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龍 曹 翔
(揚州大學動物科學與技術學院,江蘇揚州 225009)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著深厚的精神力量,高校是人才培養的主戰場,扮演者為國家鄉村振興戰略培養源源不斷地“生力軍”的重要角色。在這一背景下,如何將傳統文化中蘊含的精神力量融入高校育人實踐,立德樹人,培育越來越多的具有服務鄉村振興意愿,積極投身鄉村振興實踐的“新農人”,發揮高校文化育人作用,成了當前高校人才培養的重要目標。
從鄉村人才振興的角度看,這是高校大學生情懷培育的范疇,當前,我國高校畢業生在選擇未來就業方向時,“談農色變”的現象依然存在,而優秀傳統文化中所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規范,不僅是民族的血脈,人民的精神家園,也是培育當代學生“三農情懷”的重要力量,情懷入心,也就指引了學生未來規劃的方向,進一步大牢了學生投身服務鄉村振興實踐的基礎。
中華傳統文化起源于先人的歷史性創造并影響當下,既有深耕于人心深處的倫理精神文化、規范人文關系的制度文化,還有以固態化具象呈現的物質文化。它積淀了豐富的基層社會治理智慧和經驗,是當下鄉村治理寶貴的思想和素材供給者、思路或方法參照對象,具有多方面價值功能,被有關學者視作“破解鄉村治理難題的密鑰”通過以往的大學生“三下鄉”等各項服務鄉村振興實踐來看,我國即將走上鄉村振興建設崗位的接班人,普遍存在對我國傳統文化,尤其是發源于農耕文明的傳統文化不了解,對優秀傳統不理解的現狀。大學生是未來在廣闊農村舞臺上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力量,強化傳統文化教育,可以幫助其在建設美麗鄉村的過程中,更“接地氣”,發揮“排頭兵”的作用。
鄉村文化自信不僅是文化自信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在推動鄉村振興進程中發揮著更深層次的作用。然而,當前我國構建鄉村文化自信所面臨的困境主要集中在流行文化的沖擊和缺乏完善的傳承制度上。一方面,浩浩蕩蕩的流行文化正挾裹著優秀傳統文化滾滾向前,尤其在瓦解鄉村文化在其原本范圍內的影響力;另一方面,傳統意義上我國鄉村傳統文化的傳承方式主要依靠的是人民群眾的口口相傳。鄉村文化的振興是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一環,因此,要通過開展面向全體學生的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使學生在畢業后、返鄉后始終銘記這份文化自信,并在實際工作中付諸實踐或在日常生活中做行走的“宣傳員”,成為鄉村推動發展,建設農村鄉風文明和文化自信的“領頭雁”。
在當前大學校園,主流價值觀缺位的現象凸顯,一些學生對傳統文化存在“過時的、無用的、形式主義的”片面認識,使得當前我國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識普遍不足,對傳統文化的主動學習意識更為薄弱,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下成長,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缺乏深入的了解。一方面現實表現在不了解優秀傳統文化的具體內容,另一方面,大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敬畏感正在慢慢削弱。這一錯誤價值觀的存在,直接導致了很多優秀傳統文化被遺棄,在其推廣上所遇到的阻力也更大。青年一代傳統文化主動學習意識的缺失,直接影響的是文化自信和個人價值觀的形成,進而影響到其投身鄉村振興服務的實踐。
當前我國高校,談道鄉村人才振興隊伍的培養,盡管一些涉農高校和專業已經考慮到從情懷培育的角度提振學生服務投身鄉村振興的意愿,但課堂教學和文化育人的結合還不夠緊密。其主要問題主要表現在,一方面,專業課程的學習與專業文化的結合不夠緊密,往往存在專業文化教育和專業學習徹底割裂的現象;另一方面,作為優秀傳統文化傳播重要陣地思想政治教育課,傳統文化對主陣地的融入不系統,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方法結構單一,導致學生的掌握能力差,興趣集中程度低,難以對學生進行系統的長期積極指導。
