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超平
(長江師范學院音樂學院,重慶 408100)
開展民族樂團在我國各大音樂專業院校中日漸普遍,凡是有民族樂器專業的高?;径紩闪⒆约旱膶I民族樂團,民族樂團排練通過如合奏,重奏,協奏等多種表演形式,既檢驗了學生的專業樂器學習成果,又豐富了其舞臺表演經驗。排練演出的過程既增強了學生學習本專業的積極性,又能提高民樂專業學生的凝聚力。優秀的民族樂團不但傳承了優良的文化傳統與民族烙印,更是響應國家的美育要求,打造高校文化與藝術的一張有力名片。
目前普通高校,高師及中職院校的排練教師往往由民族樂器演奏專業教師來替代。而這類演奏型人才的特長是演奏,往往缺乏指揮與組織高水平排練的能力。由于就業的需求和培養方案的設置,高等音樂學院演奏型學生本科階段并沒有指揮和組織排練的相關課程。所以,其在排練樂團上往往經驗也是缺乏的,需要專業的二次學習。而我國高校中大概有幾百所高師及中職音樂專業學生,人數達數十萬之多。具有高水平的樂團排練能力的從業者的數量明顯不能滿足需求。所以目前我國高師樂團專業排練人才是比較稀缺的。也造成了不同地域的民族樂團水平參差不齊等情況。
筆者認為優秀民族音樂專業院校應該放開專業限制與壁壘。優秀高等音樂學院應多針對普通音樂專業高校樂團開展交流與指揮排練的培訓課程活動。才能受眾面更大,惠及更多的高校學生音樂團體與機構。另外,高師院校應該[鼓勵并嘗試在有條件的高校本科音樂專業學生中進行排練與指揮的課程設置與培養方案的修改,研究及開展。學校開設指揮等課程使學生跳出原有自己專業的小圈子,眼界更加開闊。既豐富了專業知識又提高了音樂鑒賞能力,從而真正達到現行我國高校對藝術工作的“美育”及普及高雅藝術的總體要求。
高師進行民族樂團排練中的重要幾個問題是音準與節奏,音色。
1.統一律制:音律決定了音高與音準,是民族樂團音準的基石。我國律制理論發展歷史悠久,如“三分損益法”推算而來的“五度相生律”及“純律”和朱載堉推算而來的“十二平均律”。目前世界上普遍使用的是“十二平均律”。其表現力更加豐富,適用于各種風格和技巧。如民樂中的打音,滑音,疊音等技巧。但應注意這種音律表現各種地域風格的多樣性和靈活性。
2.重視定弦定調音準與準備工作:定弦定調是樂團排練準備工作的重中之重。每個聲部差之毫厘,謬之千里。一定要按照標準程序認真實施。高師民族樂器的定弦定調音準一般會受幾個重要因素的影響。管樂尤其是嗩吶,笙,竹笛等吹管樂器比較容易受到溫度與濕度的影響。木,竹材質的樂器尤其要注意。筆者有次從冬季從北京到香港演出經歷,吹奏的哨片短時間內由于溫度和濕度的變化迅速膨脹,導致使用不便,從而極易造成音準問題。同樣,溫度和濕度也會影響打擊樂器的音色。一般表現為溫度升高音頻降低,溫度降低,音頻提高。我們可以理解為一張受潮的鼓皮演奏出的音響一定是混沌而沉重的。而干燥,20攝氏度環境下敲擊鼓面的聲音一定是清脆而富有彈性。而彈撥樂器應注意品弦的距離不能超過1厘米。彈撥樂器的弦應注重質量。盡可能地避免樂器跑弦以及弦的彈性不足而造成的跑音等情況,且按弦的力量要中等力度。避免大幅度的揉弦造成的音準不齊,演出前切忌演出前大的調整,做到調音工作有條不紊地進行。并最后進行高低八度的泛音比對。并由幾個聲部依次調音及最后試奏。根據本人經驗,高師民族樂團的管樂,弦樂及拉弦樂器有向上和向快的演奏不良習慣,如管樂試奏的音由于舞臺緊張,嘴部會比平時更加“緊張”一些,從而容易造成一定音偏高,所以我們可以適當地掌握一個度,即排練演出時把弦適當調低一點,把嗩吶的碗拉直一些等方法,稍微調低幾個音分。往往可以使樂團的音準達到更佳的演奏排練效果。
3.高師學生應加強視唱練耳的訓練:高師民族樂器學生的學習經歷往往是口傳心授。一般更偏重于樂器的技巧性與較大篇幅樂曲的完整性演奏。而基本樂理與視唱練耳一般不會特別重視。很少有從小長期專業訓練的,一般是短期專業藝考培訓或速學成才,所以造成師范學生的音準和節奏感能力明顯不足。視唱練耳是個從小培養的長期過程。高師音樂課程應該加大對樂器音色,節奏尤其是音準的訓練。筆者總結了排練過程中幾個音準訓練方法。一是學生拿到樂譜應該在鋼琴上進行模唱。以簧片類吹管樂為例,其樂器本身就很難控制音準,如果再唱不準。那么就根本沒有辦法完成民族樂團排練任務。二是要求學生慢練,對著鋼琴模奏和自我檢驗。慢練能有效地提高作品完成質量。只有慢下來才能更多的用內心感受節奏與音準,是高效完成作品難點重點片段的重要方法。學生還應不時地對著鋼琴模奏和自我檢驗,尤其在五聲調式的不穩定音,如4,7的發音自我檢驗,及演奏泛音穩定性和準確性的自我提高,學生都應該養成對著鋼琴模奏的良好自我檢驗習慣。
