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至偉
摘要:茶葉是一種亞熱帶多年生植物喜暖怕寒的植物,茶對生長的條件有著非常強烈的要求,溫度、降雨和光照都會影響茶的發育速度和品質,因此,在茶園建設的過程中,既要關注到氣候條件適宜,也要關注到相應的人為因素。近些年來,四川茶園的建設越來越好,為鄉村居民脫貧致富提供了重要的幫助,已經成為四川省富民強省的特色知型產業,無論是在鄉村振興方面,還是在產業扶貧方面,四川茶園都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關鍵詞:茶園;信息化;建設
0? 引言
盡管在目前階段,四川茶原味居民脫貧致富,提供了巨大的幫助,但是在茶園信息化建設和相關管理方面,仍然存在著諸多問題,如病蟲防治隨意性較大,有些茶葉會因為農藥殘留物較高而被拒收。在四川茶產業之中,春茶的產量占全年的20%左右。但在目前階段,四川茶園春季茶產業由于打霜現象頻繁,茶的品質不夠好,茶葉大幅度減產,這就導致了春季茶葉的質量和產量下降,嚴重的影響了四川茶園的發展和農民收入的提升。事實上,四川茶園是具有非常顯著的發展優勢的峨眉山市,雅安市等著名產茶地區具有著先天的優勢,無論是土壤還是氣候環境,都符合茶葉生長的需要,如果能夠在管理和信息化建設方面做出努力,那么這些地區的茶產業將會為推動四川地區經濟發展提供重要的幫助。
1? 茶園信息化建設的概念
茶園信息化建設是指通過現代信息技術等手段在茶葉生產環節和流通環節,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提高茶園的生產力和經營管理效率,促使四川茶園能夠得到更迅猛的發展,從傳統的生產方式向現代化的生產經營方式轉變。通過運用傳感器,病蟲害監測設備能夠實現茶園的信息化建設,將數據通過相應的服務器上傳到管理者的電腦或手機之上,管理者在通過電腦或手機實時監控茶園的發展,實現有效的施肥施藥,防霜減災,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實現查閱,流通和生產的高效化。
2? 茶園信息化建設的意義
茶園信息化建設對現代茶園智能化的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通過信息化建設,能夠有效地實現茶園的投質量管理和高速度發展。通過茶園信息化建設,茶園管理者可以借助實時傳輸的數據和相關的視頻信息,了解茶園的實施環境和茶樹的長勢,以及病蟲害防治的具體情況,這就能夠減少人力物力財力的浪費,并推動傳統的茶園管理模式轉向現代化和智能化,以產業化助推茶園高效發展。
其次,通過茶園信息化建設,能夠實現有效的查產業提質增效,茶產業提質增效是21世紀茶園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通過茶園信息化相關的設施和技術,能夠得到廣泛的應用,利用相應的數據對茶園進行精細化管理,再茶葉生長的各個階段,給予足夠的外部條件,推動茶葉的品質不斷提升,減少盲目施肥施藥的情況,減少藥物的食用量,有效的提高茶葉的產量,使茶園經濟得到迅猛的發展,提高茶園管理者和相關農戶的效益。
最后,茶園信息化建設有助于推動茶產業的健康綠色發展,21世紀是一個講求可持續發展的時代,通過茶園信息化建設,茶園管理者能夠盡可能的減少化肥農藥的使用量,從而達到保護生態的目的,減少農藥化肥對土壤和大氣的污染,在茶產業方面,這也有助于推動茶產業的轉型升級,保護生態環境,造福子孫后代,實現產業技術的持續發展。
3? 四川茶園信息化建設的內容
從全省范圍來看,目前四川地區茶園信息化建設正處于逐步完善階段,在生長環境精準監測和旱季高溫干旱預警防控方面,四川茶園已經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是再茶葉病蟲害防治和自動灌溉,以及水肥一體化方面仍然存在著些許的不足,因此,四川茶園信息化建設正處于蓬勃發展的階段,從總體來看,由于資源不足和資金投入量相對較少,茶園信息化建設不夠完善,這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四川茶園信息化建設的完善。
在目前階段,四川茶園信息化建設系統的有效應用,充分打破了地區的局限性,讓外地的茶商了解四川茶園生產建設的整個過程,從而提高四川茶葉對他們的吸引力,促進四川茶葉銷售途徑的增多,提高了四川茶園的管理品質和管理效能。盡管四川茶園信息化建設已經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是在投資和運營成本方面也存在著些許的問題,政府投資建設系統和設備交付使用相對困難,相應的負責人在組織茶園管理和建設的過程中,存在著技術了解不足的狀況,這都嚴重影響了四川茶園信息化建設步伐的加快。
4? 結語
目前階段,四川茶園信息化建設仍然處于最初階段,因此,政府和相應的負責人應當通過相應的產業投資起到示范帶動作用,并逐步將茶園信息化建設推廣開來,加大政策傾斜力度,吸引第三方組織加入茶園信息化建設的過程之中,推動茶園規模化生產和高效化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陸景珍.山區茶樹種植的有效管理措施探討[J].農民致富之友,2018,590(21):52.
[2] 曾欽文,黃帥.河源地區茶樹種植生態氣候適宜性分析[J].農業與技術,2019,39(12):134-136.
[3] 李應桃,顧欣,聶祥,等.金沙縣茶樹種植氣候適宜性及區劃歸類分析[J].南方農業,2017,11(17):14,16.
[4] 段學良,董建祖,穆升,等.保山市茶葉產業綠色發展戰略建議[J].云南農業科技,2019(6):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