“鄉村文化是指以農民為主體的,建立在廣大鄉村區域共同體的生產生活基礎上,受制于鄉村獨特的自然環境和經濟基礎而形成的文化,是鄉村生產生活方式、思想道德、價值觀念、行為模式、風俗習慣、科學文化以及組織制度等的總和。”在這個特定的歷史階段,鄉村文化特別是鄉村傳統文化面臨著話語權的缺失,現實與需求的脫節以及文化認同和集體記憶的缺失,數字化的鴻溝使得這一現象愈演愈烈,鄉村傳統文化的傳播正在面臨的前所未有的困境。鄉村傳統文化是人民的精神家園,對社會穩定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作為優秀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如何傳承鄉村文化,弘揚中華民族文化,讓民眾“記住鄉愁”,成為當代中國迫切需要解決的重大歷史問題。
在高校文化育人的開展和實施過程中,應以優秀傳統文化,尤其是優秀農村傳統文化為依托,拓寬高校文化教育的覆蓋面,實現鄉村傳統飲食文化、傳統民俗文化、傳統建筑文化、傳統手工技藝文化和傳統節慶典儀文化等的滲透,拓寬高校文化教育的深度,使得廣大學生在學習和實踐的過程中習得服務鄉村振興的專業知識,不斷培養學生的“三農情懷”,提高其投身服務鄉村振興的積極性,為鄉村振興提供強有力的人才保障。在實際開展過程中,要充分發揮政校企合作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提供廣闊平臺,使得學生在書本上學習到的知識盡可能多地運用在服務鄉村振興,尤其是優秀傳統文化振興的實踐上,同時,要將文化育人落到實處,推動文化與鄉村振興融合,達到提升高校文化育人價值的目的,以上實施路徑的最終目的,是提升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學習的主動性,進而通過文化涵育其家國情懷。
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的編寫和選擇上,需要將是否能夠體現和涵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重要指標。針對涉農專業學生,教材內容還需因材施教,更加凸顯優秀傳統文化中優秀農村傳統文化的比例。同時,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有了這些基礎,還應當強化思想政治課堂實踐教育,做到知行合一。通過構建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共同體,發揮共同體內部各地區、各學校、各教師的獨特優勢,使學生在親身經歷中去體驗、去感悟,深層次感知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核,將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就業創業教育緊密結合,強化學習效果。有了思政教育的搭臺,進而可以在開展“課程思政”的基礎上打造樣板,持續推動優秀傳統文化走進每一門課程,深入每一個課堂,埋在每一名學生心底,提高傳統文化學習的體驗度,徹底轉變“課堂教學”和“文化育人”兩張皮的現象,為學生做出服務鄉村振興的生涯規劃賦能。
鄉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源頭,鄉土文化是鏈接鄉村過去、當前和長遠的紐帶,作為高校培育出的“新農人”,一方面,他們可能在投身鄉村振興實踐后來到并不熟悉的鄉村,這種鄉土情懷的脫節為其開展工作帶來了一定程度的阻礙,另一方面,即便他們畢業后回到自己的家鄉,隨著當進飛速發展的社會,外來文化對已有鄉土文化的沖擊是前所未有的。解決這一問題的良方離不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在我國歷史的漫漫長河中所形成的優秀傳統文化,是溝通我們和祖先精神文明的橋梁,我們的祖先都來自廣袤的農村大地,通過形式多樣的鄉土文化教育,激發當代人的歸屬意識,把這種埋在心底的情懷上升為對國家和民族的認同,進而取其精華,是培育當代人傳統文化認同感的重要舉措。進而把這種傳統文化教育引入校園,與常規的教育方式相結合,激發每一名學生心底對家鄉和對祖先生活地方的向往和熱愛,真正實現讓農村留得住人,引得來人。
高校解決鄉村振興全面推進過程中面臨的人才短板問題,亟須發揮優秀傳統文化的涵育作用,使學生從“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被動接受轉化為情懷上的認同,實現代代傳承,后繼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