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光洪
持續有序開展生態移民工作,優化生產、生活、生態空間,促進全域資源環境承載力均衡化,是重慶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的必由之路。近年來,重慶以易地搬遷為主的生態移民工作取得明顯成效,助推了脫貧攻堅任務如期完成。但僅靠各級政府財力和群眾自籌資金來持續推動移民搬遷、實現鄉村振興,難度不小,這就要求我們必須盤活遷出地的生態空間和資源,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提高生態移民資金保障能力。
第一,突出“四規合一”(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城鄉建設規劃、土地利用規劃和生態環保規劃)生態功能。這是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具體行動,是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關鍵。“四規合一”的重點和難點在于守住耕地紅線、守住生態紅線,協調人口、資源與環境之間的關系。所以,只有把新發展理念貫穿“四規合一”全過程,才能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其中,森林覆蓋率、城鎮綠化率、碳排放等指標,不應該只是宏觀上的持續遞增或下降,還要加強對規劃空間的監測,特別是對各類生態功能區的監測。
第二,建立生產、生活、生態空間開發補償機制。生產、生活空間因其開發功能獲得的收益,可通過市級或各區縣內部的財政轉移支付方式,轉讓或補償給生態空間。其轉移額度,以生態空間內適宜人口的基本生活保障為測算依據。這既可以維持生態功能區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又能促使其所在的區縣有序推進生態移民工作。顯然,生產、生活、生態空間開發補償機制的形成,能讓市域各空間功能更明確、邊界更清楚。
第三,發現生態功能區價值。變資源為資產,前提在于賦權賦能。對連片成規模的生態功能區而言,如何把潛在價值轉化為現實價值、把生態價值轉化為經濟價值,可借鑒“地票”做法,綜合林地流轉、水資源匯集、森林碳匯等測算出單位面積的價格,即估價收益,也就是生態功能區的初始價值。但與“地票”一次性價格不同,生態功能區的估價收益應以年為計,且依核心區、緩沖區、實驗區依次遞減。同時,生態功能區估價收益的歸屬,原則上按照權屬來確定,即屬于國有資產的由區縣政府持有,屬于集體資產的由集體經濟組織持有,暫時與經營戶的承包權、經營權無關,否則,分散的收益權將不利于建立生態移民的資金保障體系。
第四,盤活生態產品。當前亟待盤活的生態產品是森林碳匯和水資源。其中,森林碳匯在通過碳排放交易市場穩步推進的同時,必須依靠能耗指標的剛性約束來提高其稀缺性。為在節能減排中做到碳達峰,應將重慶全市能耗增量下達到各區縣,并作為項目審批的必備前置條件。如同建設用地指標,能耗指標可通過審批下達、本地置換調劑、跨區租賃或購買等方式獲得,這就為碳匯產品入市創造了條件。水資源開發,在作為飲用水水源地合理收取水費的同時,可根據匯水量、水質和當地水資源費形成“水票”,待條件成熟后轉讓或上市交易,滿足用水企業大戶的用水需求。
第五,賦予區縣平臺公司生態儲備功能。這是目前促進生態移民工作持續實施的創新之舉,也是平臺公司履行生態環境治理的具體任務。如同規劃建設用地儲備,經第三方綜合評估的生態功能區,可由所在地平臺公司儲備或轉讓,其融資用途僅限于生態功能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態移民。相應地,平臺公司的資金償還,則需要開發生態功能區的生態產品,目前可以在森林碳匯和水資源交易中獲得收益。對跨區域的生態功能區,則依據土地林業管理部門的確權,分別儲備使用。
(作者系重慶郵電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