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 強
“十三五”以來,隨著各項惠農政策的落實,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逐步改善,農業和農村經濟全面進步,全國農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逐步呈現加快增長態勢,相關指標情況請參考表1。從數據分析來看,呈現以下幾個特征:
表1 2016-2019年全國農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情況表
(一)工資性收入穩定增長。工資性收入是農村勞動力勞務收入的重要來源,對提升農村勞動力持續增收起關鍵性作用。2016-2019 年,我國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總計3658 元,其中:工資性收入增長了1562 元,占42.67%;經營性收入增長了1021 元,占27.91%;財產凈收入增長了105 元,占2.87%;轉移凈收入增長了970 元,占26.52%。可見,農村勞動力工資性收入和家庭經營性收入的快速增長仍是農民增收的主要部分,與文獻石智雷等人2010 年所做調查分析[1]所得部分結論仍保持基本契合。
(二)經營性收入比較平穩。新業態新模式的加快推進,進一步迸發市場主體經營活力,有力推動了農民經營性收入穩步增長,其中農民工返鄉創業帶動就業增收效應明顯:2015-2019 年,國家發展改革委先后組織實施了三批結合新型城鎮化開展支持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創業試點,據統計,截至2019 年6 月,納入全國試點范圍的341 個地區返鄉創業人員已經達到近200 萬,帶動的就業人數超過700 萬;在試點地區帶動下,全國返鄉創業人員已超過800 萬,帶動的就業人數達到3000 萬左右,農村電商、休閑農業、鄉村旅游、共享農莊等農村新產業新業態快速發展[2]。2019 年從事批發零售業農民工月均收入3472 元,從事住宿餐飲業農民工月收入3289 元[3],大多數人年均收入增長保持在5%左右。
(三)財產性收入比重增大。隨著農村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推進,“兩權”抵押貸款和農村土地確權政策的實施,有效釋放了土地、資本等要素的金融潛能。農戶的財產權有了保障,結合農村閑置房屋資源的盤活,農村財富煥發生命力,部分農民通過出租土地收獲到租金紅利,在土地增值征地過程中增加財產性收入,解決了貸款時從事農業生產所遇到的資金問題。2019 年我國農民常住居民人均財產凈收入377 元,比2015年增長了49.61%,增速最快,但從相對數來看,當前農民財產性收入對農民收入的份額依然最小。
(四)轉移性收入增長較快。近年來國家持續開展職業技能提升行動,以“培訓一人,就業一人,致富一家”為目標,打造出一批具有本地特色的勞務輸出品牌企業,成為農村勞動力增收致富的重要依靠力量。以河南省濮陽市為例:2018 年以來,全市累計開展農村勞動力職業技能培訓3.1 萬人次,職業資格鑒定3.6 萬人,農村勞動力轉移人數由年70 萬人次增長到年100 萬人次,其中2019 年全年實現勞務收入315 億元,形成中恒、君誠、中安勞務合作等一批品牌,涉及建筑業、家具加工業、電子商務、房屋裝修等十余個行業,農民群眾收入大幅提高。
(一)農業產業化水平低。受自然環境因素、地理區位和人口因素掣肘,我國中西部地區廣大農村農業生產狀態比較落后。主要表現為:農業各產業之間的結構不盡合理、農產品種類趨同,不能適應市場高層次需求;農業生產大多處于分散經營狀態,沒有形成規模經濟,小生產與大市場之間的矛盾依然存在;農業龍頭企業數量少、能力弱、鏈條短,輻射帶動能力不強。農業生產在農民增收中仍占較大比重,農業生產增長空間有限成為農民增收的瓶頸問題。
(二)增收渠道較窄。農民增收途徑較為集中,大多從事一些技術含量低、勞動密集型產業。2019 年,我國農民工就業情況以從事第二、第三產業低端加工業和建筑類、交通運輸類行業為主,其中:從事制造業的農民工比重為27.4%;從事建筑業的農民工比重為18.7%;從事交通運輸倉儲郵政業和住宿餐飲業的農民工比重均為6.9%[3]。