4.高師民族樂團應重視音階,音程的練習從而進一步達到良好的音準要求。由于高師民族樂團的部分聲部樂器由于比較冷門。招生較困難,往往欠缺穩定而高水平的演奏員。部分聲部學生很多是速學而成。學生多為其他熱門專業轉學的第二專業。如低音貝斯聲部可以由電貝斯學生中培養,中阮大阮聲部可由吉他具有一定水平學生中培養,中低音鍵笙聲部可由其他吹管樂器學生培養等。這樣雖然解決了樂團中重要編制,能為樂團帶來穩定的發展。但難免存在學生水平較低,音準音色較差,專業參差不齊等情況,所以,高師日常排練中一定要重視音階與音程的扎實音準基本功練習。最好開設專門的練習課程。必要時可將重要聲部如低音貝斯,中低音加鍵笙等樂器做每周的音準基礎課程訓練并布置音階音程練習曲作業。
現今民族樂團的聲部配置是由民樂大師彭修文提出并構建,發展至今只有幾十年的歷史。還需要更多的磨合改進與提高。民族樂器聲部樂器如二胡,嗩吶,阮在悠久的歷史中更多第是以獨奏和少部分重奏組成,各聲部音色相比交響樂團往往不是特別的統一與和諧。如嗩吶過于嘹亮,二胡音色又比較陰柔。一把嗩吶的音量如放開吹,二三十把二胡都蓋不住。所以,民族樂團中注意聲部統一是相當重要的。一般民族樂團對于音色和諧訓練通常有以下幾種練習方法。
1.同樂器聲部之間多進行合奏,重奏的室內樂訓練。同種樂器的音色是統一的。分聲部的單獨訓練有助于演奏者更好地相互傾聽音色,發現問題。如同種樂器的調弦,弓法的區別,嗩吶合奏時高中低音哨片音色是否統一。是需要分聲部細化處理的??赏ㄟ^多演奏長音,演奏同種樂器的不同高中低聲部。才能仔細辨別樂器的和旋是否統一而流暢。所以,多排練同聲部的合奏室內樂是和諧音色的重要方法之一。
2.不同聲部間要相互借鑒,相互中和。剛才我們說過,民族樂團中有些聲部是相對和諧的,如笙,阮,管子,二胡等。也有些民族樂器如不通過長期磨合與提高,其樂器之間是不協和的,如笛子,琵琶,尤其是嗩吶。不同音色樂器在排練時需要相互傾聽,相互倚靠是非常重要的。通過長期排練,才能提高音色控制,達到相對和諧。尤其注意民族吹管與拉弦彈撥之間的音色矛盾。首先,民族樂器區別于管弦樂和聲織體,大多是線性音樂發展,口傳心授。所以每個演奏者都有不同的技巧和處理方式,如管樂中的打音,波音。疊音等。而我們在排練時要盡量規避這種自由的獨奏曲處理習慣。尤其是協奏,和聲伴奏聲部。指揮和排練者需要提醒樂手減少甚至是放棄絕大部分的個人習慣性技巧處理,從而達到不同聲部器樂間音色的相互和諧統一。再者,一些聲部音色較突出的聲部會對自己的哨片甚至是演奏方法進行改良。如中央民族樂團的周東朝老師,香港中樂團的郭雅志老師。優秀的樂團經驗使得他們的嗩吶音色細膩柔美,通透而不干燥。這與他們長期的樂團統一音色要求從而達到演奏技術改進不無關系。又如中央音樂學院的石海濱教授,他在音色統一處理上也自己一套方法,即多往西洋銅管,木管音色上靠,盡量避免音色過燥過亮,其方法是盡量選用長一些的哨片,再有就是在哨片與銅管的接觸位置多纏線,盡量使音色變得柔和。從而達到不同種類樂器合奏時音色的和諧。等等這部分優秀排練經驗也需要讓我們的樂團成員借鑒和嘗試。
3.多練習柔板與抒情樂段,有利于解決音色的和諧與增強學生對樂曲的理解。中國音樂作品歷史悠久,源遠流長。隋唐時期的樂隊就達數百人之多。近年來,民族樂團的排練曲目有了進一步的繼承與擴充。既有古曲和近幾十年創作曲目,又有移植,改編自國內外的經典作品。當前高師樂團在日常排練作品的選擇上為了達到演出氣氛或者在比賽中突出作品難度。往往選擇一些歡快熱烈,慷慨激昂,粗獷豪放的炫技型作品。只強調作品的歡快,過癮。從而滿足一部分現代聽眾與評委的要求。但是一個良好的民族樂團還應該有能力給人以安靜,細膩高雅的美的享受,才是高水平樂團的重要標簽。
柔板,慢板,抒情樂段能夠更好地檢驗樂團音色是否和諧統一。在這種風格的曲目中,聲部之間更加清晰,彈撥樂器,拉弦樂器,管樂的強音弱音層次,旋律線條需要更加平穩與流暢。尤其是打擊樂器,不只是節奏的要求。而是要起到烘托主題情緒,而又不能過分,需要依附在主旋律之上。起到點睛之筆。民族打擊樂絕不是一味地鑼鼓喧天,熱熱鬧鬧。而是要在慢板的演奏中考驗每個聲部的演奏者,每位樂團成員的演奏技術需要更好地突出和控制才能達到聲部的和諧與統一。正確把握慢板,柔板,抒情樂段是檢驗樂團聲部演奏水平和把握不同主題作品的重要方法。
總而言之,高師民族樂團日常最重要的訓練內容是扎扎實實地提高基本功的訓練,并且需要明確訓練的目的和方法才能提高民族樂團的演奏水準。正確處理好音準,節奏,解決好樂器之間的聲部音色的和諧與統一,才能更專業的詮釋作品主題,只有克服了專業障礙,才能深入作品內部,更好地詮釋作品的內涵,把握作品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