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東
摘 要:現代社會進入全球化風險社會后,社會治理理念和模式也將進行創新與變革。合作行動作為一種新型的社會治理模式,將公民納入到了由政府、組織等多元行動者構成的合作組織體系之中,對公民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合作行動中的公民應具有公共精神、責任意識、批判性思維、合作能力等,政府與組織從提升公民的合作意識、加強合作文化建設、建立合作行動的教育模式、健全合作行動的組織體系等方面進行反思和改革,做好公民素養的培育,讓公民真正成為合作行動體系中的行動者。
關鍵詞:合作行動;公民;公民素養
中圖分類號:C91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21)04 — 0068 — 04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指出“推進國家治理和治理能力現代”。在社會治理模式上,工業社會以為國家及其政府為中心,國家及其政府被視為治理職能的承擔者。隨著人類進入全球化、后工業化進程,人們的行動既受社會的高度復雜性和高度不確定性的規定,也受人的共生共在的目的性所界定。面對這兩個方面的要求,唯一的選擇就是合作行動。〔1〕合作行動是通過政府、企業、社會組織以及公民等多元行動者組成合作體系,行動者自愿、平等的參與社會治理,社會組織及公民被納入到合作行動體系之中,改變了傳統社會治理中國家及政府是唯一行動者的模式,行動者變得更加多元化。當下社會領域的不斷融合,公民的合作關系在一切生活領域中已經開始生成,合作行動作為公民參與公共生活的方式與態度,需要公民的自覺認同與積極參與,如果公民沒有良好的合作素養,合作治理就難以實現。在一定意義上,合作行動的實施依賴公民積極參與,做一個具有合作素養公民是全球化、后工業化進程中對每一個公民提出的新要求。
20世紀后期,人類社會進入了全球化、后工業化時代,全球風險與危機事件頻繁地造訪人類,世界范圍內接連出現霸權主義、恐怖主義、互聯網安全、極端氣候、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等問題,表明人類社會進入了高度復雜性和高度不確定性的時代,這也使得傳統的社會治理模式承受著極大地挑戰和壓力。為此,人類已經意識到而且正在學會如何從合作的愿望出發,運用合作的方式,通過合作行動去處理和解決所面臨的各種各樣的問題。〔2〕從人類社會歷史形態的發展來看,合作一直是維系人類自身發展的一種方式。在以血緣關系為基礎的原始社會里,人們采取合作的方式捕獲食物、防御襲擊,習俗、習慣是成為人們開展合作的基本的規則體系。以市場經濟為基礎的工業社會處處存在著競爭行為模式,羅爾斯看到了工業社會的競爭模式中存在著“協作”,這種“協作”是建立契約和協議基礎上的合作行動。在全球化、后工業化時代,人的生活和活動是在高度復雜性和不確定性條件下進行的,合作存在著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中。合作行動作為一種基本的群體活動和社會共同行動模式,在農業社會、工業社會和后工業社會中都在塑造人的行為模式。人類要適應一個新時代,治理理念與模式就要根據治理環境的變化進行創新與變革。馬丁·諾瓦克(Martin Nowak)在《超級合作者》一書中寫到,合作行為是繼突變和自然選擇之后的第三個進化原則,生活的起源來自于合作,并提出了直接互惠、間接互惠、空間博弈、群體選擇、親緣選擇等五種合作機制。人們生活中獲得成功,除了生存競爭之外,你還必須與人合作、互助互存。〔3〕合作的問題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所有對人類合作的研究都需要首先在人的層面做出突破,被納入到治理體系中的公民個體,也能夠清楚地看到合作變得越來越緊迫,幾乎在我們社會生活的一切領域中都包含著對合作行為、合作關系的渴求,都存在著希望合作的動力。在直面社會治理問題種種挑戰,公民通過回歸公共生活走向合作行動,是自己成為負責任、高素質、具備治理能力的行動者。
