驗證。
按視奏學習階段分類,如準備階段、初階視奏、進階視奏。此類分類方式的優勢在于關注到了不同年齡階段兒童的身心發展特點,但所探討的內容主要集中在“音程推理法”與“識字法”兩種識譜方式的選擇上,并沒有很深入地結合兒童身心發展特點進行研究。
按鋼琴視奏所涉及的感知覺分類。如聽覺方面的訓練、視覺方面的訓練、觸覺方面的訓練。按照感知覺分類的文獻最多,如徐丹《兒童鋼琴教學中“心理操作技能”問題的初探》、王偉群《鋼琴視奏訓練方法探析》、斯科特?德克森,代霜蓉《視奏》。斯科特?德克森對視覺、動覺提出了針對性的具體訓練方式,如通過用眼比嘴快的方式閱讀單詞、閱讀寫在紙兩端的單詞減少視奏時多余的眼部移動,通過閉眼尋找2個一組的黑鍵、彈奏固定音程來訓練鍵盤感。在徐丹的文章中,試圖揭示視覺、聽覺、觸覺、動覺訓練背后的心理操作技能,提出了加強手指肌肉記憶來減少注意力分配難度,通過鍵盤無聲練習、隔句背譜演奏等方式進行內心聽覺訓練等新思路。
按樂譜中所包含的音樂要素分類。此類建議的提出較為分散,大多文獻主要選擇了音符辨識訓練、節奏辨識訓練兩個方面進行教學策略的提出。在音符辨識方面,大多數文獻都強調了識譜方式的運用,絕大多數文獻推崇運用音程推理法進行識譜,即通過某個確定的音與下一個音之間的音程關系來完成下一個音的彈奏。除此之外,《鋼琴視奏學習中的辨識內容與方式探討》一文提出了音群的辨識方式——運用結構感知與信息分塊的識譜方式。在節奏的辨識訓練方面,相較音符辨識訓練較少。在布里揚斯卡婭的教學中,她強調了在視奏前的節奏準備訓練,一方面通過詞語的重音、兒歌和詩詞格律來初步了解節奏與律動,另一方面通過肢體游戲、動作或敲擊簡單的打擊樂器讓兒童參與打節奏。王偉群提到了通過聽音樂讀樂譜的方式對節奏單元板塊進行視覺運動練習,強調訓練時主要以“節拍”到“小節”循序漸進式去讀譜,練習對節奏信息辨識的視覺提前量。
對鋼琴視奏教材的研究有宋丹的《兒童鋼琴視奏能力的實驗研究》和任靈秀、余小信的《論鋼琴視奏訓練中部分初級教材的實踐與比較分析》。宋丹以美國視奏教材《four star》為例,通過定量研究探究不同的教學方法對兒童鋼琴視奏的影響,并嘗試提取出《four star》教材中提高鋼琴視奏能力的有效策,并以感知覺理論、認知心理加工理論、多元智能理論為理論依據加以解釋。《論鋼琴視奏訓練中部分初級教材的實踐與比較分析》一文作者認為目前專門的視奏教材也缺乏針對性,其編寫模式類似于其他鋼琴初級教材,由各種簡單到復雜的樂譜組成,因此作者認為探討初級鋼琴教材如何進行視奏能力訓練非常具有現實意義,作者選擇了三種教材進行了文本分析,并通過對六位琴童為期六個月的不同教材的教學實踐,最后提煉總結出初級教材中視奏訓練方法。
《俄羅斯兒童鋼琴教學中的視奏能力培養》全文分為三個部分,分別介紹了俄羅斯音樂學校從一年級到音樂中專每個年級所需要達到的視奏要求、具有代表性的俄羅斯鋼琴教育家布里揚斯卡婭的視奏教學理念和三套俄羅斯當代鋼琴視奏教材的內容構成和主要特點。
我們所處的時代在不斷發展,人類對于認知的需求也在不斷深化。幾乎所有的學科專業也都在向著更多維的領域發展,不同學科之間的界定也開始變得模糊,鋼琴視奏雖然隸屬于音樂領域,但同時也是一項涉及多項感覺器官的心理活動,加之兒童群體心理與生理特點的特殊性,學科交叉是必然的趨勢。有了心理學領域知識體系的支撐,才能探尋到最系統、科學、有效的教學策略,而不是僅僅依靠教師們經驗的累積。
視奏作為音樂學習訓練中的一種方式,是為更好地感受音樂、表達音樂而服務。因此,不能脫離音樂語境,將視奏視為一種機械化的體育運動進行訓練,如在一些文章中提到的通過閱讀豎排文字來訓練縱向和聲閱讀能力,通過提高眼動速度來提升視奏速度,都是脫離音樂語境的訓練,在這個過程中并沒有起到提升音樂綜合能力的作用。
隨著5G時代的到來,互聯網+的模式在各行各業紛至沓來,音樂教育領域也不乏智能硬件產品和音樂學習類應用程序的出現,國外的幾大音樂教育品牌都有相應配套的應用程序,國內也有視唱練耳與樂理學習的相關應用程序出現,供教師課堂教學與學生課后學習。視奏的訓練側重于課后的大量練習,同時需要對彈奏的結果進行及時反饋,由于視奏有較為客觀的評價標準,具有一定的可行性。應用程序本身所具備的多媒體技術,提供了便利的視聽條件,為教與學帶來一定的趣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