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潔潔,顧康生
(安徽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腫瘤內科,安徽 合肥 230032)
最新全球數據顯示,胃癌(GC)是全球第五個最常見的腫瘤和腫瘤患者死亡的第三大原因[1],是一個危害人類健康的重大疾病。胃癌的治療方式包括手術、化療、分子靶向治療等,盡管胃癌治療取得了一些進展,很多胃癌患者的生存期得以延長,但大多數胃癌中晚期患者仍預后較差,其中與化療耐藥的產生息息相關。鉑類為胃癌化療的一線藥物之一,探究其耐藥相關分子標志物,對改善胃癌預后至關重要。近年來國內外已有不少研究證實lncRNAs與胃癌預后相關,且參與了胃癌化療耐藥。本研究前期通過比較胃癌順鉑耐藥細胞SGC7901/DDP與其親本細胞SGC7901之間lncRNA表達譜的差異,篩選出可能與GC細胞中鉑類藥物耐藥密切相關的lncRNA CTD-2066L21.1,本研究旨在繼續探討其在胃癌鉑類耐藥細胞中的作用。
總RNA提取試劑TRIZOL購自美國Invitrogen公司;lncRNA 逆轉錄試劑盒、RT-PCR試劑以及敲低、過表達慢病毒載體均購自上海吉瑪制藥技術公司;人類胃癌細胞株SGC7901,和人胃黏膜上皮細胞 GES-1,均從中國科學院(上海)細胞庫獲得;對順鉑耐藥的SGC7901/DDP細胞購于南京凱基生物科技發展有限公司;10%胎牛血清、鏈霉素(100 g/mL)和青霉素(100 U/mL)、RPMI-1640細胞培養基購自美國 Gibco 公司;MTT、DMSO 購自美國 sigma公司;DEPC 水購自上海生工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將細胞保存在含10%胎牛血清、鏈霉素(100g/mL)和青霉素(100U/mL)的RPMI-1640細胞培養基中,放置于37℃、5% CO2的培養箱中。為了維持順鉑耐藥表型,將終濃度為800 ng/mL的順鉑加入到SGC7901/DDP細胞的培養基中。實驗前將SGC7901/DDP細胞在無順鉑的培養基中培養一周。
嚴格按照TRIZOL試劑操作說明提取人GC細胞的總RNA。PBS清洗3次細胞后加入TRIZOL試劑,冰上操作,吹打混懸后轉移至1.5mL EP管中,加入氯仿充分振蕩,于室溫下放置5min后離心,取上清液,加入預冷異丙醇,混勻后再離心,棄上清,加入無水乙醇洗滌沉淀2次,室溫干燥沉淀,加入適量的DEPC水溶解稀釋。取少量RNA溶液,用Nanodrop 2000紫外分光光度計檢測其濃度和純度。當A260/A280比值在1.8~2.0之間時,RNA純度較好。用DEPC稀釋定量RNA。
lncRNA的RT-PCR按照RT-qPCR定量試劑盒(Gene Pharma)的說明書進行,合成cDNA 第一鏈后,將反應體系置于逆轉錄儀(LightCycler480)上,進行PCR擴增。lncRNA CTD-2066L21.1的表達水平通過2-ΔΔCt表達。ΔCt為同一樣本中目的基因與內參基因(β-actin) Ct 值的差值。
將對數生長期的細胞接種在12孔板的培養板中,當細胞匯合度30%-50%時,除去舊培養基,繼續接種在不含血清及雙抗的培養基,將構建好的敲低或過表達lncRNA CTD-2066L21.1慢病毒載體(含有目的片段、GFP 熒光標記、抗嘌呤霉素耐藥基因),加入培養孔中。24 h 后,吸去孔中含有慢病毒的培養基,加入新鮮完全培養基進行細胞培養。72 h 后,在熒光顯微鏡下觀察熒光蛋白 GFP 的表達,評估轉染效率。利用嘌呤霉素篩選轉染的細胞以獲得純種的轉染細胞,RTPCR法驗證細胞目的基因過表達或敲低的效率;培養、傳代、保種,進行后續實驗。
將SGC7901/DDP細胞接種于96孔板上。24h后,順鉑濃度分別為40、20、2、0.2、0.02和0.002μg/mL處理SGC7901/DDP細胞48h。20μl MTT (5 mg/mL;SIGMA)被加入每個槽中。孵育4 h后,加入150μl二甲基亞砜(SIGMA),輕輕搖勻10min。測定490 nm處的吸光度。利用SPSS 19.0軟件根據細胞活性計算順鉑的半抑制濃度(IC50)。所有操作至少重復三次,結果取平均值。