“公民”(citizen)的概念源自拉丁文的“civis”,意指古代城邦(civitas)中的一個成員。在古希臘與羅馬時期,只有擁有財產的男性才有“權利”參與公共事務,才算是政治社群中的一份子——公民;換言之,希臘羅馬城邦生活的公民共和(civic republicans)傳統認為,公民必須有能力承擔與公共事務的“責任”。但無論是基于“權利”或“責任”,公民都必須將政治社群利益置于個人私利之前,亦即具備公共精神;由此延伸出來的“公民素養”,便是公民要有積極參與公共生活的溝通能力與意愿,以及愛護社群和國家的心。相較于強調政治社群優先的共和主義,重視個人自由的自由主義者理想的“公民”更依賴法律,只要個人、團體或社群的言行未違反法律,就應享有充分自由,過程中所呈現的差異性也應被主流社會包容。所以不同于公民共和主義具“實踐”意涵的公民素養概述,自由主義者眼中的公民是一種“法律地位”,它清楚地界定誰有資格成為公民、一個公民該擁有哪些權利、包容哪些差異。因此,自由主義公民素養著重于守法和包容差異。自由主義的公民素養應該包含守法、尊重與包容。公民素養并不是與生俱來的,需依賴教育的力量培養。公民教育的目的便是在培養公民具有現代社會必備的公民資質,現代公民素養為健全的公民必須具備知識、責任、德行、態度、價值和能力,表現自己至他人、社會、國家、世界乃至生態的多面向素養。具體而言,現代公民素養涵蓋個任自我、群己關系、人與自然及社會的互動關系。
隨著社會的變革,“公民”概念也有了新的內涵,公民既要有正義、民主、權利等公民理性,又具有公共情懷,在公民能力方面不僅要求公民具備參與社會活動和政治生活的能力,更要體現出公民在公共事務的主體性,與政府及其他組織開展合作行動的能力。Johnson, L. & Morris(2010)曾歸納文獻提出公民概念有三種型態:第一種著重個人責任的公民(personally responsible citizen),是以紀律為主,強調良好態度與順服及有責任的行動,以養成適應良好的公民素養;第二種是參加式的公民(participatory citizen),著重社會察覺,強調個別化觀點的參與社會,并彰顯具個別特點的公民素養;第三種是正義取向的公民(justice-oriented citizen),著重自知自律,強調合作、關心公益與正義并期盼改變社會,以形塑批判性民主的公民素養。〔4〕Johnson, L. & Morris提出的公民應具備的素養(Citizens Competence)涉及公民的權利與義務、法律地位,甚至公民的一切品質和德行,包括了認知、情意和技能等面向,亦是一種行動的意識與能力。從現代社會進入全球化風險社會后,合作行動視域下的公民是具有公共精神的行動者、具有包容精神和行動能力提升的服務者。〔5〕合作行動中的公民應具有以下品質:
第一,公共精神。公共精神是公民參與公共生活的過程中產生的,是公民實現自身參與公共事務的價值體現和行為方式,也是一種公民履行在公共生活準則和維護公共利益的過程中體現出來的精神境界。公民在合作行動中的公共精神體現在積極參與社會公共生活、有著強烈合作意愿、愿意實現公共價值,主動關心公共利益、尊重與包容他人等道德品質。合作行動中公民公共精神生發的兩個條件是公民主體性的成長和公民公共性的不斷獲得。〔6〕身處合作行動中的公民,必須具有平等主體意識,還應具備一定公共性知識、公共價值意識、公共的倫理責任信念、公共性思維習慣等。
第二,責任意識。責任是公民對自身權利與義務的認同和實現,因而成為公民與臣民意識的分界線,也是公民在公共事務中應該具有的核心品質。〔7〕公民責任是指公民履行與其公民身份相適應的、符合社會公共善的義務以及對其行為后果的承擔。公民責任是角色責任,它產生源于公民資格的確認,公民責任的概念含有兩層意義:積極意義的公民責任和消極意義的公民責任。前者是指公民做出社會所期望的符合社會規范和公共利益要求的行為,后者指的公民行為違背或未履行好社會規范和公共利益的要求。合作行動中提升公民責任意識,有助于凝聚公民共同的行動意識,體現公民的主體性,責任意識讓公民與其他合作者公共履行參與公共事務的義務,積極獲取行動知識與技巧。因此,公民責任意識也可視為個體認同公共利益的一種社會行動,有助于公民美德塑造。