(三)農村常住人口勞動力受教育程度不高。從2016 年國家統計局對全國人口變動情況抽樣調查樣本數據來看,我國6 歲及以上年齡段人口受教育率達到94.3%[3]。其中,小學程度教育的占比為27.2%,初中占41.2%,普通高中占13.5%;高中及以下學歷的總占比為81.9%。大學本科占5.8%,研究生占0.6%。總的來看,我國人口受教育程度低,高學歷人數不多。以農業人口占比較大的河南省濮陽市的作為典型調查顯示:2017 年全市農村住戶6 周歲以上人口中,未上過學的占2%;中小學文化程度占絕大多數,比例為92.5%,具有大專以上學歷的人口比例為5.5%,其中具有研究生學歷的人數僅為0.29%。由此可見,農村勞動力受教育絕對水平較低,無法適應農業現代化的建設需要,已成為阻礙農民增收的限制性因素。
表2 2017年河南省濮陽市農村6周歲及以上人口受教育程度情況表
(一)著力挖掘經營性收入增長潛力。全面推動第一產業結構型調整,在調整優化農業種養結構上下大力氣,推動農牧(農林、農漁)融合、循環發展,精細化培育一批知名農業品牌,合理布局畜禽、水產養殖和林果、中藥種植等特色農業,打造“三品一標”新型農產品發展體系,實現標準化生產、規模化經營、品牌化管理,延長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產業發展鏈條。以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為重要載體,盤活農村閑置資源、激發農業經營主體動力,優化與村莊集體的聯動和利益共享機制,有效發揮其對小農戶群體的輻射帶動作用。精準開展技能培訓和政策引導,促進種糧大戶、農企主管專業化、職業化。加大返鄉創業園、返鄉創業孵化園、信息服務平臺和實訓基地建設支持力度,促進農村勞動力回歸創業創新,創辦市場經濟實體,挖掘當地傳統工匠技藝,拓展制造業和服務業經營收入渠道。
(二)穩住工資性收入增長勢頭。全面落實城鄉勞動力平等就業、同工同酬制度,推動人力資源市場機制在平等競爭、規范有序、統一開放、供需精準的方向運行。滾動實施農村勞動力職業技能新一輪提升計劃,提高實訓培養能力的針對性和有效性。積極開展有組織的農民工勞務輸出,完善農民工輸入輸出地勞務對接機制。結合鄉鎮特色產業,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農村服務業等勞動密集型產業項目,支持扶貧車間穩崗拓崗,兜底安置農村閑置勞動力。
(三)加快財產性收入改革步伐。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向市場化方向改革,化資源為資產,化資金為基金,化農民為股東。加快落實集體土地、房屋等集體資源性財產核算清理工作,實現所有權按相應級別精準確權到鄉村經濟中的組織成員集體。積極探索經營性資產股份合作試點,盤活土地經營性資產,鼓勵農村家庭以資金、勞動力、技術、設備甚至土地經營權合作入股,探索財政投資農業農村經營性資產按戶折股量化到集體成員;依托鄉村歷史遺存和文化遺產,發展各具特色的商業模式,激發鄉村集體經濟發展活力。加強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平臺建設,推動農村各類產權依法流轉,保障農村集體資產保值增值和農村家庭的合法收益。
(四)拓展轉移性收入增長空間。完善政府再分配調節體制,具備“直接補貼農民”實施條件的政策應發盡發、應保盡保,進一步擴大生產者覆蓋范圍。統籌整合涉農資金渠道,建立健全普惠性農民補貼長效機制。補齊公共服務設施發展短板,盡快推動社會居民養老、城鄉醫保等基金全國統籌,并通過購買國家債券、普惠性金融支持實現穩定增值;適度提高財政補助標準和個人受益水平,逐步實現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城鄉統一標準;組織實施以工代賑等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增加貧困勞動力勞務報酬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