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莉
(徐州市婦幼保健院婦科,江蘇 徐州 221000)
子宮內膜息肉(EP)是由子宮內膜局部過度增生導致的婦科疾病,發病率較高,從育齡期到絕經后女性均可發病,該病會引起不規則性的陰道出血、腹痛及白帶異常等癥狀,病情嚴重者甚至可能導致不孕、流程、早產等,影響患者的生育功能[1,2]。目前,臨床上對于年齡較大、息肉直徑超過2mm的患者實施手術治療[3]。目前,臨床上治療EP的手術方式較多,包括宮腔鏡下電切術、宮腔鏡下冷刀切除術等,兩種術式各有優勢及局限性[4]。因此,本研究探討宮腔冷刀切除術治療對子宮內膜息肉患者PBAC評分及VEGF水平的影響,并與宮腔鏡下電切術的治療效果進行比較,現報道如下。
選擇2019年1月至2020年10月于我院就診的EP患者106例,根據隨機原則將其分為試驗組(n=53)與對照組(n=53)。納入標準:(1)均經臨床癥狀、影像學檢查證實,符合第九版《婦產科學》中EP的診斷標準[5];(2)術前3個月未接受激素類藥物治療;(3)患者治療依從性良好;(4)具有手術指征,均擇期行手術治療;(5)臨床資料完整有效;(6)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存在手術禁忌證者;(2)伴嚴重精神性疾病者;(3)伴嚴重肝腎功能障礙者;(4)伴其他子宮內膜疾病者;(5)伴免疫缺陷者;(6)伴凝血功能障礙者;(7)伴惡性腫瘤者。試驗組:年齡22~45(35.39±4.52)歲,病程0.5~5(2.71±0.84)年,息肉直徑 5~27(15.57±3.64)mm;息肉單發29例,多發24例。對照組:年齡25~47(35.71±4.94)歲,病程 0.5~5(2.75±0.77)年,息肉直徑 7~25(15.62±3.91)mm;息肉單發28例,多發25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具有均衡性(P>0.05)。
試驗組患者采用宮腔鏡下冷刀切除術治療,于患者月經結束后3~7d開展手術,術前應用生理鹽水膨宮處理,然后從子宮頸置入宮腔鏡探查其宮頸管、宮腔、宮底及輸卵管開口等部位,明確病灶位置、數量及大小,在宮腔鏡下應用冷刀從根蒂部完整切除息肉。
對照組患者采用宮腔鏡下電切術治療,于患者月經結束后3~7d開展手術,術前1d予以間苯三酚軟化宮頸,并常規置入宮頸管,患者取膀胱截石位,常規消毒鋪巾置入導尿管,擴張宮頸10~12mm,膨宮壓為13~13.5kPa,從宮頸口置入宮腔鏡全方位探查子宮內膜,確定病灶位置、數量、直徑等,在宮腔鏡下以環狀電極切除息肉,單發息肉切除至根蒂,多發息肉切除淺層內膜,對于無生育要求的患者可沿子宮內膜基底層切除息肉。
(1)觀察兩組患者的手術情況相關指標,包括手術時間、術中失血量及住院時間。(2)采集兩組患者手術前1d及手術后3d的早晨空腹狀態下的靜脈血5mL,于臺式離心機中離心15min,速度為3000r/min,分離血清后置于低溫狀態下保存待用,應用酶連免疫吸附法(ELISA)檢測血清白介素-6(IL-6)、白介素 -1β(IL-1β)、腫瘤壞死因子 -α(TNF-α)及高敏 C 反應蛋白(hs-CRP)水平,所用儀器為美國Molecular Devices Flexstation 3酶標儀(美國RD公司),試劑盒購自上海恒源生物技術有限公司。(3)采集兩組患者手術前1d及手術后1個月的早晨空腹狀態下的靜脈血5mL,于臺式離心機中離心15min,速度為3000r/min,分離血清后置于低溫狀態下保存待用,應用ELISA法檢測血清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水平,所用儀器為美國Molecular Devices Flexstation 3酶標儀(美國RD公司),試劑盒購自上海恒源生物技術有限公司。(4)應用月經失血圖(PBAC)評分標準評估兩組患者手術前1個月及手術后1個月的月經血量,得分越高則代表患者的月經量越多。
應用SPSS 25.0版軟件處理數據,以表示計量資料,兩組間比較行LSD-t檢驗,組內比較行單樣本t檢驗;以n(%)表示計數資料,用χ2檢驗;P<0.05表示數據顯著差異。
試驗組患者的手術情況相關指標顯著優于對照組 (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情況相關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情況相關指標比較(±s)
