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冰
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化,素質教育的理念被越來越多的學校所重視,高中階段的音樂教學也逐漸被各個學校所重視。而民族音樂作為音樂教學中的重要內容,作為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華民族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高中這一個重要的學習階段,通過讓學生在音樂教學中學習民族音樂,可以培養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興趣,對學生未來的歷史和語文古文學習有著莫大的幫助,且對學生的美育和思想教育均有益處。因此本文將對民族音樂在高中音樂教學中的實施與探究展開深入的探討。
關鍵詞:民族音樂;高中音樂教學;實施和探究
中圖分類號:G633.9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21)04 — 0174 — 03
引言: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以及現代化、全球化的進一步展開,學生接觸到的音樂也越發的多元化,其中各類流行音樂頗受高中生的喜愛,民族音樂和古典音樂則受到了學生的冷落。導致這種現狀的重要原因,便是學校對民族音樂的教學工作不夠重視,社會中也沒有形成一種利于民族音樂傳播的良好氛圍,使得民族音樂越來越淡出人們的視線。高中音樂教育是學生教育階段中的重要一環,是學生世界觀、價值觀樹立的關鍵時期,通過在高中的音樂教學中有效地實施民族音樂教學工作,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愛國意識、增強學生的愛國情懷、激發學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和自豪感,有著極其重要的積極作用。
一個民族的民族精神在民族音樂中往往會有著較為明顯的表現,而民族精神也關系著一個民族未來的興衰和發展,文化的傳承和民族信仰也同樣與民族音樂密不可分。因此,在高中階段的學生通過在音樂教學中進行系統的民族音樂學習,可以讓學生有效的理解民族音樂的重要性,增強民族意識,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促使青少年可以在自信中成長。
(一)民族音樂的歷史意義
民族音樂將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文化也表現得淋漓盡致。我國各個歷史時期的音樂特征和歷史狀態在民族音樂中均有所展現。如表現古代戰爭時的音樂名曲《廣陵散》便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它通過音樂淋漓盡致地展現了戰爭現場地氛圍以及受壓迫者反抗暴君的精神,學生通過對民族音樂進行系統有效的學習,可以促使學生在學習民族音樂的同時,通過這一藝術的方式,更加全面的對中華民族歷史文化有一個認識〔1〕。而在近現代,民族音樂中注入民間歌曲等音樂體裁對歷史的描述也是十分詳盡。1840年以來,當時群眾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被剝削十分嚴重,如民歌《種大煙》中唱到:“青天(那個)藍天紫(上)藍(咂)天,什么人(咂)留下(呀)種上個大煙。咸豐(那個)登基整(了)五(咂)年,外國人(咂)留下(呀)種上個大煙。大煙(那個)本是外國人(咂)留,來到了(咂)中國(呀)害死個黎民。”①從歌曲中可以得見民眾被煙草毒害之深,直接的反映了當時的日常生活、社會生活、政治現狀。這無疑是民間歌曲對歷史狀況鮮明的刻畫和書寫,這種歷史情景不僅僅在歷史課本中有所顯現,更能通過民族音樂的學習進一步加深學生對這段歷史的記憶和理解。近現代以來,尤其是1940-1910年來,我國對于民族音樂的利用就更加地充分了。由于戰爭的爆發,人們開始在原有民間歌曲的旋律基礎之上填以新詞,使之適合當時的戰爭時期。