采用膜聯蛋白V-FITC/碘化丙啶(PI)細胞凋亡檢測試劑盒(BestBio),通過流式細胞術(FCM)檢測SGC7901/DDP和SGC7901細胞的凋亡率。對SGC7901/DDP細胞和SGC7901細胞(~1×106細胞)分別用終濃度為0.8和0.3 g/mL的順鉑處理。在37℃下處理48h后,收集細胞并用冰PBS洗滌兩次。用400 μL的1×結合緩沖液重懸細胞,密度最終維持在1×106個細胞/mL左右。加入5μL膜聯蛋白V-FITC,室溫避光下孵育15 min。然后在懸液中加入10μL PI,在室溫黑暗下孵育5min。最后,使用Gallios流式細胞儀檢測細胞凋亡情況(早期+晚期)。
數據采用SPSS 19.0軟件進行分析。采用t檢驗(兩組)或單因素方差分析(ANOVA,超過兩組)來確定變量之間的差異。P值<0.05時認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使用Graphpad軟件8.0繪制相關圖表。
本課題組前期將胃癌細胞株和胃癌耐藥細胞株中利用博奧晶芯 LncRNA+mRNA Human Gene Expression Microarray V4.0,4×180K 芯片進行檢測分析,發現在胃癌耐藥細胞株SGC7901/DDP中下調的有223種,上調的有187種,這其中就包括上調的p13641(CTD-2066L21.1)(P<0.05,差異倍數≥2)。之后我們進行RT-PCR法檢測,lncRNA CTD-2066L21.1在胃癌耐藥細胞株 SGC7901/DDP中的表達顯著高于胃癌親本細胞株 SGC790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1),與芯片檢測結果一致。因此,我們猜測lncRNA CTD-2066L21.1與胃癌順鉑耐藥有關。

圖1 lncRNA CTD-2066L21.1 在 SGC7901/DDP 細胞中明顯上調。
為了進一步探討lncRNA CTD-2066L21.1與胃癌順鉑耐藥之間的關系,本研究通過重組慢病毒過表達載體CTD-2066L21.1-mimic,轉染原本低表達的SGC7901細胞,用CTD-2066L21.1-siRNA下調SGC7901/DDP細胞中的CTD-2066L21.1表達,之后用嘌呤霉素篩選、RT-PCR驗證,構建穩定過表達和低表達細胞株。如圖2A所示,RT-PCR結果示轉染后的SGC7901細胞(SGC7901-CTD-2066L21.1-OE)CTD-2066L21.1表達量顯著高于普通未轉染的胃癌親本對照細胞(SGC7901)和對照載體(SGC7901-NC)(P<0.001),說明過表達細胞株構建成功;用CTD-2066L21.1-siRNA轉染三種SGC7901/DDP細胞,發現與SGC7901/DDP-CTD-184,和SGC7901/DDP-CTD-254相比,轉染后的分析結果顯示SGC7901/DDP-CTD-121敲除效率最佳(圖2B,P<0.01),因此后續選擇SGC7901/DDPCTD-121繼續接下來的研究。

圖2 建立穩定細胞株
接下來我們通過細胞活力檢測研究過表達CTD-2066L21.1對SGC7901/DDP細胞順鉑耐藥性的影響。在體外分別以不同濃度的順鉑處理各組SGC7901/DDP細胞,48h后檢測細胞活力。結果顯示:過表達CTD-2066L21.1后,SGC7901細胞的活力明顯增強;過表達組的半數抑制濃度(IC50)顯著高于陰性對照組(SGC7901-NC)和空白對照組(SGC7901)(圖3A,P<0.0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而在胃癌耐藥細胞中,敲除CTD-2066L21.1后,SGC7901/DDP-CTD-KD 細胞對順鉑敏感性增加;過表達組的半數抑制濃度(IC50)顯著低于陰性對照組(SGC7901/DDP-NC)和空白對照組(SGC7901/DDP)(圖3B,P<0.01),以上結果表明,CTD-2066L21.1的上調可降低胃癌細胞對順鉑的敏感性,其下調能逆轉胃癌順鉑耐藥細胞對順鉑的耐藥性。