第三,批判性思維。批判性思維是指公民在公共生活中有意愿對問題和事務進行全方位的考慮,不僅包含“獨立思考”,還包含“價值多元”,公民批判性思維的重點在于以理性的方法探索合作真理,批判的重點在于檢視行動過程中是否產生錯誤,以此排除不恰當的想法,通過邏輯理論檢視各種論證的有效性。公民的批判性思維應做到質疑、反省、解放、重建等四種活動。質疑是指要能夠仔細檢驗論述的有效性,讓論述更為精確。反省是一種深層的批判性思維,以認真的態度反思自我的思維是否妥當。解放是指在反思之后,排除不合理或不正確的理念或價值觀。重建是指重新定位自我立場,也就是基于追求論述的合理性與完整性,在反省之后,提出合理的解決方案。具有批判性思維的公民在合作行動中看見多元差異,用理性包容的方式解決公共問題,促進公民倫理價值與社會責任感。
第四,合作能力。公民履行對合作行動的責任需要具備一定的能力和素養,這也是公民參與合作行動的基本要求,在合作行動中與他人、政府及各種社會組織以及其他合作者展開平等合作的意識與能力。合作行動中更能培養合作能力的公民,“人類進入合作的社會后,一個勝任合作的人會更多地得到社會的承認。因而,合作社會中人的能力應當首先表現為人的合作能力。……對合作行動而言,人的能力是在合作行動中獲得的。”〔8〕就某項合作行動而言,也會表選出對某種類型能力的要求。公民合作能力不僅包括參與某項合作行動的專業技能,也包括與其他合作者之間的溝通、協商:在公共事務中合理表達個人觀點或訴求、對合作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與爭議進行有效溝通、與所有合作行動者一起協商共進。
合作治理體系中的合作歸根是人的合作,人是合作的主體,合作是人的互動,合作行動是人的行動,合作行動是否成功,取決于人。〔9〕合作治理前提和基礎之一是公民具有良好的素養,具備合作意識與合作能力,是公民參與合作行動的必備條件。因此,在公民教育與社會治理的契合上,也應轉向促進公民合作素養的培育。
1.與社會發展趨勢結合,提升公民的合作意識
隨著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各種沖擊,相互尊重、平等協商,對話而不對抗、結伴而不結盟將成為國與國交往的新路,經濟全球化也讓人類成為一個合作共同體,合作行動也越來越成為“人的自由自覺的活動”,人們在合作中產生了新的勞動分工,勞動形式也變得多樣化。身處合作行動中的公民,在得到其他合作者的接納與承認后,與其他合作者之間建立起了共識,合作行動中的行動者是達成共識中公民公共價值的體現。公民合作意識的提升,能夠促進公民積極參與公共生活、了解公共議題,強化溝通協商能力和思考能力,進而培育價值辨別的能力,為合作行動的開展提供良好的心理基礎。
2.以公共生活為導向,加強合作文化建設
一個社會公民素養的培育需要社會精神的認可和文化的滋養。合作行動體現的是精神實質是合作互利,合作互利的實現需要全體行動者本著自主平等、互尊互信、共同發展的意識來維系與涵養。合作意識下公民的“言說”與“互動”即是現代性特征的公共生活,公民進入公共領域討論,表達意見,形成具有公共性的一致性行動。在這樣文化精神的引領下,政府要主動引導公民參與公共生活,激發公民自愿參與公共事務的熱情、通過自身努力而獲得社會認同感。社會組織以社區、社團等為公民提供形式多樣的合作活動:志愿服務、參與社區管理等,在活動中強化使公民參與合作行動的意識和技能,可以增多公民相互間的溝通,增強公民彼此間的信任,促進公共價值的統一。此外,網絡已成為公民參與公共生活、表達公共訴求的直接途徑,公民在網絡中要能洞悉社會核心問題,在行動中提升與政府和組織解決問題的能力,公民要將內在的認知情感和態度轉化為外在的合作行為。
3.學校和社會領域作為實踐載體,建立合作行動的教育模式