人們用這種方式創作出來的帶有民間音樂基因的作品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們,這些歌曲直到今天仍在傳唱,可以見得民間歌曲旋律之頑強。新中國成立后,一大批受到西方音樂教育的作曲家將民族音樂進一步復雜化,產生了為數不少的民間音樂器樂化、交響化的作品。如“《王貴和李香香》等以民族音樂風格為基礎,把戲劇性唱腔與詠嘆性唱腔進行融合,把重唱、合唱等形式與樂隊、配器加以整合,形成融合性民族歌劇”。①現當代時期,如林戈爾創作的《鄉音鄉情》中大量運用了四川本地民間歌曲、戲曲通過和聲、配器的處理,深化了音樂形象,使得民間音樂更加生動。②可見,民族音樂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著不同的表現形式和音樂形象,民族音樂在高中音樂教學中實施具有深刻的歷史意義。
(二)民族音樂的美學意義
我國幅員遼闊,不同地區的民族音樂均有著不同的音樂風格和音樂性格,這些形式各異的民間音樂有著豐富的美學意義。如藏傳佛教音樂的誦經音樂具有低音美學,僧人們以低于日常音調的音高念誦經文,使得音樂深沉厚重,他們認為這種深沉的音樂可以驅散妖魔;從樂器(響器)的配置來看,藏傳佛教音樂中,念誦之聲與不同音色的法器結合,他們音色或是靈巧、或是厚重,共同組合成了“不共的和諧之美”。③而在中部地區的鳳陽地區民歌則具有截然不同的美學特征。由于鳳陽地區位于安徽中部,鳳陽民歌兼具了安徽民歌中的粗獷與細膩,一直在述說著淮河兒女的淳樸生活;鳳陽民歌風格多樣,具有號子、小調等不同性格的音樂,號子常用于勞作、小調多用于抒情;隨著時代的發展,鳳陽民歌中增加了許多贊美新時代、贊美新生活的民間歌曲,這些歌曲無疑給鳳陽民歌增添了時代美的特征。④這些民歌中的美學思想可以給高中生帶來美的教育,這完全符合素質教育的相關理念。
(三)民族音樂的思想教育意義
高中生正處于人生懵懂期,對高中生做好思想教育工作是必要而又迫切的,我國民族音樂尤其是優秀的民間歌曲和民間說唱音樂、戲曲音樂中包含著生活的哲理和人生的道理,充分利用好民族音樂的這一特點能夠更為全面和鮮活的對高中生進行思想教育。如黑龍江省呼瑪縣流傳的鄂倫春族民間歌曲《年輕人要有良心》中唱到:“我家都是上年紀的老年人,你家都是年輕輕的青年人,我家無人上山去出圍,鄂家規矩你們可要記在心。小伙子打了四平頭的鹿,一點也不分給老人們,不懂規矩的年輕人,不分皮不分肉沒良心。小伙子們你們能有幾年青春,再吃幾年你們還不如我們,將來你們老了也一樣,年輕人也會拋棄你們。”⑤上述歌詞文本可見,歌曲中透露著鄂倫春族尊老的美好品德,從不同的角度表達了行為規范。民族音樂中內含著為人處世的哲理,對于高中生的心理發展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再如蒙古族民間歌曲中同樣飽含著哲學道理,如事物客觀規律的觀點、聯系的觀點、矛盾的觀點、實踐的觀點。⑥這些或為人處事的觀點、或是哲學層面的觀點都對高中學生的思想教育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民族音樂的魅力無窮無盡,但是再優秀的資源也需要合適的方法才能發揚光大。因此,在民族音樂教學中教師的個人素養就尤為重要,不僅需要對民族音樂的背景進行分析和綜合,而且要利用好現代化的教學工具,積極擴展課外教學活動,使得民族音樂在高中音樂教學中呈現立體式教學體系。
(一)增強學生對于民族多元文化的認知
高中的音樂教學中,教師需要對民族音樂以及其背后的故事和歷史背景進行深入挖掘。一定的歷史時期、社會狀態、政治環境、地理環境、人文環境等造就了特定的民族音樂風格,這就不僅需要教師分析音樂的本體,更需要從歷史學、社會學、民俗學等多學科的角度出發,充分考量民族音樂所形成的時代背景、社會背景,從而將音樂知識建構的更為立體和生動。
教師通過有趣的故事作為學生學習民族音樂的引線,從而達到更好的音樂教學效果的同時,也拓寬了學生的民族音樂文化視野,從而提高學生的人文情感,深化學生對民族音樂的理解。例如:在進行《醇厚的中原風》教學中,教師一些在民間老百姓口中耳熟能詳的中原民歌開始著手,《孟姜女哭長城》和《王大娘釘缸》都可以作為教學內容的引入方法〔2〕。而《花木蘭》等地方優秀作品,作為現代社會被全國廣泛認知的優秀作品,常香玉為其推廣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師可以通過對背景故事進行講解,增強學生對民族音樂文化的了解,提高學生的綜合文化素質。
