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朝陽 曹書昊
摘 要:自笛卡爾以降,身心問題一直受到哲學界的關注。認知科學領域作為最新的理論視域,其中的功能主義和體驗哲學在解釋路徑上具有創新性與顛覆性:在功能主義的解釋范式下,人的心理過程就是計算機的計算過程,人的每一個心理狀態就是一個計算狀態;體驗哲學則重視認知的具體過程,將認知看作是智能體嵌入環境中的實時的適應性的動力學耦合,是腦和身和環境相互作用的動力學表現。它們都力圖消弭二元論中的表征與現實相割裂的難題并給出全新的詮釋,但這兩種解釋范式均存在著自身的局限,如功能主義面臨著對于感覺的解釋困難,體驗哲學則面臨著表征困難和現實中虛擬現實“去身化”的雙重考驗。
關鍵詞:身心問題;現代認知科學;功能主義;體驗哲學
中圖分類號:B84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21)04 — 0042 — 04
身心關系問題是基本的哲學問題。當下,現代認知科學視域下的身心關系問題解決范式又成為了西方哲學的熱點問題。研究和梳理認知科學領域下的身心關系問題,對于這一理論問題的詮釋與解決均具有相對進步的意義。筆者著重探尋現代認知科學領域下的解釋范式如何解決之前的身心問題,論證其范式確實比之前的研究范式更具有理論優越性,以及理論所面臨的新的詰難。隨著新技術的發展,論證現代認知科學領域下的解釋范式具有哲學前瞻性,比如可以解決虛擬現實科技下的去身性問題。本文將論證以上問題,被劃分為兩部分為現代認知科學領域下的解釋范式做辯護:第一部分是現代以前身心問題重要視域的梳理,梳理將圍繞笛卡爾的二元論如何產生,以及笛卡爾之后對身心問題的研究,并指出這些理論的主要缺陷;第二部分是現代認知科學視域下身心問題的探究,將主要圍繞認知科學視域下的身心問題又有什么不同于以往的特征、身心問題在認知科學視域下為什么比在其他視域下有更好的解釋、又如何證明認知科學視域下給出了更有道理的回應、其理論本身又具有何問題與缺陷;最后則是對新出現的問題的思考,即虛擬現實空間下對于身心問題的考量。探討科技與人之間的關系,以及“去身化”概念的新問題。
功能主義理論主張心智現象在其現實性上,是主體在客觀世界的實際行為與在預期相對的一系列可能行為的自在集合,主張心理狀態應當從其因果關系而非實際效果上進行定義。隨著認知生態學、認知動態學等第二認知科學研究的開展,研究者也試圖對產生意識的物質問題進行可靠性分析,推動身心問題關系研究深入開展。
(一)功能主義范式的理論特征
功能主義作為心靈哲學和認知哲學中占有重要席位的學說。功能主義者主張心理狀態應當從其因果關系而非實際效果上進行定義,或可以表示為:通過給予一定量的刺激(輸入信號),則由原先的(初始)心理狀態M1就可得出反應后的心理狀態M2,同時生成對應的行為(輸出信號),即外部的刺激引起心理狀態定量的變化,這種定量的變化又對行為本身和行為目的產生新的影響。如此這般,主體的行為和行為目的、以及對環境中的信息儲存和加工,決定了某物是否具有精神特征。而且對信息做出反應并用于協調一致的活動,也是由其功能決定的。因此,功能主義者認為心智或者精神狀態是由外部的刺激造成的新行為,以及新行為創造出的新的精神狀態。這一觀點揭示了意識的能動性。其次,按照功能主義的觀點,“相同的精神狀態可以在許多不同種類的物理的和精神的材料與結構中體現出來”。〔1〕因此,從這一點開始,精神—物質的相互關系被表征為由一到多的外在表現形式。普特南在《心靈與機器》與《精神狀態的本質》完成了機器功能主義理論的建構,即對于人類而言,心靈并非只能通過大腦所實現,通過不同的物質與結構實現心理的計算過程,就可以被稱作是擁有心靈。
