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永貴
(黔西縣中建鄉永貴生態養殖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貴州 黔西 551500)
烏天麻(Gastrodia elataf.glauca),亦稱鐵干天麻;植株高大,最高長至150.0~200.0 cm,莖稈灰褐色,并有白色條斑[1];花黃綠色,花期6—7月;果實有棱形、倒楔形。塊莖大的可達800 g,呈橢圓形至卵狀橢圓形,節較密,長者15.0 cm以上,含水量常在70%以內,有時僅為60%[2]。烏天麻主產區在中國貴州省西部和云南省,云南省栽培的天麻多為此變型種[3]。烏天麻是一種名貴中藥,可以治療頭暈目眩、肢體麻木、小兒驚風等癥狀,其藥用效果極佳[4-5],經濟價值較高。
在坡度為10°~20°、透光率為35%~45%的林下,將百菌清800~1 500倍液加入芳香味果渣中,攪拌均勻,按照667 m2噴灑8~10 kg的用量將溶液噴灑至林下,然后每天在林中噴灑清水,667 m2噴灑量為3~5 kg,每天噴灑一兩次,連續噴灑8~10 d;在林中撒施水肥吸附劑,667 m2撒施量為50~80 kg;隔兩三天后,在林中噴灑益生菌培養液,每天噴灑兩三次,連續噴灑兩三天即可。場地整理試驗數據采集見表1。

表1 場地整理試驗數據
以同等分量計算,將23~36份檸檬皮、15~18份柑橘皮、20~50份香蕉皮、10~13份紫花苜蓿、20~25份薄荷秸稈混合,切成細度1.0~1.4 cm的粉末,將粉末放入打漿機中,加工成漿液,把得到的漿液再經膠磨兩三次即可制成芳香味果渣。
以同等分量計算,將80~100份爐灰、10~12份竹炭粉、20~30份膨潤土混合,加入稀釋30~50倍的沼液500~600份,浸泡20~30 d,加入80~100份玉米秸稈粉、121~133份甘蔗渣混合,在120~130℃下擠壓成粒度2~4 mm的顆粒,即制成水肥吸附劑。
以同等分量計算,將10~13份,馬鈴薯淀粉、2~5份骨粉、5~8份豆渣、10~15份米糠、15~24份油菜、30~50份蘋果渣混合均勻,打漿,加入200~300份清水加熱至150~160℃,保溫15~20 min,待自然冷卻后加入米曲霉,在25~28℃下發酵15~20 h;然后加入10~15份EM菌液、800~1 000份清水,混合均勻即可得到益生菌培養液。
收集青岡木和板栗枝條,并將其放到陽光下暴曬8~10 d,再將前述木材加工成長20.0~25.0 cm的木段,收集豎放在大缸中,在大缸中加入有機肥稀釋液,使之完全浸沒木段,用塑料膜封閉大缸口,浸泡5~8 d;將木段取出,在濕度為65%~70%、溫度為20~25℃的環境中放置3~5 d,將青岡木豎劈為兩半,再用浸軟的稻草將劈開的青岡木沿劈開的痕跡綁縛在一起,將板栗枝條切為長2.0~3.0 cm的碎末。
以同等分量計算,將11~13份腐熟糞便、3~5份木薯粉、1~2份塘泥、100~150份清水混合均勻即可。所述塘泥的細度為0.2~0.5 mm。
以同等分量計算,將稻草與清水按照質量比1∶(15~18)混合,加熱至40~45℃,加入磷酸氫鈣、硝酸銨、氯化鉀,浸泡20~30 min,加入稻草質量15%~18%的甘薯淀粉混合均勻,加熱至80~85℃,保溫40~50 min,待溫度降低即可取出稻草使用。磷酸氫鈣的用量為稻草質量的8%~11%,硝酸銨的用量為稻草質量的5%~8%,氯化鉀的用量為稻草質量的3%~4%。
菌材制作試驗相關數據見表2。