(二)運用多媒體教學,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
新課改的不斷推進,對學生的音樂學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學生不僅僅需要會唱還需要學會自行體會并創作音樂,因此教師不僅僅需要對音樂的背景進行講解,還可以借助多媒體教學平臺的力量,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音樂教學資源,給學生在音樂課堂中播放一些民族音樂的經典片段,以及與之相關的風土人情短片。教師應注重“原生態”民族音樂的欣賞和教學,讓學生通過視頻和音頻去近距離、全方位的感受民族音樂的魅力。同時,注重注重民族音樂改編作品的欣賞和創作技法講解。
教師需要積極利用學校圖書館、資料室,積極聯合高校、文化部門或研究機構共享數據庫,讓數據庫不僅僅服務于研究人員,更要服務于基層學生們。教師應積極利用聲、光、電等技術手段,使得民族音樂全息式、立體式呈現,增強學生的觀看體驗。學生們通過長期的有效聆聽和感受,可以促使其對民族音樂的鑒賞能力有一個明顯地提升,同時對學生未來的音樂創作也起到了一定地啟發作用〔3〕。
(三)拓展課外教學活動
音樂地教學不應該局限于課堂之中,教師更應該將民族音樂的教學活動拓展的課外,通過二者的有機結合相輔相成,可以更好的為學生創設一個良好的民族音樂學習氛圍。教師可以在學校內開展民族音樂的主題班會,通過各抒己見的方式,表達學生自身對于民族音樂的理解和感悟。積極開展民族音樂的小型比賽,諸如民歌演唱比賽、戲劇扮演比賽等等,這樣可以活潑校園文化生活,促使學生們更為深刻的學習民族音樂。積極組建民族樂團,利用課余時間教師指導學生們學習民族管弦樂,建立民族管弦樂團,增加學生音樂活動的專業性。積極組建合唱團,教師可以利用優秀的合唱作品如作曲家劉曉耕老師創作的一系列民族母語合唱作品,合唱團的建立不僅可以讓學生們直接體驗到民族音樂的表達,更可以提升學生們合作、團結的美好性格。在課外,學校的各個社團中可以通過結合民族音樂來開展各類的藝術社團活動,在節假日期間可以為學生搭建供其展示才藝的舞臺,鼓勵學生使用民族樂器或者民族音樂作品進行表演〔4〕。
教師可以利用假期或周末空閑時間帶領學生們開展田野調查。田野調查被譽為人類學的基石,是現代人類學進行知識收集的重要方式之一。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盡可能多的時間讓學生們親身前往民族音樂的流傳地。通過田野調查可以實地走訪民間藝人家中,體驗民間藝人的生產勞動和日常生活,體驗當地的風土人情,這不僅僅可以直接感受民間藝人的表演實況,更能感受到民族音樂背后的文化內涵。
民族音樂是我國多種音樂文化中的瑰寶,她集中的體現了我國人民的生產生活。民族音樂在高中音樂教學中實施具有重要意義,不僅僅可以給學生們帶來歷史知識的增長,還能給予學生對于美的體悟和對思想的教育。然而目前在高中音樂教學中仍存在著如教學形式單一、實踐教學不足等問題,教師應積極提升自身音樂素質和人文修養。這就不僅僅需要教師以新課標和素質教育先進的教學理念作為指導,還需要使用適合學生的多樣化教學手段,促使學生能夠自主去感受民族音樂所帶來的魅力,從而提高民族音樂在高中音樂課堂中實施的成效。此外,全社會應形成合力,增強社會對于民族音樂傳承的關注度,將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等全面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形成完善、全面、立體的教學體系。
〔1〕德吉美朵.注重發揮民族音樂教學在高中音樂教育中的作用〔J〕.科教導刊-電子版(中旬), 2014,(09).
〔2〕金清秀.傳承民間音樂,弘揚民族文化——淺談高中音樂中民族音樂教學策略〔J〕.北方音樂, 2016,(5):130-130.
〔3〕楊柳〔1〕.深化民族音樂教學,釋放民族音樂魅力——淺談高中音樂課堂深化民族音樂教學的策略〔J〕.北方音樂,2017,(37):207.
〔4〕張明,劉明.淺談《新課標》背景下高中音樂課歌唱模塊中的民族音樂教育〔J〕.音樂時空,2015,(17).
〔責任編輯:侯慶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