(二)功能主義范式的詮釋方法
由信息論和控制論的發展,機器功能主義者自身的解釋路徑通過認知科學、計算機科學和人工智能的發展,在計算機領域得以凸顯。在機器功能主義產生之前的邏輯行為主義者試圖用唯物一元論取代傳統的身心二元論。其觀點主張,所謂的“心理狀態”不存在,即便存在,也只能夠被等同于行為及其傾向。但是邏輯主義者有著難以克服的困難:心理和行為的等同關系是一種必然。如若是必然關系,那么就不會存在有一定的心理狀態卻無對應行為表現,或有一定行為表現,卻無對應的心理狀態的情況。普特南的“完美偽裝者”論證指出,一個最為優秀和完美的演員,其一切的表現、表情雖然是表演出來的,但是與實際的并無差別。普特南的“超級斯巴達人”論證也指出,有著心理狀態卻沒有行為表現。在心理狀態和行為的關系上,普特南回歸傳統的觀點,認為心理狀態不等同于行為,二者并非是因果關系。首先,內部的心理狀態與外部行為傾向不具有必然關聯性;其次,同樣的心理狀態與其余不同的心理狀態相聯合,將產生不同行為;最后,不同的心理狀態可能會對應著同樣的行為,即多對一的關系。邏輯行為主義者之關注感受刺激與行為反應的關系,而忽視心理狀態與行為反應之間的因果關聯,就是把不具有心理狀態的事物納入了具有心理狀態的事物的范圍。邏輯行為主義之后的類型同一論,也具有難以解決的難題。類型同一論者認為每一類型的心理狀態都與特定類型的腦神經狀態相同一。“按照萊布尼茲定理,同一的事物應當具有完全相同的性質,只有具有完全相同的性質,才能說兩事物是同一的”。〔2〕但很多心理屬性是腦神經狀態不所具備的,例如感受性質、意向性和主體性。類型同一論將心理狀態等價于大腦神經的物理狀態,無視了心理狀態的多樣性。
(三)功能主義所面臨的困境
普特南在20世紀70年代之后,轉向了對機器功能主義的批判,即按照機器功能主義的觀點,說明了處于相同心理狀態但內容概念可能不同的例外。其次,對于圖靈機多態不共存的特性,在其現實性上,顯然也與人的心理狀態相悖。計算機也同樣擁有很多寄存器,可以同時處在不同的狀態之間。這便與圖靈機的模型相悖,至此,圖靈機的模型便不再可靠。除此之外,整個功能主義都面臨這一個巨大且難以解決的問題,即在解釋感受性質上具有極大的困難。如果按照功能主義理論所主張的那樣,即心靈以一種功能性且可被摹仿的程序,則可以由邏輯推導出,滿足該系統基本特征的其他系統也應當具有同心靈一樣的功能。這在邏輯與倫理層面必然導致與常識相悖的荒謬觀點,因而,這體現了功能主義感受性質缺失的問題。與此同時,功能主義還存在著感受性質顛倒的問題,即認知主體在具有不同感受的性質下,也可以實現相同的功能。最后,功能主義的信徒們輕視人之所以為人的基本社會性與客觀世界實踐性,草率地以功能為主要指標精神活動對“物質”衡量,使得認知活動在其眼中淪為一種簡單而可輕易復制的機械活動。恰恰相反,對于功能主義者來說,要認識到并非所有精神特征均可為“功能”所表征,不僅如此,精神功能也并非均蘊含單一的物理屬性,因此,功能主義的范式不能對心身問題做出最優的解釋。功能主義的范式面臨最重要的問題是:當從生物演化的方面來分析,功能主義無法充分刻畫從種系演化和個體發展這兩個尺度,原因在于生物神經系統存在不同于表征水平的廣泛的認知能力。隨著時代和科技的進步,被稱為“第二代認知科學觀”的思想逐漸取代了功能主義作為心靈哲學和認知哲學中的地位。