在公民素養的培育過程中,教育一直起著主導的作用,特別是學校和社會的教育,在合作行動背景下,要建立相應的教育模式。學校教育中教育內容上在課程設置上,應從時代與社會的發展考慮學生的需求,著重開展合作行動的課程,學習內容開展合作式學習,團隊精神,責任、信任與包容、溝通協商的能力,學校可以通過開展理論課程與技能培訓強化公民技能。在教育方式上教師采用價議題討論、合作、溝通協商、審議民主等方法進行知識傳授,培養學生認知合作目標、理性批判與思考的能力,從而真正使學生獲得合作素養的提升。社會領域是培養現代公民素養與核心能力的關鍵領域,社會領域課程依照不同學習階段、學校或各地特色的需求,啟迪學生對自我與他人、個體與群體、人類與自然環境、現在與過去等互動合作關系的理解與省思;引導學生回應家庭、社會、國家和世界等身份和多元倫理價值的認同與召喚;培養合作參與、創造共好社會的責任意識,強化終身學習和創新應變的精進態度,以發展有效自主行動、善于合作互動和積極參與社會的公民實踐能力。
4.多元行動者之間相互作用,健全合作行動的組織體系
隨著我國社會組織逐步發育、社區自治不斷擴大、公民的參與意識與熱情逐步提升,未來治理結構必然是國家與社會、公民都將被納入到一個平等合作的體系中。〔10〕政府、社會組織以及公民等多元行動者構成了“合作行動者網絡”,要在合作行動中實現公民素養的提升,無論是政府組織或是社會組織,都應該適應復雜的社會治理場域而進行組織的健全化、道德化,使公民個體與組織環境之間發生交互性的相互作用。政府的職能由管理型向服務型轉變后,要積極扶持社會組織的發育及其活動開展,社會組織是公民參與合作行動的重要場域,公民與其他行動者一起合作行動網絡中的成員共同處理公共事務、共同利益、責任和等公共價值。合作行動組織體系健全后,公民可以通過參加各種志社會團體有序地進行社會服務、表達利益訴求,與政府共同協商、監督政府政策,履行社會治理的職能,習得對他人、對組織、對國家的責任感,增進相互理解,養成合作的自覺性與集體認同感,共同擔負起對于公共事務的社會責任,獲得在民主社會生活的文明習慣。同時,公民通過參與志愿性和公益性的社會組織,能夠增加對社會群弱勢群體的同理心和仁愛之心,形成共生共存的公共倫理。
總之,全球化、后工業化進程中社會治理對公民提出了新的要求,公民積極參與到合作行動中,要與合作行動體系中的不同行動者開展合作,具備在復雜環境中開展合作的能力,公民通過回歸公共生活走向合作行動,是自己成為負責任、高素質、具備治理能力的行動者。
〔1〕張康之.為了人的共生共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7.
〔2〕張康之.合作的社會及其治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92.
〔3〕〔美〕馬丁·諾瓦克,羅杰·海菲爾德.超級合作者〔M〕.龍志勇,魏薇,譯.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4.
〔4〕Johnson, L. & Morris, P. .Towards a framework for critical citizenship education〔J〕.Curriculum Journal,2010,(01),77-96.
〔5〕程倩.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的行動話語〔J〕.浙江學刊,2019,(02):5.
〔6〕楊四海,程倩.公共精神研究的中國視野〔J〕.中共浙江省委黨校學報,2015,(04):86.
〔7〕吳威威.公民責任意識〔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22.
〔8〕張康之.走向合作行動能力生成的歷史進程〔J〕.學習論壇,2017,33(04):47.
〔9〕謝新水.在對人類命運思考中構想合作行動—評張康之《為了人的共生共在》〔J〕.黨政研究,2016,(05):78.
〔10〕張雅勤,丁宇.論現代化視域下的大學生公民意識教育〔J〕.江蘇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6,(02):20.
〔責任編輯:孫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