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華芳
(江蘇省宜興市城中實驗小學,江蘇宜興 214200)
如今,核心素養理念深入人心,核心素養是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要求學生注重自主發展、合作參與、創新實踐。因此,美術教師要從實際出發,不再將教學限制在書本內容上,而是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拓展學生的創造思路,挖掘可行的地方資源,對美術教材進行“二度開發”,實施多元化、個性化教學,從而構建更加開放的美術課程。
《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教師要充分利用自然和社會文化資源進行美術教學[1]。“二十四節氣”被譽為“中國第五大發明”,它是中華民族數千年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習俗,既是自然資源,也是社會文化資源。教師可以大膽運用“二十四節氣”題材對美術創作進行探索與實踐研究。教師可以“二十四節氣”走進美術課堂為主題,對美術教材進行“二度開發”,踐行“生活處處是課堂”的理念。
教師恰當地處理美術教材的內容,便猶如“畫龍點睛”,能使美術課堂充滿藝術的靈動和奇妙。在美術教學過程中,筆者常常感到學生作業缺乏創造力,存在千篇一律的現象。很多學生在完成美術作業時總是參照甚至臨摹課本或教師范作,不愿主動思考,無法在學習美術的同時發展自身的創造性思維。為此,美術教師必須轉變教學理念,打破教材的限制,在教學中適當滲透民族文化,充分利用現有的課程資源,靈活進行有效教學。筆者對美術教材進行“二度開發”,使“二十四節氣”走進美術課堂,引導學生以傳統節氣為題材進行美術創造,打破了書本的限制,從而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和創作思路。這樣一來,美術課堂不再是局限于書本的繪畫課、手工課,而是根據季節適時開展以節氣為主題的美術創作活動。教師將創作方式、創作材料多元化,能夠活躍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讓他們真正成為全面發展、善于思考、大膽創新、熱愛傳統文化的人才。
比如,教師將“二十四節氣”融入一至六年級的美術課程中,從而使學生在小學階段系統地了解“二十四節氣”的含義及其蘊含的豐富故事和悠久的歷史文化,并創造出豐富多彩的“二十四節氣”藝術作品。這既符合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審美習慣,又能挖掘學生的興趣愛好和潛能,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在優化美術課程資源的同時,實現了育人目標。教師在美術課堂教學中適時融入節氣內容,能夠豐富學生的美術創作題材,激發學生的美術學習興趣。因此,在大力推廣素質教育、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今天,教師應將“二十四節氣”合理融入美術課堂教學中。
校內資源是實現課程目標、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最直接的途徑。校園環境及校園文化建設是美術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重要方面。我校有“智能云”平臺、“二十四節氣”校本課程、專門的“二十四節氣”研究院、顯示“二十四節氣”的電子屏等,充分體現了民俗風情。在這些介紹節氣知識的校園文化熏陶下,學生能夠充分感受到“二十四節氣”的文化內涵。在此基礎上,教師進行以節氣為題材的美術創作研究,引導學生選擇多種形式、多種材料對節氣進行想象創作,把自己心目中的節氣用各種形式表現出來,能夠大力發展與培養學生的創造潛能和創新意識。教師可以讓學生將自己創作的“二十四節氣”作品自主上傳到學校“智能云”平臺上,向大家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實現師生、生生互評。這樣一來,學生在愉悅的創作中享受成功的快樂,不但對傳統節氣文化形成了深刻的理解,而且激發了對節氣作品的創作熱情,同時培養了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
小學美術是發展學生想象力和創造能力的學科之一,興趣是學生創作的動力,想象是創作的核心。在美術課堂上,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十分重要,想象是學生獲取知識的源泉。在教學中,教師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培養學生的個性化意識和創新精神,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學生想象力和創造能力的培養與教師的創新意識密不可分。教師要多學習、多思考、多發現,找到有利于培養學生想象力和創造力的教學題材。“二十四節氣”蘊含的內容豐富多彩,極大地豐富了學生的創作題材。學生能夠在理解節氣含義的基礎上,利用各種材料、各種方法進行與眾不同的創意設計。
比如,有的學生在紙盤上作畫,描繪節氣的特征;有的學生在紙扇上作畫,表現不同節氣大自然的變化;有的學生在T 恤上進行關于節氣的傳統風俗創作;還有的學生在手提袋上大膽描繪節氣相關的豐富畫面……學生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利用多種材料進行平面或立體的藝術創作,創作出關于節氣的作品。學生有運用彩筆繪畫的,有進行彩色黏土制作的,有吹畫造型的,有用樹葉粘貼的……形式多樣,造型各異,體現了各節氣的特征或風俗文化故事(見圖1、圖2)。教師可以把學生的“二十四節氣”作品放在學校“二十四節氣院”中展示,組織全校學生欣賞學習,從而激發更多學生的創作思維和創作欲望。學生的“二十四節氣”創意作品充分體現了其對“二十四節氣”的探究和解讀成果,反映了其藝術審美能力和創意設計能力,也表現出其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信和喜愛之情。

圖1

圖2
美術資源開發不僅能激發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開拓學生的藝術視野與思維,使他們關注社會、關注生活、關注自然,還能培養他們的核心素養、創新實踐能力及熱愛家鄉、熱愛生活的意識與情懷。小學階段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時期,教師以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為方向,對美術教材進行“二度開發”,讓“二十四節氣”走進美術課堂,將其與校本課程“走進二十四節氣”充分融合,能夠豐富學生的學習資源,使學生主動了解節氣與人類的關系,進一步理解每個節氣的含義,主動采用各種材料和攝影、剪紙、貼畫、吹畫、手工、中國畫等藝術手段創作節氣主題作品,通過各種形式表現每個節氣獨有的特征。這樣一來,學生通過平面和立體圖像展現節氣的傳統文化,進一步培養了創新思維和創作能力,豐富了創作資源,對美術的學習興趣將更持久、更濃烈。
綜上所述,讓“二十四節氣”走進小學美術課堂,能夠培養學生親近大自然、熱愛祖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情感,能夠使學生在節氣的詩篇里感受到民族文化的巨大魅力,從而使他們在探究節氣文化的過程中提升自身文化底蘊、積累更多的科學知識,進而促進學生的全面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