自以功能主義和計算隱喻為代表的“第一代認知觀”誕生之后,認知研究逐漸轉向了以具身心智觀念為代表的“第二代認知觀”。認知科學家將這種研究范式的轉變,分別命名為把抽象能力作為獨立于人身體的“無身認知科學”與將精神與肉體、思維與行動、理性與感性之間緊密交互的“具身認知科學”。后者特別重視“身體”在認知科學中的研究地位。體驗哲學作為“第二代認知科學觀”的代表觀點之一,反對笛卡爾將身體歸于一側的“離身”理論的“具身”理論的典型,引起了學界相當的重視與討論。
(一)體驗哲學的理論觀點
第二代認知科學將認知的主體對象視作“在自然里活動著的具有適應性的生物”,并認為認知是具身的、情景的、發展的和動力學的。在體驗哲學的觀點下,雖然將計算機技術中的算法邏輯作為基礎的認知范式,并使其在意識的符號思維層面得到了量化表征和自然主義的證實,但忽視了認知的內在環境,而將認知看作是智能體嵌入環境中的實時適應性動力學耦合。這一觀點為研究認知行為提供了一種新的研究范式,即:認知這一過程是復雜的系統事件,是腦、身和環境在其現實性上相互作用的一種具體的動力學表現。體驗哲學理論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厘清認知動力系統的闡述,這是區別于其他理論的重要特征。
揭示認知動力機制是認知動力系統的重大責任與職能,其將智能體視為內在于認知環境中,并可產生相互作用的自織系統。因而可以認為,認知就是這一自織系統在其現實性上運行而產生的必然結果。在其現實性上,可以用離心機系統的臂角和引擎系統中節氣閥的轉速之間的強耦合關系來形容智能體與環境的交互關系——一種即時變化的關系,且獨立的加工表征過程不可能出現在輸出與輸入之間。思想和行為的穩定模式被認知動力系統看成是行為空間的吸引子。由于作為個體的主體因包括環境、內部要素等因素改變而產生影響時,認知就會“必然地”產生全新的變化。由于一般動力學理論的存在,思想或行為的正向發展不會產生于穩定的系統中。但由于系統內部的參數變化容易從其本源上影響因子的初始形態,這一系統會由于現有穩定形式的失去協調而導致進入新的吸引子,因而其發展的本質是吸引子的變化或消失的過程。
從另一層面看,以符號思維和表征計算為基礎的傳統認知觀與體驗哲學的認知觀存在很大不同。認知過程的體驗哲學解釋主張認知之于本源層面的能動性與具體情景下的具身性。現象學理論主張,人們所處生活、工作的現實世界并不完全“自由”,現象學理論中的世界,與人作為思維主體的主觀世界密不可分,或者可以說,是具有人化意向性視域的一種“幻象”世界。在對各種現象進行思考和企圖做出解釋前,人們往往會用經驗來判定這個世界,并逐漸衍化成為一種生存準則。因此,在特定的情境中主體在與世界接觸交流的過程中將其逐步建構,就能很好地區分知覺和心理的內在表征。
(二)體驗哲學面臨的詰難
將人的認知系統視為“具體化的活動”,可以視為體驗哲學的基本特征。實際上,人的身心智能是由于作為人體基礎器官的身與“心”(大腦)與人所處的現實世界中自在與非自在環境相互聯系并耦合的一種動力性突現。若要讓人的相關行為得到合理的解釋,只能把認知系統與人的本性、生存和發展這幾種要素綜合起來——身體的經驗產生身心智能。作為人體基礎器官的身與“心”(大腦)與人所處的現實世界中自在與非自在環境概念,并且只有這幾個機體處在共同作用下才能達到理解的效果。綜合這種觀點,我們對于世界的一般認識是基于自身的實踐才得以架構的,而笛卡爾主張的身心二元論,從其本質上說,只是從有機體的純粹生理過程單一而缺乏聯系性的闡釋認知,而避而不談或許在其發展性上更為重要的有機體與環境之間互相影響的聯系,影響了對認識的進一步的深入,無法邁向更深層次的研究。另一方面,體驗哲學雖然因為考慮了環境因素,不受笛卡爾二元對立的影響,但也存在表征問題、規范性不強和解釋力不足等問題。
