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繼友
(都安瑤族自治縣龍灣鄉農業技術推廣站,廣西 都安 530729)
玉米是廣西壯族自治區的第二大糧食作物,其用途廣、適用性強,在當地種植規模大,已成為當地農民增收致富的“助力器”[1-2]。都安瑤族自治縣是廣西壯族自治區的玉米生產大縣,多年連續保持玉米種植面積2.3萬hm2的高水平。但由于地理、環境、生態等因素的影響,導致當地玉米高產種植難度較大。
為了最大限度地挖掘山區玉米增產潛力,實現優質高產,切實提高廣大農民的經濟收入,2013年都安瑤族自治縣人民政府建設了玉米高產創建示范基地,總面積高達1 335.1 hm2,涉及大興鎮、高嶺鎮、安陽鎮、地蘇鎮等多個鄉鎮,輻射帶動都安瑤族自治縣玉米種植業做大做強。目前,都安瑤族自治縣玉米高產創建示范基地項目的實施已完成四大目標。
一是產量指標。玉米高產創建示范基地的玉米產量已超過7 496 kg/hm2,比傳統種植方式提高10%以上。其中,中心示范帶的玉米產量更高,已超過8 996 kg/hm2,帶動全縣種植玉米2.3萬hm2。
二是經濟效益。與傳統種植方式相比,玉米高產創建示范基地每667 m2可減少15%的施肥量、20%的用藥量、2個人工,能增收優質玉米80 kg,經濟效益極為可觀,667 m2土地可實現節本增效100元以上。玉米高產創建示范基地每年增收優質玉米200萬kg以上,每年節本增效3 000萬元以上。
三是社會效益。玉米高產創建示范基地項目的實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都安瑤族自治縣的玉米綜合生產水平,一大批先進的種植技術在山區玉米生產中得以應用,并且大大降低了農藥、化肥的使用量,優化了社會資源配置與農業產業結構,達到了綠色、環保生產要求,對于山區社會經濟發展起到了推進作用。
四是生態效益。玉米高產創建示范基地項目的實施,不僅降低了農業污染,實現了生物保護、生態保護的目標,而且提高了土壤肥力,有助于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
雖然都安瑤族自治縣玉米高產創建示范基地項目建設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是仍存在較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如果處理不到位,將會影響都安瑤族自治縣等山區地帶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
山區地帶的種植條件相對惡劣,加之旱災、澇災等一系列自然災害時有發生,種植青貯玉米或糧飼兼用型玉米已成為山區玉米生產的新路子[3]。以都安瑤族自治縣為例,從2017年12月開始,都安瑤族自治縣農業局對當地農業產業結構進行優化與調整,深入開展玉米“糧改飼”示范工程,大量種植適合畜牧業發展的“飼料玉米”。每年可以種植2季用于口糧的雜交玉米,而用于飼料的玉米則可以種植3季,無論是玉米棒,還是玉米葉子均可充分利用,所出產的飼料量可達224.9 t/hm2,若將其折算為經濟效益,則為59 970~89 955元/hm2,比用于口糧的雜交玉米產值高1倍。目前,都安瑤族自治縣玉米“糧改飼”種植面積達0.7萬hm2。今后,都安瑤族自治縣需要繼續堅持“種植青貯玉米或糧飼兼用型玉米”不動搖的方針,為全縣發展畜牧業提供充足的“能量”,進而大力推動山區群眾增收致富,同時有利于推動全縣畜牧產業轉型升級。
鮮食玉米口感好且營養成分較為豐富,較為符合當前廣大人民群眾對保健與營養的需求,并且具有種植成本低、生長周期短等優點[4]。廣西壯族自治區位于雨水豐沛的亞熱帶季風氣候區,鮮食玉米已成為當地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閃光點”。早在2016年,都安瑤族自治縣就已在山區地帶大量種植特色鮮食玉米,由于其口味獨特、市場潛力高、種植產量高,都安瑤族自治縣的鮮食玉米產業化初具規模,其種植面積由最初的333 hm2發展至目前的800 hm2。由此可見,未來可繼續參照都安瑤族自治縣鮮食玉米的成功經驗,大力拓展山區鮮食玉米種植產業,并且要側重做好以下4項工作。第一,構建農戶、基地、公司三者相互聯合的新型模式,全力打造穩定的鮮食玉米生產基地;第二,進一步宣傳鮮食玉米的優點與特性,營造出鮮食玉米的品牌效應,不斷拓寬銷售市場。第三,進一步豐富特色鮮食玉米品種,包括黑甜糯類特色鮮食玉米、黑糯類特色鮮食玉米、甜糯類特色鮮食玉米等品種。第四,進一步深加工鮮食玉米,將鮮食玉米加工為休閑食品。總之,未來要以科技創新為驅動,積極推進鮮食玉米基地標準化、規模化生產,全面打造優質、綠色、安全的鮮食玉米生產加工基地。
科學的間套種,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提高玉米種植的經濟效益,還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相比其他糧食作物,玉米較為適宜間套種,如玉米與馬鈴薯、大豆、甘蔗、花生間套種等。大力實施玉米間套種,對于山區玉米生產極為有利。針對玉米間套種,首先要結合山區的經濟與生態發展情況選擇適宜的間套種作物;其次,當地農業部門要在施肥管理、套種措施等方面重點下功夫,強化技術指導;最后,力爭形成相應的玉米間套種地方標準,為玉米生產保駕護航。
為掌握山區玉米生產情況、優化施肥方案,有必要結合山區的實際情況建立合理的施肥指導體系,有針對性地開展肥料效應玉米田間試驗,以便獲得各種作物最佳施肥量等基本參數。例如,都安瑤族自治縣在龍灣鄉中舊村下街屯隊藍茂平農戶地塊開展肥料效應玉米田間試驗,于2018年2月15日播種,7月2日收獲,全生育期137 d。肥料以氮肥為主、有機肥和磷鉀肥為補充,不施用其他中微量元素肥料。每年種植兩造玉米,單造產量4 648~6 147 kg/hm2。試驗設置3個處理,不設重復,分別是:①配方施肥區(N2P2K2),即施純氮(N)194.9 kg/hm2、磷(P2O5)60.0 kg/hm2、鉀(K2O)149.9 kg/hm2;②常規施肥區(N1P1K1),即施純氮(N)194.9 kg/hm2、磷(P2O5)30.0 kg/hm2、鉀(K2O)75.0 kg/hm2;③空白對照區(N0P0K0),即不施任何肥料。試驗地產量結果見表1,試驗小區經濟效益見表2,結果表明測土配方施肥純收入比常規施肥區增加610元/hm2,投資回報率為103.1%,比空白對照區增加4 380元/hm2,投資回報率為184.27%。

表1 試驗地產量結果

表2 試驗小區經濟效益
由此可見,未來要想實現都安瑤族自治縣山區玉米產業大規模、高產量發展,需要結合肥料效應玉米田間試驗結果來開展生產,按最佳施肥量施肥,實現生產效益最大化。作物產量與土、肥、水、種、管和氣候等多種因素有關,務必要因地制宜,才能實現玉米高產穩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