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飛蘭
(佛山市南海區公共衛生醫院,廣東 佛山 528226)
精神分裂癥是精神科的一個基礎疾病,嚴重精神疾病的一個類型。它也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疾病,它的臨床表現也有很大的復雜性[1]。比較共同的特點是患者的臨床表現大部分都是言語和行為出現明顯的紊亂,表達的內容和現實不符、沒有聯系[2]。如果患者經過精神分裂癥急性期治療,療效比較好的時候,進入到恢復期階段,意味著患者精神病性癥狀,比如幻覺、妄想、行為沖動等明顯改善或消失,對家人的親情基本恢復,為患者以后的治療打下良好基礎[3]。而隨著患者自知力的恢復,患者對自身的生活等產生了一系列焦慮或者抑郁等不良情緒,不利于患者的預后康復效果。鑒于此,本文就臨床路徑在恢復期精神分裂癥病人護理中的應用價值進行觀察和對比,詳細分析如下。
選擇于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我院接收的恢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共66例,按照隨機數字表法進行分例,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33例,對照組患者男性20例,女性13例,患者年齡20~63歲,平均(41.62±6.54)歲;觀察組患者男性21例,女性12例,患者年齡21~64歲,平均(41.63±6.38)歲。所有患者一般病例信息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可進行對比。
1.2.1 對照組
對照組患者采取常規的護理方式,簡單的和患者進行交流,指導患者正確用藥,并且視患者狀況作出相應的調整,同時指導患者進行工娛活動,統一發放健康手冊等,樹立一個積極健康的觀念。
1.2.2 觀察組
觀察組患者采取臨床路徑護理,具體的護理措施包括:(1)制定護理計劃。護理小組按照患者的病情狀況制定相應的護理計劃,具體的包括治療的步驟和方法、健康教育的方式和開展的時間、什么時候開展康復訓練以及基礎的社會生活能力的康復、如何對患者進行評估,最后對患者的出院計劃進行詳細的安排,并且還需要觀察患者的康復狀態。(2)心理護理。因為患者對于疾病和治療的未知,往往會產生一系列緊張焦慮的心理狀態,針對這種現象護理人員需要展開相應的心理護理,有利于提升患者的依從性。(3)健康教育。護理人員定期的對患者進行統一的健康教育,增強患者的健康觀念,并且對患者的疑問進行詳細的解答。讓患者了解發病的原因以及相關的注意事項,同時可以視患者康復狀況組織集體的戶外活動,在活動插入相關的健康教育,增強患者對疾病知識的認識度。(4)康復護理。培養患者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并且還可以發展患者的興趣愛好,與醫院社工部合作組織患者進行羽毛球比賽、歌唱比賽、傳統節日DIY手工制作及讓患者進行簡單的職業勞動培訓,提升患者適應社會的進度。
對比兩組患者的陽性和陰性癥狀量表(PANSS)的差異,記錄患者在接受護理前后的改善狀況,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的精神病癥狀越嚴重。同時分析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恢復狀態,使用SF-36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進行觀察和統計,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的生活質量越好。最后觀察患者的依從性差異,使用本院自制的依從性評估量表,對患者的依從性進行統計和分析,分為完全依從、部分依從、和不依從(依從率=完全依從+部分依從)。
兩組患者在接受護理前的陽性和陰性癥狀對比無明顯差異,而觀察組患者在接受臨床路徑護理后的陽性和陰性癥狀改善狀態明顯優于對照組,組間數據差異較大,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詳細見表1。
表1 對比兩組患者的陽性和陰性癥狀差異(±s,分)

表1 對比兩組患者的陽性和陰性癥狀差異(±s,分)
組別 例數 陰性癥狀 陽性癥狀 一般病理癥狀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33 24.24±2.18 16.34±1.89 20.38±3.46 14.13±3.14 44.89±3.26 33.53±2.52對照組 33 24.73±2.42 17.86±1.87 20.16±3.35 16.56±3.29 43.66±2.99 36.12±2.55 χ2 0.864 3.284 0.262 3.069 1.597 4.150 P 0.391 0.002 0.794 0.003 0.151 0.000
觀察組患者經過護理后的生活質量明顯高于對照組,組間數據差異較大,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詳細見表2。
表2 對比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s,分)

表2 對比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s,分)
組別 例數 生理功能 軀體健康 精神狀態 社會功能觀察組 33 80.67±7.92 82.93±8.95 80.72±7.83 77.58±7.96對照組 33 52.94±5.31 52.64±5.93 73.59±6.42 52.84±6.37 t 16.706 16.207 4.045 13.940 P 0.000 0.000 0.000 0.000
觀察組患者的總依從率為96.97%,對照組患者的總依從率為81.82%,組間數據差異較大,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詳細見表3。

表3 對比兩組患者的依從性差異[n(%)]
精神分裂癥是最常見的重性精神疾病,該病對患者造成的影響是持續且嚴重的[4]。該病的臨床表現復雜多樣,即使是同一個患者,在疾病的不同時期,患者臨床表現也不完全一樣,而且該病患者常常在出現明顯精神癥狀前,會出現較長一段時間的前驅期癥狀[5]。正常狀況下來說患者一般需要長期的抗精神病藥物治療,通過一個階段的治療后,患者可以達到癥狀或病情控制進入恢復康復期[6]。而康復期患者仍然需要堅持服藥,定期復查,需要得到家人和社會的關心關注,保持良好的心態,充足的睡眠,適度的運動,均衡的飲食等[7]。
隨著社會腳步的不斷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進步,大家的健康觀念也在不斷的提升,傳統的護理已經不能滿足大家對健康的需求。而臨床護理路徑是在傳統護理基礎上經過不斷的改良和優化的一種創新型護理模式,以改善患者的整體康復狀態為目標[8]。對患者進行全方位的護理計劃,正確的疏導患者的心理狀態,并且培養患者良好的生活習慣,讓患者盡快的適應社會的節奏,改善患者的預后康復狀態[9-10]。在本次的數據分析中得出結果,觀察組患者在接受臨床路徑護理后的陽性和陰性癥狀改善狀態明顯優于對照組,并且觀察組患者經過護理后的生活質量明顯高于對照組,同時觀察組患者的總依從率較高,組間數據差異較大,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臨床路徑在恢復期精神分裂癥病人護理中能夠有效的改善患者的精神病癥狀,促進患者的預后康復狀態,不但能夠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同時還能提升患者的依從性,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