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永峰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1)-30-390
從事農村初中生物教學工作三十余年,在這三十多年的教學工作中,針對生物學科實驗性強的學科特點,時常帶學生進行觀察和動手實驗。農村學校,動植物取材方便,學生有一定的認知,再加以觀察比較,動手實驗,讓學生將間接知識轉化為直接知識,將抽象的知識具體形象化,愉教愉學。
一、生物課堂靈活、多變,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在生物課堂上,對書本知識不能一唯滿堂灌,這樣就會死記硬背,通過靈活多變的課堂,學生才有新鮮感,才能吸引學生的注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
在進行七年級上冊植物學部分種子植物的一生教學時,我一般是提前三周安排每個學生自帶幾種種子,有花生、菜豆、小麥、玉米種子,找幾個廢舊的礦泉水瓶子或雪碧瓶子,切去上面三分之二的部分,裝上泥土,自己將種子埋在泥土里,指導學生澆上一定量的水份,觀察幼苗什么時候長出來,并分組做記錄,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會有許多驚喜的發現,體驗種植過程以及勞動有收獲的喜悅。
在講到種子植物時,每組選幾粒飽滿的花生種子,用水浸泡幾小時,然后將其中一粒解剖觀察,種子最外層的種皮,去掉種皮將兩個瓣狀部分掰開,看看內部結構,像嫩芽的結構是胚芽,以后將發育成幼芽和枝條,指出胚根的部位以后發育成根,在胚根與胚芽之間的部分是胚軸,兩片瓣狀結構叫子葉,由于花生種子子葉是兩片,因此花生是雙子葉植物。通過觀察這些結構,引導學生自己歸納出雙子葉植物的一般結構。
在學習雙子葉植物基礎上,引導學生繼續探討什么又是單子葉植物呢?學生就很容易得出子葉只有一片的植物,就是單子葉植物。那么單子葉植物種子結構又是怎樣呢?提出問題,讓學生去思考教師引導最后歸納,無論是單子葉植物還是雙子葉植物,種子結構都具備種皮和胚,不同點,除子葉不同外,是單子葉植物的種子大多數都有胚乳,雙子葉植物種子大多數無胚乳,結合書上示圖,從而得出雙子葉植物種子的營養主要在子葉里,單子葉植物種子的營養主要在胚乳中。
由于農村學生見到的各種種子很多,見到的各種植物也很多,課前我準備了雙子葉植物和單子葉植物的葉子,叫大家觀察葉片網狀和平行狀,這時我們種的幼苗已長出,可以看到幼葉,觀察花生和玉米葉的葉脈。通過觀察,學生比較直觀的就會得出網狀葉脈的是雙子葉植物,平行葉脈的是單子葉植物,學生在探究過程中興趣就很高,對種子提供營養和我們食用的部分就更加了解。
繼續觀察種子萌發時,結合生物教學APP在現種子萌發的過程,更形象顯示種子萌發長成新植株時,胚根發育成根,胚芽發育成莖葉,雙子葉植物子葉在胚發育過程中提供營養,單子葉植物胚乳在胚發育過程中提供營養,營養耗盡后,子葉和胚乳消失,一株新植株就形成了,從而理解胚是新植株的幼體。
二、生物課堂重探究,促進學生求知欲望
生物學是一門實驗性很強的自然科學,通過師生設置的探究內容,引導學生提問,假設,在實驗過程中得出結論,最后大家交流探究的結果。
在學生將種子埋在泥土的過程中,有些種子沒有萌發,有些植株逐漸死亡,讓學生自己分析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從而引導探究種子萌發和植株生長的條件,讓學生有想要搞清楚這些問題的渴望,培養了學生內心的求知欲望。
三、生物課堂也要融入情感教學
學生是活生生的人,我們要把情感教學貫穿在初中生物教學活動中。
在進行八年級下冊植物的無性生殖一節教學時,我也是每屆學生都要在每年的三月份提前安排學生在上學路上每人扦插一棵柳樹,每天上學或放學都會帶著喜悅的心情去觀察它們的成活或成長狀態,也伴隨著學生的成長,將來離開家鄉到外地求學或工作,偶爾回家都會路過這里,看到自己栽的樹長了很高倍感自豪。我為家鄉添棵樹,植入綠水青山我出力的理念。這么多屆學生扦插的柳樹有上千棵,每每遇到之前的學生談起這個事滿滿的都是回憶和喜悅。
四、生物課堂將理論用于實踐
由于生物學科實驗性很強的特殊性,在教學過程中將書本的理論知識用于我們的實際生活中,在實踐中親身體驗,這樣知識的掌握就是具體的。
在學習嫁接時,先進行書本知識的理解,讓學生認識接穗和砧木,嫁接成活的關鍵是接穗和砧木的形成層要緊密結合,然后帶學生走向田間地頭,向農民請教。農村每年都有很多的桑樹需要嫁接,由于桑樹不名貴,隨處可見,就放心大膽的讓學生去動手做,將課堂所學知識用于親身實踐,還開展分組比賽嫁接的速度和嫁接的成活率。
通過課內課外的教學,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使學生學習興趣濃厚,放棄了死記硬背;通過實驗探究,讓學生對生物學科,摒棄厭學情緒,產生自主探究學習。
初中生物學的教學,在新課標下,對生物教師提出了更高要求。在今后的教學工作中還會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以期讓學生在生物課上學到更多的知識。