一方面,體驗哲學所面臨的首要詰難是表征,這是由符號表征計算是第一代認知科學觀的基礎所決定的。但其大部分理論都對表征持懷疑甚至否定的態度。甚至還有學者如范·蓋爾德(Van Geld)從掩蓋認知影響的角度認為體驗哲學與表征并不存在依賴關系。但就客觀現實來說,表征對人類的認知系統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因具有抽象表征能力,人不會完全隸屬于自然界,才能在社會性上通過實踐創造出人化世界。與此同時,語言符號作為人類認知的重要象征蘊含了獨立的抽象表征方式,這幫助人類獲得高級認知功能。如果忽視表征在認知系統中發揮的重要影響,則就暗示著體驗哲學觀點下的內部世界與外部環境不能完全實現互相表征,這兩者在思維意義上無法完全吻合。但很顯然,這兩者的即時性的共同變化表示這兩者因是互相吻合且表征的。
傳統認知科學研究智能體的內部狀態和過程時主要借助抽象的符號表。在此種情況下,是和認知個體的環境相分離的,目標卻是尋求認知的統一原則。把智能體和環境相耦合的體驗哲學的認知動力主義觀點,對我們重新審視笛卡爾身心二元論,和重新解釋理解認知與環境的關聯都提供了新的理論思維維度。認知不是孤立的單一個體,而是現實生活中多個事件或個體有序排練的過程,這種過程是主體在自身實踐并總結的經驗基礎上學習或形成的。對于此,無論是無機性的符號計算抑或具身化動力學認知的“新解釋”,在其現實性上都是且只是對于認知過程的表征解釋而非本源闡釋。因而,我們可以這樣思考。如若認知與符號計算主義者觀點的不同僅在大腦對信息的處理過程而無其它,則單純強調主體實踐交互的體驗哲學且缺乏證據支撐。具身性的動力學認知研究如果想要產生新的研究范式,離不開新隱喻的引導。如若沒有足夠的理論用于經驗模型架構,體驗哲學就將陷入難以消弭的理論缺陷泥沼。
(三)虛擬現實技術下的新挑戰
以往的理論都可謂是形而上的,而隨著虛擬現實技術(VR)的發展,體驗哲學面臨著現實層次的考驗。虛擬現實最大的特征性是“虛擬身體”的出現,也就是“去身體化”(或“去身化”)的實現。不同于之前的“具身”和“離身”概念,“去身化”是人通過技術建構得以用數據化的身體在虛擬中遨游。體驗哲學具身理論的解釋范式面臨著現實挑戰。
虛擬空間的身體和意識究竟處于怎樣的狀態,具有“具身”特點的體驗哲學觀能否反駁“去身體化”這一概念呢?美國技術學家唐·伊德(Don Ihde)認為人與技術的關系中,以“具身關系”最為重要。這表示人類與技術相融合,身體為技術改變,而技術則逐漸成為身體的同側。這種具身關系改變了我們認知與感知這個世界的途徑。虛擬技術不同于其他的技術,片面地改變或延伸人的一部分感官能力,而是“全透析”地使得人與虛擬技術完全相融合為一體。“在這種條件下,技術本身成為了人類的背景。這種背景使得人們產生了人的意識可以脫離身體以成為信息載體的方式而獨立存在在虛擬空間中的幻象”。〔3〕但正如上面所言,技術脫離了身體,就會導致技術本身失去意義和價值。虛擬現實的技術需要以人類的身體作為基礎。
在討論虛擬空間中的身心問題時,知覺是一定被涉及的重要概念。人類的身體是人類智能的重要基礎與載體。我們總是通過身體的行為反應來對認知現象與情況進行一定的詮釋。在實際情況中,知覺可通過儀器變化,以達到與外界環境交互的目的,即“二次知覺”范疇。其取代了人本身用感官去觀測的“一次知覺”。但是,無論是直接還是用技術的觀測的手段來進行與外界環境的交互,作為最基本的感知者本身是作為不變量而存在的。故人恒常具有直接的感知情況——即使在虛擬現實環境下。人的身體永遠是知覺得以生成的不變條件,即使有諸如虛擬現實技術的存在大幅增強人的交互性和沉浸性,身體本身的知覺始終是作為根基的存在。