組別 手術時間(min) 術中失血量(mL)住院時間(d)試驗組(n=53)對照組(n=53)t值P值22.72±4.57 27.81±5.76 6.612 0.000 23.24±2.46 30.31±3.71 7.547 0.000 4.60±1.53 5.52±1.62 4.087 0.000
試驗組患者術后 3d的血清 IL-6、IL-1β、hs-CRP、TNF-α水平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的血清炎癥因子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的血清炎癥因子比較(±s)
注:α表示組內比較,P<0.05;β表示組間比較,P<0.05。
組別 時間 IL-6(pg/mL) IL-1β(pg/mL) hs-CRP(mg/L) TNF-α(ng/mL)試驗組(n=53)對照組(n=53)手術前術后3d手術前術后3d 11.78±2.65 6.49±1.54αβ 11.63±2.71 8.28±1.43α 4.12±1.72 2.57±0.64αβ 4.19±1.85 3.05±1.09α 8.72±1.18 5.51±0.56αβ 8.66±1.27 6.46±0.95α 2.49±0.31 1.54±0.12αβ 2.51±0.34 2.04±0.18α
試驗組患者術后1個月的血清VECF水平顯著低于對照組,PBCA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的PBCA評分及血清VECF水平比較(±s)

表3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的PBCA評分及血清VECF水平比較(±s)
注:α表示組內比較,P<0.05;β表示組間比較,P<0.05。
組別 時間 PBCA評分(分) VECF9(ng/L)試驗組(n=53)對照組(n=53)術前1個月術后1個月術前1個月術后1個月165.48±13.59 109.34±8.73αβ 166.50±14.85 64.72±6.04α 142.04±15.11 33.79±8.19αβ 142.76±16.14 52.38±9.22α
EP是臨床上常見的婦科疾病,在發病早期無特異性癥狀,隨著病情發展可能會導致經量增多、經期延長、不孕等,并存在癌變風險[6]。據調查報道,EP患者癌變概率約為0.5%~4.8%,危害性較大,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及身體健康[7]。既往臨床上多采用刮宮術治療,但該術式會對患者造成嚴重的手術性創傷,導致患者術后發生一系列并發癥,且術中無法準確掌握息肉位置,難以徹底切除息肉,導致根治率較低,術后并發率較高,影響患者的手術效果[8]。隨著醫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宮腔鏡被廣泛應用于臨床疾病診治中。目前,宮腔鏡手術成為治療EP的首選方式,當前宮腔鏡手術主要包括宮腔鏡下電切術、宮腔鏡下冷刀切除術兩種,宮腔鏡下電切術相較于刮宮術而言效果更佳,因為在宮腔鏡下可準確定期息肉位置,完整保留臟器功能,減輕對周圍組織的損傷,但在臨床工作中發現電切時存在電損傷及熱損傷風險,會破壞患者的子宮內膜及子宮肌層,導致患者的生育功能受到嚴重影響[9,10]。宮腔鏡下冷刀切除術是一種新型的手術方式,相較于電切術而言,冷刀切除不會對患者造成電損傷及熱損失,可較好保護患者的子宮內膜,術后并發癥較少,安全性較高[11]。
本研究結果表明,試驗組患者的手術情況相關指標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提示冷刀切除術的手術時間較短,患者術中的失血量較少,術后恢復快,住院時間更短。表2中,試驗組患者術后3d的血清IL-6、IL-1β、hs-CRP、TNF-α水平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結果說明,宮腔鏡下冷刀切除術治療可有效減輕對EP患者造成的手術創傷,減輕對患者內環境的影響,降低患者的炎癥因子表達水平[12]。從表3數據可知,試驗組患者術后1個月的血清VECF水平顯著低于對照組,PBCA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結果說明,宮腔鏡下冷刀切除術對患者無電熱損傷,可保護患者的子宮內膜,改善患者的機體微循環,有利于患者術后月經周期恢復。
綜上所述,冷刀切除術治療子宮內膜息肉的療效確切,對患者造成的手術創傷較小,可有效控制患者的炎癥反應,改善機體微循環,促進患者月經周圍恢復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