圖3 (A)上調lncRNA CTD-2066L21.1可降低SGC7901細胞對順鉑的敏感性;P<0.01。(B)敲除lncRNA CTD-2066L21.1逆轉了SGC7901/DDP細胞中的順鉑耐藥;P<0.01。
為了進一步驗證,用流式細胞儀分析顯示SGC7901細胞和SGC7901/DDP在順鉑治療48h后(最終濃度為1μg/mL)的凋亡率。結果與細胞活力實驗結果一致,敲除lncRNA CTD-2066L21.1后的SGC7901/DDP細胞對DDP誘導的凋亡敏感性增加,凋亡率升高(P<0.001);而上調lncRNA CTD-2066L21.1使SGC7901細胞順鉑誘導的凋亡細胞率減少,耐藥性增加(P<0.001)。



圖4 (A) 敲除lncRNA CTD-2066L21.1使SGC7901/DDP細胞對DDP誘導的凋亡敏感;P<0.001。(B) lncRNA CTD-2066L21.1上調使SGC7901細胞順鉑誘導的凋亡減少;P<0.001。
胃癌是消化系統常見的惡性腫瘤,居我國常見惡性腫瘤發病率第2位和死亡率第3位,是一個重大的公共衛生問題。早期胃癌治療的首選的主要方式是根治性手術切除,但對于中晚期癌癥患者,手術不能完全切除病變。化療是人類胃癌術后的主要治療策略,它可以一定程度上延長患者生存期、改善預后。然而化療耐藥的產生極大地影響了療效。探究其分子標志物,同時尋找化療耐藥分子靶標成為研究熱點。
lncRNAs是一種長度大于200個核苷酸但缺乏蛋白編碼能力的長鏈非編碼RNA[2]。lncRNAs在哺乳動物中主要由RNA聚合酶(RNAP) II或III轉錄,在植物中主要由RNAP IV和V轉錄[3,4]。由于高通量RNA測序(RNA-seq)方法的廣泛應用,在哺乳動物和植物等許多生物體內發現了成千上萬的lncRNAs。lncRNAs的功能包括基因印記、組蛋白修飾、染色質重構、轉錄激活、轉錄干擾、核轉運、調節細胞周期等[5-9]。
近年來國內外已有不少研究證實lncRNAs在胃癌中廣泛表達,并影響腫瘤細胞的增殖、侵襲、轉移及對化療的療效。MORIDI H[10]研究發現lncRNA NONHSAT062994在GC樣本組織中表達下調,并與組織學分級和腫瘤大小顯著相關,與年齡、性別、TNM分期、淋巴結轉移、血管轉移和壞死無關。Hongbing Zhai[11]發現胃癌組織和細胞系中lncRNA BCYRN1-27表達顯著升高,其中29例胃癌患者BCYRN1 - 27表達與腫瘤深度、淋巴結轉移及臨床分期呈正相關,單因素和多因素Cox回歸分析顯示,高BCYRN1- 27表達是胃癌患者生存的獨立預后因素。Wang L[12]在細胞學實驗中發現lncRNA 4(BCAR4)在順鉑耐藥細胞株(SGC7901/DDP)中的表達增強;BCAR4在SGC7901細胞中的過度表達增加了對順鉑的耐藥性,而降低BCAR4在SGC7901/DDP細胞中的表達,會提高對順鉑的敏感性。
CTD-2066L21.1 是一種基因間長鏈非編碼 RNA,它是已知的新型 RNA,目前功能尚不明確。關于lncRNA CTD-2066L21.1在胃癌中的表達及其與細胞耐藥的影響,相關文獻報道非常少。本課題組前期通過芯片檢測分析發現相比較普通胃癌細胞株,CTD-2066L21.1在胃癌耐藥細胞株 SGC7901/DDP 中明顯上調,由此我們推測CTD-2066L21.1 可能與胃癌細胞順鉑耐藥性有著密切的關聯。RT-PCR結果證實lncRNA CTD-2066L21.1在SGC7901/DDP中的表達顯著高于SGC7901,后通過重組慢病毒載體轉染,在SGC7901中過表達lncRNA CTD-2066L21.1,細胞對順鉑耐藥性增強,凋亡率降低。而在SGC7901/DDP細胞中敲低lncRNA CTD-2066L21.1表達后,細胞的活性降低,凋亡率升高。因此,lncRNA CTD-2066L21.1的表達與胃癌順鉑耐藥相關,可能成為胃癌鉑類耐藥潛在的分子標志物。
lncRNA CTD-2066L21.1上調可使胃癌細胞對順鉑敏感性降低,其下調可逆轉SGC7901/DDP細胞的順鉑耐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