總之,人對于虛擬現實技術總有著超越身心的“烏托邦”般的考量。但是由于技術本身需要以人類身體作為基礎,以及作為知覺的身體的不可動搖性,導致“去身體化”這一概念難以在虛擬現實技術中,或者說是在所有技術中得以實現。以具身為突出代表的體驗哲學也可以避開這一理論鋒芒。但是其理論本身所具有的表征和規范性問題,還需要體驗哲學家們進一步進行理論的反思與完善。
坐在火爐旁的椅子上思考問題的經歷,不只有笛卡爾一人曾經這樣做過。但只有他系統地審視了作為個體存在的內在意識與外在身體間的聯系。他的身心交感二元論構建起了身心問題這座宏偉大廈的基石。后世的哲學家或是對這一理論的進一步深化研究,沿著這種二元對立的路徑探索,將身體或心靈的一方作為側重點,本質上還是二元論的不同表述。或是反對這種將表征與現實相割裂的二元論觀點,力圖消弭身心之間的隔閡,將身心問題放置于更廣闊的視域中。但是無論進行怎么樣的修正與重構,身心問題始終沒有一個普適的回答。
物理學家在廣袤的自然界中竭力構建“大一統”的理論,想要將所有的自然規律用一個公式完美整潔地表達出來。但是,將視線拉回人本身,身體與心靈這兩者之間的關系依然難以給出一個完美的公式或解釋。通過以上的論述和分析,身心問題雖然在歷史的發展進程中也有著幾次重大的理論跨越,解決完善了之前理論的不足。然而,新的理論又往往帶來新的反思與詰難。身心問題就是以這樣一種否定之否定、批判之批判的螺旋上升的狀態逐步發展的。在其現實性上,我們也無法預料隨著科技進步和人類自省能力的發展,身心問題會呈現出何樣不同的理論形態。
〔1〕袁義江,李玲.論現代西方哲學中的身心關系及其唯物主義因素〔J〕.社科縱橫,2014,(04).
〔2〕孫墨池.普特南的機器功能主義簡述〔J〕.華中師范大學研究生學報,2011,(04).
〔3〕韓寧,劉曉鵬.虛擬現實的身心關系解讀〔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2018,(02).
〔4〕John Heil.Philosophy of Mind:A Guide and Anthology〔M〕. Oxford:Oxford Univeristry Press, 2004.
〔5〕高新民,沈學.現代西方心靈哲學〔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6〕〔英〕羅姆·哈瑞.認知科學哲學導論〔M〕.魏屹東,譯.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6.
〔7〕江雨.淺析笛卡爾的二元論和西方近代哲學中的身心關系問題〔J〕.華中師范大學研究生學報,2011,(01).
〔8〕舒躍育.意識問題的跨學科解答:評《神經現象學:整合腦與意識經驗的認知科學哲學進路》〔J〕.心理技術與應用,2016,(04).
〔9〕李恒威.第二代認知科學的認知觀〔J〕.哲學研究,2006,(06).
〔10〕李錄志.身心關系研究的新維度以及意義〔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2011,(07).
〔11〕袁義江,李玲.論現代西方哲學中的身心關系及其唯物主義因素〔J〕.社科縱橫,2014,(04).
〔12〕柳海濤.“第二代認知觀”探析〔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2010,(24).
〔責任編輯:侯慶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