表2 菌材制作試驗數據
在林下挖出長、寬、深1.00,1.00,0.15 m的種植廂,每個種植廂之間間距0.50~0.60 m,在種植廂中整齊碼放青岡木,將青岡木間隙用板栗枝條碎末填充,然后用腳踩實,在表面噴灑沼液300~500倍液,每廂噴灑100~150 g;然后撒施凹凸棒粉,每箱撒施50~80 g;在表面撒一層厚度為1.0~1.5 cm的蜜環菌和腐質葉混合物,在表面放置烏天麻種30~40枚,在表面覆蓋一層1.0~2.0 cm沉積葉后,撒施萌發菌,再覆蓋3.0~5.0 cm厚的落葉即可。
蜜環菌和腐質葉混合體的制作方法如下:以同等分量計算,將沉積兩三年的落葉枯枝100~120份、甜象草10~15份、菌渣30~50份混合,粉碎為細度3.0~5.0 mm的粉末,加入細度1.0~2.0 mm的園土,攪拌均勻,調節混合物的含水量為80%~85%,自然堆腐20~30 d,加入10~12份蜜環菌混合均勻,即可得到蜜環菌和腐質葉混合物。
烏天麻復式種植試驗統計數據見表3。

表3 林下烏天麻復式種植試驗數據
每個種植廂旁邊順坡度挖深0.20~0.30 m、寬0.2~0.3 m的排水溝,在排水溝兩邊側壁種植腎蕨。腎蕨種植間距為15.0~20.0 cm,待腎蕨長至10.0~15.0 cm高后收割,使其植株高度為5.0~8.0 cm,將割下的腎蕨殘株切碎撒到種植廂表面。雨季來臨時注意排水溝的疏導。具體的田間管理試驗數據見表4。

表4 田間管理試驗數據
在烏天麻種植中,常見的蟲害有蚜蟲、螻蛄、白蟻等。對此,在烏天麻播種以及生長過程中,可施辛硫磷700~1 000倍液,同時可以采用黑光燈對害蟲進行誘殺[2]。
烏天麻的采收時間一般為深秋或者初冬。此時烏天麻已經停止生長,適時采收可增加收獲量,且烏天麻質量較好。在采收過程中,應扒去表土,取出土上層菌以及填充料,輕輕取出烏天麻,并對采收后的烏天麻做好分類處理[6]。
在黔西縣中建鄉,選擇土質相近的林下土壤,分別按照實施例1~3、對比例1~3,在現有種植技術下進行對比試驗在雨季之后,選擇7月中旬雨后,每隔5 h采集1次土壤,連續采集5次,土壤采集部位為烏天麻種植根部,統計水分變化情況(見表5)。采收烏天麻后,統計烏天麻營養成分(見表6)。

表5 土壤含水量 %

表6 烏天麻營養成分含量
由表5可以看出,第1次測量時,由于是在雨后,各組水分含量相近。第2次開始,實施例1~3的含水量逐漸下降,并且趨于穩定,處于50%以上,并且后續兩次測量發現含水量微有上升,這反映出實施例1~3中土壤含有豐富的吸水載體,并且有足夠的孔隙疏水,使得雨后土壤含水量能快速下降,后續水分排出后還能吸附順坡流下的水分提高土壤含水量,使得土壤水分處于適宜烏天麻生長的區間。對比例1~3中,由于吸附基質不足,導致水分損耗較快且處于低位,其保水效果均弱于實施例1~3。
由表6可以看出,在實施例1~3種植的烏天麻中,鐵、鈣、蛋白質含量顯著高于對比例1~3,顯然該種植技術對于提升烏天麻品質效果明顯。
將果渣、水肥吸附劑、凹凸棒粉等物質配合施用,能提高土壤的孔隙度,促進土壤對水肥的吸收,豐富土壤中的有機質和礦物質含量,有效促進EM菌的繁殖增長。而EM菌生產分泌的黏性多糖,能促進有機質與礦物質結合,進一步優化土壤孔隙,為水的吸附提供更多的空間。另外,土壤中有益菌群的生長可以促進落葉枯枝的分解,提高土壤中腐殖質含量,有效促進烏天麻共生菌生長繁殖,使烏天麻具有更好的生長環境,進而提高烏天麻的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